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中学作文语言文学化?
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如何从众多考试作文中脱颖而出,引起阅卷老师的重视,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生即使内容再好也吸引不了读者。古人云:“无字之言,不远矣。”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好的语言,多半苦于语言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的作文语言更有文学性,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获得“语言是文学的”的发展等级,我尝试将扩段、选择、模仿句型等知识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把拓展段落、选择和模仿句型的知识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有两个好处。第一,单词和句子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从最基础的单词和句子抓起写作,可以防止文章变得文不对题,保证更多的基础成绩。其次,灵活的句式和优美的段落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如果你选择多种多样的句型,一篇文章就会灵活而不死板。然而,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的句型单一,缺乏转换。从整句和散句的选择来看,大部分学生喜爱散句,因为散句自由活泼,可以脱口而出。所以很多同学的整篇文章散到最后,形式单调。以使其构图完整多样。我会把所选句型的知识运用到作文教学中,重点训练整句,因为整句结构工整,音节和谐,可以渲染气氛,提升声调,是高考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就用模仿扩展整句的教学实例来说说我是如何利用句型和段落来训练作文的。
一、古诗词散文用整句。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如果能在文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就能展现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2000年,山东一考生在《冷香飞向语文》中写了一段话:“不归之河,千古风流人物。”汉语是从古代人口中表达出来的;中文是当阳桥的张飞喊出来的;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出。浔阳江头琵琶女弦上的中国回声:中文带我们体验天目山仙洞的神奇,景阳冈青石上的惊险。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逝者如斯”的情怀,“只是皱眉,却又想不开”的悲哀,“对酒歌唱,人生几何”的无奈,“秋末飞逝,残莲听雨”的凄凉。我用投影摆出一个例子,然后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写一段话,这段话要体现自己的语言。一个学生非常
很快,我就写出了下面这段话:“千古河山英雄无处寻孙仲谋”,语言就是从那个古老的人口中表达出来的;语被忠于国家的岳飞大声唱出。中国人从杜甫的笔下流出,他关注的是人民。中国人在阿炳流浪的二胡上缠绵;《中国人》带我们领略了石钟山石缝中的神奇和蜀道山天梯上的惊险。使我们领略到'生为杰人,死为鬼英雄'的豪气,'茅店月鸡鸣,板桥霜降'的辛酸,以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要留心心,知音少,谁来听?'苦闷,‘回家吧!没有风雨无阻。“这位学生充分发挥了他的联想能力,主要是相似联想,所以他能在短时间内写出来。但是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水平参差不齐,短时间内能写出这样一段话的人并不多。我采用了低层次的教学方法和分层教学法。最底层的学生只要求写一两首诗和一两个作者,不要求形成段落。可以扩展稍微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例中最后一个分号后的内容,讲的是四种语言中能让我们深有味道的东西。我要求他们写六个、七个甚至更多。水平最高的同学,让他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与古代诗人、古诗词连缀成语。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们都兴高采烈,甚至连讨厌中文、视中文为洪水猛兽的学生都感兴趣。为了总结他们的情况,我还做了记录。一个学生写道:“语文带我们进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情怀;语文可以让我们领略陆游“王师立志北庆中原,家祭告而不忘”的爱国情怀;语文唤起我们“沉默中爆发,沉默中死亡”的战斗精神;中文让我们知道,& gt人们心中的美丑;中文可以告诉我们中国近代史的血泪;语言也可以描述中国的美好未来。学生水平处于中上水平。虽然他的回答并不完美,但是他可以进步,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第二,平行整句
写作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排比,会使文章气势磅礴。如果我们也在说语文,另一个学生写道:“天上飘着一朵云,淡淡的,自由自在的。你感觉真好。这是中文;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你感觉充满了活力。这是中文。血色的夕阳映照半边天,让人产生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一种语言。”我用同样的方法把例子投射到屏幕上,然后要求模仿或展开“生活”的话题。一个学生写道:“生活是什么?人生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人生是李白对权贵的蔑视;生是文天祥的死而不是投降;于文龙的一生是两袖清风;生命是孔繁森的无私奉献。”
排比的运用拓展了空间,丰富了色彩,提升了语言潜力。比如一匹骏马走在坐台上,朝气蓬勃,读起来有一种愉悦的美感。
第三,比喻整句
比喻整句就是用一系列的比喻,用形象的、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内涵深刻的段落。使用它可以使文章中深刻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比如山东的一位考生写道:“在刚开窍的孩子眼里,零是一轮金色的太阳,一个滚烫的鸡蛋,一朵盛开的向日葵,一颗圆圆的巧克力,一个妈妈煎的甜甜的圆,或者也许只是一个圆。在对生活迷茫失望,对世界充满抱怨和不满的人眼里,零永远是一个压抑的符号。这一系列比喻所表现出的非凡想象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他们遐想连篇,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为了不使教学模式僵化,我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决定一个题目,写完后,本组学生讨论修改,然后每组一名代表宣读本组的讨论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集中授课的常规,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讨论和修改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样,自然就有一些好的段落了。比如有一组以“友谊”为题:“友谊是一杯香茶越泡越浓;友谊是一坛美酒,越酿越醇;友谊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指引双方共同前进;友谊是一首美丽的歌,随着音乐越来越响亮;友谊是无字的天书,书里的话要双方用真心去写。另一组想象“1”:“1是慈母手中的针,用她深深的关怀缝着;1是老师手中的一支粉笔,播撒着老师智慧的花朵;1是荆轲手中的一把剑,充满了英雄末路的苍凉;1是奶奶手里的油条,炒奶奶的唠叨。”
第四,假设整句
假设整句是由假设句式、排比、推理构成的比较整齐的句子。如果能运用得当,会使文章严谨,逻辑严密,使文章充满强烈的思辨色彩。
比如江苏省有一篇很特别的文章《10减1等于》,用的是假设句:“你知道十减一等于几吗?九个。是的,但不完全是。如果树上有十只鸟,射掉了一只,这里的十减一不一定是九,也可能根本没有鸟;如果是十个在鱼缸里
金鱼,一条死了。有多少条金鱼?那么十减一不等于九,可能是十;如果晚上点了十根蜡烛,有一根被风吹灭了,那有几根蜡烛?那么答案是一,因为剩下的蜡烛都烧完了;如果桌子的十个角有一个被切掉了,那么十减一还是不等于九,因为我们会看到十一个。好吧,如果我现在再问你一遍,十减一等于几?你只会想到九个吗?你还有其他答案吗?一个学生看完例题,很快就写下了一段关于“毅力”的话:“没有毅力,蜘蛛即使有最好的丝,也不可能织出美丽坚固的蜘蛛网;如果没有毅力,勾践即使有最好的谋士也不可能消灭吴国;没有毅力,爱迪生即使试了几百次也找不到电灯钨丝的材料;没有毅力,埃利希即使尝试605次也不可能发明606。”这段话的材料虽然有点老,但可以用来旧瓶装新酒,有很强的说服力。
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文章素材丰富,语言也有了文学性。他们让这美丽的风景熠熠生辉。所以我觉得作文教学没必要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和其他知识融合。不仅如此,在高考其他知识的复习中也要注意知识的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