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娇镇的历史演变

杨娇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苏区。1928年6月,闽西“四大暴动”之一的杨娇暴动,打响了上杭工农武装起义的第一枪。1929,“闽西一所大学”在杨娇文昌阁举行。毛泽东、谭震林、蔡协民、姜华、曾治等同志出席并指导了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给杨娇人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尤其是1992,国道省道改线途经杨娇后,给杨娇注入了新的活力。杨娇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乡广大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和思想。今天,杨娇在发展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私营经济设施、集镇建设、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国道省道改造以来,乡党委、政府注重投入,同时发动乡村组织扶贫奔小康,大力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交通、电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国道省道经过杨娇乡7个行政村,杨娇乡30多公里。由此,杨娇成为该省通往广东、江西、龙岩、厦门的交通大动脉。同时,25个行政村全部通电,杨娇乡22个村通了电话。

位于国道和省道交界处的杨娇新区发展日新月异,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贸市场、新政府办公楼、交警、电信、邮政、工商金融、变电、文化馆、敬老院、土管、烟草等县乡部门办公服务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杨娇、花甲、平浦等地新村建设成效显著。杨娇边贸商城生意兴隆,享有盛誉。

杨娇人才辈出,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我国清代著名画家华曲的故乡就在华家村,传奇人物傅先生创办的古交中学(现中学)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杨娇乡有1所中学,6所完全小学,27所小学,300多名中小学教师,4500多名中小学生。每年中考升学率都在全县名列前茅。全乡文化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全乡有文化站、广播站、农民文化中心,部分村有自组业余艺术队、民间乐队,广播电视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