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利弊

我认为,随着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出现,不再允许教师“平躺”,打破了“编制保护”,赋予了学校和教育局一定的权力。

通过制造流动性和危机,激活教师队伍,拒绝教师平躺,合理重新装备城乡学校。

这一制度在很多大学,尤其是双一流大学不断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一些青年学者也确实在这种压力下脱颖而出。

部分高校将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评聘分离制度激活教师队伍,打破部分教师教学科研“扁平化”状态。

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提出后,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认为是为了打破中小学公办教师的“铁饭碗”。

从微观层面看,“教师退出机制”的提出主要在于教育系统要解决学校教师管理中的两个“老大难”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调动难。这种调动并不意味着转移,只是学校管理层在学校完成相关工作时,很难调动有编制的公办教师配合完成工作。据了解,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后,学校的人事调配权和财务支配权被教育局收归国有。在教师的日常管理中,校长的权力极小,很难动员公办教师配合工作,因而有的教师忙,有的教师闲。另一个问题是“人员配置结构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