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拓展课程开发的能力
然而,在发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现实问题不断凸显,值得深思。165438+10月22日,由省教育厅教研室、省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市基础教育教研室、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所组织的2016年中小学拓展课程“解难”专题研修活动在我市江干区京华中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名专家、科研人员和教师参加了“疑难问题”的咨询。
据介绍,本次研修活动为期两天,由拓展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拓展课程与建设调研、课程建设多层次支持探讨三大板块组成,主要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化拓展课程建设”主题。
拓展课程的“难题”
阐明“扩张”背后的核心内容
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作了题为《课改背景下深化拓展课程建设》的报告,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要建设拓展课程”、“什么是拓展课程”、“如何建设拓展课程”三大问题。
他认为课程改革成功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即实现了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中优秀典型的频繁出现以及教育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领导者。
对于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拓展课程,柯说了三点,分别是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义务教育内涵的需要,支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现在已经进入‘私人定制’时代,课程还可以。”
柯指出,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都很迷茫。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小学不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孩子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他说,让孩子从小学会选择,给孩子足够的选择空间,可以为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那么,什么是拓展课程呢?拓展课程建设要注意哪些问题?柯介绍,基础课是学生统一学习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延伸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拓展课程的建设必须明确三点:选择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开发课程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要尽可能‘压缩’,让孩子轻松学习。同时,学校在开设拓展课程时也要考虑对孩子的发展是否有用。在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延伸和丰富延伸课程的内容。”
在柯看来,拓展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他强调,拓展课程的开设要与特色办学区分开来,这是学校在拓展课程建设过程中非常容易遇到的问题。"每个人的必修课不是延伸课程."?
"拓展课程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业能力,而是培养一般能力."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锴博士从拓展课程拓展什么、素养是什么、如何构建基于素养的拓展课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强调了基于素养的拓展课程的构建。
王锴还以东城中学和桐乡市崇德小学拓展课程的开发为例,提出学校要确立以校本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完善以素养为本位的学校课程框架,梳理课程资源和相应的素养目标,构建拓展课程群,打破拓展课程间的不系统现象。
王锴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思考什么是扩展课程。比如魔术课,并不是让所有学生都成为魔术师,而是培养学生以魔术为载体的交际能力,即“交际魔术”拓展课程;再比如象棋课,以象棋为载体,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思国”的拓展课程。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拓展的课程其实是拓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学校应该在构建拓展课程之前确立校本核心素养,并以此来指导拓展课程的构建。
如何搭建拓展课程?如何评价?
江干区这些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江干区在拓展课程的常规管理和课程建设方面积极行动,拓展社会资源,改变区域评价方式,形成了“社区型”、“项目型”、“特色型”、“实践型”、“* * *享受型”、“融合型”等拓展课程。那么,江干区在拓展课程建设上是怎么做的呢?
在学校拓展课程与研修活动建设调研板块,从“活动”到“课程”,从“特色”到“课程”,从“社团”到“课程”,从“基于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评价”,向与会者展示了江干区几所学校拓展课程的建设情况。
其实延伸课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开始对拓展课程的理解很混乱。许多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列为基础课程,将地方、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列为延伸课程。这种分类是错误的。但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江干区的学校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从课程到活动,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五水* * *治理”活动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综合课程的形式。目前已经构建了水与生活、垃圾与文明、雾霾与发展、艺术与成长四大主题课程。京华中学将“春游”活动逐步拓展为以“湖畔少年”为主题的综合课程,设计了“湖畔诗人”、钱塘运动员、运河彝族、E城回族、新城潮人等五大系列主题。
从特色到课程,方静中学将特色课程《搏击足球》分为ABC三个层次。A-level普及,融合落实在体育课上,渗透在大课间、班级足球赛等各种学校活动中;B级以兴趣为导向,是社团课程,上课;C类是比较特殊的类型,每周都要安排特定的课时进行训练,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一定的潜质和特长。ABC体现了分类的要求,是一门拓展的课程。
从社团到课程,基于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对原有社团进行升级,形成选课、上课的“社团课程”体系。采荷第三小学与青少年发展中心建立了合作机制,青少年发展中心每周四下午向学生推出10余门体育和实践课程。
基于“学科”的综合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路径是学科教学的重组、优化和整合。如丁鑫小学数学绘本的阅读与实验、丁河小学绘本的阅读与生活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季青小学“短式网球”的体育特色、校本教材与拓展课程、彭博小学和夏衍小学“足球”的体育特色与拓展课程开发、杭师大东城小学“击剑”拓展课程建设等。
那么,开发课程建成后,评价如何实现?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探索中,值得借鉴的是收集三小校的做法。蔡河第三小学拓展课程的评价是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的。换句话说,不是往前走,而是永远不要停止回头看“当初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根据目标制定评价体系,有理有据。
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魏飞表示,近年来,江干区坚持“基础课程再整合、拓展课程再选择”的原则,全面优化基础课程,丰富拓展课程建设,注重融合和享受,着力突破学科和学校壁垒,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在全国率先推出“德育+”德育整合课程,优化德育方法,提高育人实效。构建“江干区延伸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开展“精品课程”评选,加大区域精品课程推广力度。“目前已经建立了50门区域精品课程,资源开放给区域内所有学校,通过在线学习享受精品课程。”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