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生的主要经历
林仁生(1912 ~ 1972)是著名的剧作家。泉州五宝街,1933,加入泉州特科,负责城市工作。1936,被抓。1937年被家人救出狱,去上海写作。抗日战争回泉州前夕,先后执导抗日剧和儿童剧《小囚犯》、《游击战》。
中文名:林仁生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2
死亡日期:1972
职业: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品:小囚犯,打游击。
简介
1945年夏,当局逮捕进步知识分子,林仁生离沪,迁台赴港,协助司马编辑《文学生活》,编著三部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通过司马文森的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解放前夕,林仁生离开香港,经天津抵达北京。1949九月回泉州。
4月,1953,晋江区文工团与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合并为福建闽南戏曲实验剧团,林仁生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组长。1960年后,根据梨园戏的特点,林仁生采用武侠的方式,撰写了《郑成功传》(下海伊势第一集,台省凯歌第二集),开创了梨园戏表演新历史剧的先河。1963之后,林仁生还创作了《安娜的少年游击》、《光明的未来》、《少年锣鼓》(与游世赞、吴合作)和现代戏《太阳花生》、《土豆秧船》。
一生
林仁生出生于民国元年(1912)。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在一家瓷器店当学徒。工作后,我坚持自学,从上海邮寄订阅各种报刊,接受新思想。
21年,林仁生去泉州西亭小学教书。次年加入中国泉州特科,负责城市工作。民国25年,泉州组织被摧毁,林仁生被汉奸出卖,被捕。第二年,他被家人从监狱里救出来,到了上海,和同乡、左翼青年作家司马文森住在一个亭子间里,开始写作。抗日战争回泉州前夕,任新丰小学主任,组织新丰儿童剧团,先后在公开场合编导演出抗日剧和儿童剧《小俘虏》、《游击战》。
民国二十九年底,林仁生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辗转到南安、仙游两县的偏僻乡村打工。民国三十年春,林仁生以晋江戏剧家协会的名义,将俄国果戈理讽刺喜剧《巡按使》改编成泉州方言剧。演出结束后,剧社被勒令解散,主要骨干被列入黑名单。次年夏天,他以晋江音乐促进委员会的名义排演了冼星海的新歌剧《军民进行曲》。31 ~ 32老舍讽刺喜剧《面子问题》和法国罗曼罗兰《群狼》分别以晋江社会服务部和晋江戏剧家联席会议的名义排演。民国33年,以国民革命军第二保安团野战服务团的名义再次上演军民大游行。民国34年夏,当局逮捕进步知识分子,林仁生离开上海,从台湾省移居香港,协助司马文森编辑《文学生活》,编著三部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通过司马文森的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解放前夕,林仁生离开香港,经天津抵达北京。1949九月回泉州。
回到泉州后,林仁生在泉中中学任教,加入晋江市美协,为泉州青年艺术团移植、编导歌剧《红叶河》,开办闽南话剧社。1951年秋,林仁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4月任NLD泉州市委副主任,当选泉州市人大代表。不久,他被任命为锦江区文工团创作部主任。由他编创的20多部系列闽南语话剧,大部分被闽南各表演团体采用。
4月,1953,晋江区文工团与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合并为福建闽南戏曲实验剧团,林仁生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组长。当时梨园戏传统剧目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林仁生积极组织民间老艺术家口述“夏安”、“商辂”、“小梨园”三个流派的传统剧目,并广泛收集旧稿进行整理、校正、编写梗概、装订成集,使梨园戏的传统剧目得以保存。他先后编创和改编了传统戏剧,包括陈三五娘、苏秦(与许、张)、朱文的《平安钱》、《林根亭》、《胭脂扣》、包拯的《刘大本的智慧》、《董永与七仙女》、的《破窑》、《朱买臣》和《送儿子别传》。
1960年后,根据梨园戏的特点,林仁生采用武侠的方式,撰写了《郑成功传》(下海伊势第一集,台省凯歌第二集),开创了梨园戏表演新历史剧的先河。1963之后,林仁生还创作了《安娜的少年游击》、《光明的未来》、《少年锣鼓》(与游世赞、吴合作)和现代戏《太阳花生》、《土豆秧船》。65438年至0952年,林仁生合编《泉州方言韵》,多次出版,成为闽南地方戏作家的工具书。
1970年,林仁生患鼻癌,于1972年2月去世,享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