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工作经历概述

1982八月份被分配到江苏省邗江中学工作。

1982年8月至1990年7月在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中担任语文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

1990年8月—1994年7月任江苏省邗江中学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

1994-2003年7月任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主持学校党政全面工作,从事语文教学、德育、学校管理、科研等工作。

2003年8月至2005年6月任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董事长、汉江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2005年6月5438+10月至2065年6月438+00任邗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董事长、邗江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2010 12至今任邗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邗江中学教育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1,管理哲学基于对当前教育现状,尤其是当前应试教育弊端的痛苦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它从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的高度进行反思和分析,做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是违背道德的,甚至是反道德的”的判断,创新性地提出了“实施‘道德’学校教育”的命题,努力建设符合新课程精神和要求的学校。

2.特色定位对学校特色提出了独特的定义:特色是人们真正感觉到无处不在却又摸不着的东西,是这所学校所特有的,经过长时间的“醇化”,溶解在师生的血液中,表现在师生的行为中。学校特色的关键要素是独特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模式、独特的教育风格。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课程是主要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涵江中学的特色定位是:在教育思想层面实施“德育”教育,在教育模式层面构建“德育课堂”实践模式,在教育风格层面追求“氛围”——环境氛围、活动氛围(包括教学活动)、师生氛围;让师生通过“氛围”环境的熏陶和“氛围”活动的体验,陶冶“氛围”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风度。

3.德育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思想和操作体系:围绕一个目标:责任●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突出两个重点: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三个突破:让学生突破沉重的课业负担,突破德育习惯性思维,突破封闭的校园围墙;把握六个环节:引导、体验、辨析、选择、实践、升华;形成了三个特点:学生导向、活动导向、过程导向。

4.课程教学率先提出并尝试实践“学习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发展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生活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整体质量观,构建“大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围绕“主体性”和“生成性”着力优化课堂教学,建立“阅读-思考-讨论”,全面开放“校园课堂”,实施“弹性作息”和“学分制管理”,以“课程”的理念设计和组织校园活动,使之成为一个“大课堂”。有效延伸社区课堂,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构建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5.团队建设围绕“建设一支教育信念一致的优秀教师集体”的目标,把握“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三个关键点,遵循“重起点、用、育、发、动、关怀”的基本思路,坚持用岗位育人、用环境陶冶人、用机制激励人。

6.教育科研积极营造“在研究状态中工作,在过程中学习”的浓厚氛围,引领教师成为实践的思想者和思维的实践者。按照“项目为载体、项目负责制、校校结合”的科研思路,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提取课题,组织研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水平。

7.内部管理牢记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服务、激励和发展教师和学生。深化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按照“制度规范、文化引导、学术提升”的管理思路,努力建立“年级部二级法人地位”的“扁平化”高效行政运行机制、“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优化人事机制和“多劳多得、多劳多得、多劳多得”的激励分配机制,促进了学校的成功。

8.学校文化“制度”使人规范,“文化”使人崇高。没有“制度”,就很难成为“方圆”,没有“文化”,就失去了“灵魂”。文化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师生的行为中。校训、校标、校歌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管理理念和目标追求,是学校传统和理念的概括和提炼,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像一场温柔的“穿石”细雨,浸润着师生的心田,铸就了他们的精神。我写的校训是“蓄德、修能、新进”“蓄德”出自易经,揭示了我们学校的根本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是德育;出自《离骚》的“培养能力”揭示了我校独特的办学风格:教育应该是成功的教育;“创新”,出自《礼记》,揭示了我校永恒的追求:教育应该是创新教育。与校训相伴的是“师德师风,有教无类”的教风和“乐于学以致用,生活学习影响深远”的学风。这种文化传承与现代理念高度融合,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办学追求。成为渗透和激励全校师生的强大磁石和行动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