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玛丽亚女子学校的历史演变
1851年,美国圣公会琼斯女士在上海虹口小教堂后面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并命名为文姬。刚开始的时候,文基只有八个学生。早上,他们学习简单的圣经和四本书,其余的时间他们学习纺织,缝纫,烹饪和园艺。10年后,另一位传教士,美国圣公会的格兰德女士,为纪念亡夫毕文先生,在上海创办了另一所女子学校,并以其丈夫的名字命名。这里的女学生不仅学习圣经、中文和算术,还学习缝纫和刺绣。
1861皮文女子学校成立。1881年,文姬和碧文合并,组成圣玛丽堂,位于万航渡路圣约翰大学校园内。第一年,它招收了28名学生,首任校长是中国人苏黄·娥女士。
1881 6月,美国圣公会捐助教会将文基和比文学校合并,成立了圣玛利亚女子学校。新校舍建在梵高渡口圣约翰学院后面,整个校园都是古希腊风格。此时,圣约翰学院和圣玛丽女校仅一墙之隔,但除了周日在教堂“做礼拜”外,男女学生绝不允许交谈。学校刚开始招生40多名,以后每年都会增加。1931 6月25日,圣玛利亚女子学校庆祝50周年校庆,这是一场为学生准备的表演。也是50年前上海自己的女校成立之初女学生的服装和班级情况
1885,女校附设托儿所,苏黄娥负责。
1900年,学校举行了第一次毕业典礼,只有一个学生朱景珍毕业。
1908增加了师范学院和图书馆。此后,圣玛利亚女子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正式成立了英语系、中文系和音乐系,学制8年。
1920年购买百里南路70亩土地建设新校舍(现长宁路凯旋路)。
1923年,圣玛利亚女子学校搬入百里南路(现长宁路)新校舍,更名为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招生对象大多是来自中上阶层家庭的女性。截止1929年底,八年制毕业生100人,师范类毕业生17人,初中毕业生137人,高中毕业生145人,语文特长生63人。此时的圣玛利亚女校已经成为贵族女校。学校完全按照美国的方法进行教育:除了必修课,还有宗教活动、家政培训和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向西方上流社会传授礼仪和社会知识。其一年学费一般为84元,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学西文一年学费168元,不含其他餐费和杂费。这么高的成本,普通人显然难以支撑。从此,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成为继中西女中之后,上海第二所贵族教会女中。
钟塔
1937,在南京路大陆商场上的临时班。
1939年,圣玛利亚女子学校在圣约翰大学的校园里建了一个坟墓大厅,所有的学生都去上学。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中西女子中学和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将两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另一方面,在原圣玛利亚女子中学的旧址上建立了一所新学院——上海纺织学院。
1999年8月,学校并入东华大学,成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校区,占地64000平方米。
2009年,除了钟楼,全是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