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那一夜》赏析如有急事2小时内解决,多加分!!!
诗歌在形式上讲究节奏,每一节都押韵,很有节奏感和节奏感。
“那天晚上是如此的黑暗和安静,/只有我离你这么近。/天知道我不敢说我爱你。/我无法平静这颗跳动的心。那晚是一个难忘的错误。/上帝偷走了年轻人的灵魂。/现在我说我爱你一万次,/但是很难再靠近你。”
这首诗和徐志摩的《徒然》相比,风格明显不同。徐的诗歌充满激情,其内心纠结的情感体验写得透彻,用词灵活。而陈的这首情诗,在豪放中略显内敛,在情感之外有一种理性的梳理。诗歌在形式上讲究节奏,每一节都押韵,很有节奏感和节奏感。
新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艺术特色鲜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流派。陈是新月诗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也是《新月诗报》最活跃、最重要的青年诗人。陈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1928年,他认识了非常欣赏他的徐志摩,并很快在徐志摩的推荐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那一夜》。6月,1931,梦想家的诗出来了。1931年7月,应徐志摩邀请赴上海,负责编纂新月诗派主要代表作品——《月牙儿诗选》。在这本诗集的序言中,他从新诗发展史的角度总结了新月诗派的艺术理论,与徐志摩的诗学理论是一脉相承的。1934 1月,陈的诗集《马铁集》由上海书店出版。1936年3月,《梦想家诗选》出版。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感伤的幻想和梦想
这是陈早期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和现实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哀叹,对爱情的喜悦、惊喜和悲伤,或者是对一个瞬间心情的捕捉。这些诗虽然表达的感情简单,但并不浅薄,却蕴含着超越感伤的真挚,给人一种历久弥新的美感穿透力,在表现新诗的感情方面很有艺术独创性。
《那一夜》是陈最早发表的诗。我写自己过去的恋爱经历,也后悔自己过去的幼稚和懦弱。“那夜如此黑暗和安静,/只有我离你如此之近。/天知道我不敢说我爱你。/我无法平静这颗跳动的心。那晚是一个难忘的错误。/上帝偷走了年轻人的灵魂。/现在我说我爱你一万次,/但是很难再靠近你。”如果把这首诗和徐志摩的《徒然》相比,风格明显不同。徐的诗歌充满激情,其内心纠结的情感体验写得透彻,用词灵活。而陈的这首情诗,在豪放中略显内敛,在情感之外有一种理性的梳理。另外,诗歌的形式讲究格律,每一节都押韵,很有节奏感和节奏感。这与之前的新月派理论一致。
20世纪30年代,年仅19岁的陈发表了《诗论》一书,宣告了指导其诗歌创作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命题。在这部《诗学》中,他把诗歌的构成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形式,也就是节奏,一种是内在的精神,也就是诗的感觉。在形式上,他主张“艺术与音乐的结合产生美感,衬托诗歌的灵魂,即诗歌的精神。”他认为诗歌的精神比形式更重要。同时,他觉得内容中应该有哲学意味。与大多数新月派诗人不同,陈的诗歌渗透着丰富的哲理意蕴。
第二,丰富的哲学意蕴
《一朵野花》只有八行,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内涵丰富。“一朵野花在旷野中盛开又凋零。/没想到这个小生命会嘲笑太阳。/他知道上帝赐予他的智慧。/他的欢乐和他的诗在风前摇曳。/一朵野花开落在荒原。/他看到了蓝天,却看不到自己的渺小。/他习惯了风的温柔,风的呼啸。/连他自己的梦都容易忘记。”《一朵野花》花开花落天地,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和思考。通过野花意象的描写,诗人回顾和审视了从前的自己。这朵野花自由灵动,但同时又渺小无为,全诗充满哲理。《一朵野花》是最早歌颂生命的作品。
再来看另一首《十月之夜》:“十月之夜,天象眼,/孤雁是她的眉;/一滴泪从天而降,一颗流星/一个泡沫沉入大海。那一瞬间的消失,我感觉/一闪,又回到了深蓝;/生活给我的赞美令人惊骇,/就像在寂静中摸索我的窗台。”(十月之夜)
首先,这首诗的比喻很奇怪。把夜空比作一只眼睛,深邃而神秘;孤雁比作眉毛;流星被比作落下的眼泪,“沉入大海”,以“一口气变花的气泡”出现。这里写的很生动。这首诗描述了我对生命瞬间现象的独特感受:一颗流星的出现只是一瞬间,但这个“瞬间”却极大地触动了诗人的心灵,让他“惊恐万分”。生活既美丽又神秘。全诗想象力丰富,内涵丰富,引发我们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此外,陈的诗歌还有一种宗教情怀和宗教意识。这是他和其他新月派诗人的一个区别,这里就不细说了。
第三,后期诗风的变化
到了后期,陈开始关注现实,情绪有所变化,不再过于悲伤。铁马的收藏就是代表。1932 65438+10月至2月,陈在上海南翔加入十九路军抗日阵线。当时军方命令居民离开战区,难民蜿蜒数十里,远看像一条黑线。有去无回的小儿子,走在雨雪之下。诗人目睹了这一幕,写下了一首诗《悼念》。”一条三十里长的密密麻麻的黑线,/远的像一条在黑暗中流淌的河,(重韵落在铁路上)/响着他们的中心心事:/“走吧!走吧。谁教我们的?“这首诗反映现实,深刻而凝重。不同于以往的诗歌风格。诗人并没有简单地控诉战争的残酷,而是引发我们在更高的意义上思考战争。从形式上看,这首诗结构工整,节奏感强。
综上所述,陈诗歌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诗歌内在美的追求。第二,构思巧妙,想象力丰富,比喻新颖。第三,强调节奏与情感的和谐。这种节奏不是单纯地强调格律,而是与诗歌的意境相协调,这与新月诗派倡导的格律诗理论是一致的。
陈(1911 ~ 1966)笔名陈满载,现代著名文献学家、考古学家、诗人。1911 16年4月生于南京,祖籍浙江上虞县。他的父亲陈金永是上海广学社的长期编辑。
第一阶段的
陈在多子女家庭曲折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由在南京汇文女子中学任教的三姐陈抚养长大。他从小就喜欢读古诗,尤其是唐诗。五岁的时候,我去了南京四极堂附属小学读书。八岁时,父亲被仇人陷害,被神学院开除。他的家人搬到了上海,他改善了圣保罗小学。1920年春,他和三个姐姐回到南京,第二年进入中学。上层知识分子小康家庭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会学校欧美文化的教育,造就了陈矛盾的思想、气质和人格。
1927年夏天,他高中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法律系。此时,他正做着一个16岁少年的天真梦。这是他对当时生活的描述。这些梦之花的结果,便是一些自由诗。这时,他遇到了中央大学的一位老师。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就注定与这两位老师的影响紧密相连。
闻一多于1927年秋到中央大学任外语系主任,讲授英美文学,陈经常听课。温先生的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和诗歌格律化理论深深打动了这位年轻诗人的心。闻一多对这个有才华的学生尤为看重。他多次表扬朋友,结下了终生的师生情。从1928开始,陈在创作中“开始用格律束缚自己”。这些诗“有着相似的面貌:都属于一个节奏,都是大体上的切割。”(《梦想家诗序》)1928年秋,闻一多离开中央大学。次年,徐志摩被中央大学校长张君谋聘为外语系教授,教授欧美诗歌。陈的才华得到了徐志摩的赏识,他的《当夜》诗得到了徐志摩的推荐,并以“陈满在”的笔名发表在《新月》第2卷第8期,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陈当时的创作深受徐志摩“外表圆润,内容不多”的诗风影响(《茅盾:论徐志摩》),有些诗被闻一多模仿(如科罗纳赫模仿梅)。虽然他的诗既有许诗歌节奏严整,又有徐志摩诗歌轻盈飘逸的优点,但在当时,他并没有徐志摩那样的西方文学的深厚造诣,也缺乏闻一多那种对祖国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所做的一切,都像大海一样发出淡淡的、微弱的声音”(《韦德诗集后记》),给人一种轻盈、空灵的感觉。
1929年夏,安徽桐城人、后裔方进入中央大学外语系学习英国文学,与陈成为诗友。1930左右,以他们为核心聚集了一批青年诗人。同时,陈的同学梁震、沈祖谋等人也受到徐志摩的推荐,经常在《新月》等杂志上发表诗作。南京诗人的形成成为后来新月诗派的先导。
受闻一多、徐志摩诗学理论的影响,年仅19岁的陈于5438+0930年6月在中央大学第1卷第7期发表了他的诗学理论《诗的装饰与灵魂》,宣告了指导其诗歌创作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命题。
首先,他认为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美的文学”,即“诗歌应该是一种可以欣赏和歌唱的文学”,所以“诗歌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灵魂。”
其次,他把诗歌的构成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形式,也就是节奏,一种是内在精神,也就是诗的感觉。在诗歌形式上,他主张“艺术与音乐相结合,以优美的格式和和谐的韵律所产生的美感来衬托‘诗的灵魂’。”同时,他也指出:“诗歌的灵魂——也就是诗歌的精神——应该比外表的修饰更重要。”“诗”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描写和感受,还具有哲学意义
最后,在风格上,强调“诗要有自然的格式,自然的韵脚,自然的情怀”,“哲学意味要溶于诗中。”
陈的新诗理论纠正了早期新月诗派偏重形式因素的倾向;承认“诗情的到来是由于内心对外物印象的反应”;在诗歌美学和新诗的艺术规律方面,继承了早期新月诗派“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要表现美的力量,成为一门完美的艺术”(俞玉玉:芷墨的诗)的主张,进行了更为深入和有益的探讨。但在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即创作的目的和动机上,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是从以前新月诗派对“我们民族在这一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是用诗歌艺术来表达的理解(徐志摩:《诗歌杂志》)上倒退了一大步。陈反功利主义的艺术观显然与其老师徐志摩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大革命失败后,徐志摩的思想和创作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的“纯粹信仰”转变为“怀疑的颓废”(徐志摩:《虎集序》)他虽然不满国民党新军阀的独裁,但同时又以“不崇拜任何极端”、“不执着于功利”为借口,写诗抨击《西窗》等革命文艺运动(《徐志摩:新月的态度》)。这是十年内战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立场的反映。作为当时徐志摩的弟子,陈步徐志摩后尘,不可避免地在徐志摩的思想上留下了印记。因此,他一步步追随徐志摩宣传反功利的艺术观,抨击“所谓革命新诗,是一种混乱嘈杂的声音”(陈:诗歌的装饰与灵魂),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因素。
然而,20世纪30年代初,暴力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使生活在深墙大院的陈无法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30年初,陈写了一首诗《秦淮河鬼哭》,描写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的恐怖阴森景象。诗人深沉的爱国心驱使他以“一堆隐忧”从“年轻人的颓废症”中回望悲壮的现实生活。但是,他的成长经历和他生活的社交圈,往往让他没有勇气进一步正视这个丑陋而荒凉的社会。他不得不“再做梦”,在诗园里“幻想”“徘徊”(见五月)。陈的这种心态,代表了新月诗派后期一大批中上层小资产阶级诗人的思想倾向。
1931年是陈文学活动最繁忙的一年。早在1930的初夏,他就和方令儒、方商量,打算继《晨报副刊》的《诗刊》之后,再办一份《诗刊》。当年七八月间,由于父亲生病,陈来到上海,把南京诗人的建议告诉了徐志摩,得到了批准。徐志摩立即发函组稿,陈筹备《诗刊》。1930年冬,《新月》第三卷刊登了《诗刊》的广告,宣布“我们《诗刊》的几位老朋友想邀请更多对诗歌感兴趣的新朋友再聚。”1931 1 10月20日,由徐志摩主编、实际由陈主编的《诗刊》季刊在上海以“诗社”名义出版发行。除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等早期新月派诗人和南京派诗人外,还有林、卞、曹等新锐作家。在这个过程中,不到二十岁的陈成为新月诗派的一员。
同月,陈的第一本诗集《梦想家的诗》由书店出版,并很快销售一空。许多杂志都发表了书评,甚至广东汕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刊物《滨海文艺》也出版了专著,使陈的诗声名大噪。7月,1931,《梦想家的诗》被增选后出版。
在此期间,陈也写了一些散文和小说。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花的春天》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于1931出版。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曲折地反映了陈苦闷的内心世界。
1931年夏天,陈从中央大学毕业,考取律师执照,从南京小营搬到郊区的兰家庄。7月,应徐志摩之邀,赴上海,住在天通寺,负责编纂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月牙儿诗选》。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选取了新月诗派前后期主要诗人的十八部代表作品,将这些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和政治思想倾向的诗人在艺术流派体系中联系起来。在这本诗集的序言中,他从新诗发展史的角度总结了新月诗派的艺术理论,指出新诗十年来的成就,犹如长江的涓涓细流,至今仍在“山涧中静静地走着生生不息的路”,而新月诗派“自以为只是山涧中的一泓小水”,正在“耐心地开辟新的道路”。他还说“崇尚精华的完整、技巧的透彻、格律的严谨几乎是我们一贯的方向”,“态度的认真是我们的自信。”他的这些理论主张并没有离开徐志摩艺术思想的巢穴。
1931 9月,徐志摩将《诗刊》交给陈担任主编。119年10月19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诗人”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撞山,他的遗言和悲惨命运引起了陈内心的震撼和深思。徐志摩去世后的第四天,他写了一首新诗《致一个悲伤的人》,对感伤主义进行了批判:悲伤是穷人的奢侈品,/幸福既在人们的手中,也在人们的心中。/-世界并不都是坏的。
不久,陈在其主编的《诗刊》第4期上,对新月诗派后期创作的“今天题材太窄”的现象深感不满,并表示要拓展新诗的内容。这些都表明了他创作思维的变化。
第二阶段
1932年6月,陈完成了他的老师徐志摩的最后一部手稿《云游集》的编纂,并在19年夏天之后整理了自己的诗作,编入《铁马集》,于是毅然停止了后期新月诗派的出版,结束了混杂着迷茫和痛苦的学生时代。
正当陈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时,“11月28日”战争爆发了!十九路军在上海抵抗日寇的隆隆声,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埋藏的炽热爱国激情。抗战第二天,与同学刘启122旅一起参加抗日宣传工作。陈等人跟随122旅部从南翔经、嘉定、杨兴、顾家寨、真如、大厂至云藻滩一线。1年2月,军队进入南翔镇,陈在驻地站了三天三夜,目睹无家可归的妇女、儿童、老幼在雨雪中跌跌撞撞,沪宁线难民队伍跃进数十里。他心如刀绞,写了一首《哀》诗,说:“这是谁教我们的?”问道。2月13日,部队在纪家桥抗击日寇。122旅5、6团担任前锋,整天与敌肉搏。陈、等人亲临火场一线抢救伤员。他看到英勇的中国士兵在冰雹中奋勇冲杀,伤员染身。
血性人,有的战士死时还保持着举枪瞄准的姿势。田野里到处都是抗日烈士的新坟。在战士墓前,陈写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悲壮诗篇——《云灶浜战场上》:云灶浜战场上,一排排血花/新鬼的坟墓开在雪泥上:/那里安息着我们的英雄——静静的/伸展着参差不齐的队伍——纸旗飘扬。/苍鹰,红翅红尾,哀鸣半天。现在他们躺下了。他们过去常常站起来/向前冲。他们喊杀,他们污蔑,/杀了人,现在都睡了/在云灶浜战场上。把它给你,就像火炬跟随火焰,我们希望,/希望你将我们的死亡带回来!/弯成拳头的手握紧炸弹,向我们喊:/去那里!去那里!听我们的警报!/全曲手点一把火焰/云灶浜战场上。
他还在纪家桥前线写了一首民歌风格的诗《老人》,描绘了农民对过去的热爱。这些书写在抗战前线的史诗性作品,是“1.28”事变的珍贵记录。诗人在构思时“有意摆脱一切形式的羁绊”(《梦想家存诗》序),这标志着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
2月下旬,陈从淞沪前线回到上海。3月,应闻一多先生之邀,在青岛大学成为闻先生的助教,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四月,陈校订其《淞沪前线诗》,辑成《陈前线诗》。
他在青岛创作的《海》、《诗》等诗歌,已经彻底脱离了车辙的窠臼,找到了新的出路。后来他谈到自己早期的格律新诗时说:“有人认为这是我的优点,其实是不对的。”“这把锁粉碎了我很多的灵性,但从这些不自由中,我只赚到一些小词小句。”(《梦想家救诗》序)在创作实践上,早期的新月派诗人大多一开始是形式自由的,后来慢慢走上了格律化的道路,而后期的新月派诗人,如陈、方,大多一开始格律化比较严格,后来才走向形式自由的道路。这一文学现象显示了新月诗派形成和瓦解的过程。年轻一代的新月派诗人已经感到脱离社会现实去尝试形式上的实验是死路一条,他们竭尽全力去探索新诗发展的新途径。
1932年夏,闻一多和陈离开青岛前往北平。临行前,师生们登上泰山,虚怀若谷,饱览祖国美景,在陈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9月,闻一多被任命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陈还被燕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推荐到该所学习。后来,赵院长瞻前顾后,将女儿赵女士迎娶,结为终身挚友。
1932 10月,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已经伸到了关隘,整个华北危在旦夕。6月22日,陈应邀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南礼堂作了题为《秋谈诗》的演讲。陈在讲话中大声疾呼:“让我们个人的感情逐渐融化为全民族的感情,我们的声音将变成这一大群人的哭泣的声音,不只是哭泣,更是一声声复兴的愿望。”
1933年初,日本侵略者终于践踏了热河的土地,陈义愤填膺,决心走出,奔赴前线保卫祖国。65438+10月6月3日,方、曲炳森等同学在北平东城灯市口燕京同学会举行欢送会。第二天早晨,陈离开北平,取道古北口去长城。途中目睹塞北壮美风光,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据他当时的印象,他的《古北口道钟》、《承德道钟》等诗,奔放不羁,独树一帜。
1933年3月初,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热河不战而失,整个华北危在旦夕。陈报效祖国的热忱白费了,他愤然从前线回到北平。当年9月到安徽芜湖广益中学当语文老师,住在狮子山青阳路。陈在芜湖写下了《往事》和《泰山长城大宋》两首气势磅礴、气势磅礴的抒情诗,达到了其诗歌创作的巅峰。《往事》是一部以长诗的形式回顾自己经历的作品,分为三章:鸿蒙系统、悲惨和远离土地。它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风格奇幻多彩,显示了诗人非凡的才华。八百行诗《泰山与长城和谐之歌》是新诗园中的一朵奇葩。喷薄如火的爱国激情,就像一条浩浩荡荡的河流,迸云裂岸,一气呵成地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奔涌,令人目不暇接。
这首诗苍凉悲壮,评论界认为它既有“李白诗歌的涵养”,又有“岑参边塞诗的神韵”。是作者对自己登上山东泰山,出征抗敌时印象的回顾。再加上他的《西山野火》《黄河歌谣》等爱国主义诗歌,不愧为中国新诗史上的杰作!
1934 1月,陈的诗集《马铁集》由上海书店出版。同月,陈赴北平任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此时,他的主要精力已转移到学术研究上,但在课外,他经常在天津、上海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以及《文学月刊》、《新诗月刊》等报刊上发表诗歌。他后期的诗歌,诗风成熟,技法娴熟,却失去了前一阶段的激情,呈现出一种“百袖衣上捉虫,晒太阳”的闲适趣味(《小庙春景》)。1935年8月,陈从他历年所写的100多首诗中,精选了23首,编成《梦想家的诗》,作为“他写诗七年的结算”。他在诗集的序言中总结了自己创作道路的成败,并倾吐了自己的审美理想。然而,诗人很快就放下了笔,这让我们无法欣赏盘旋在他心中的诗歌的极致之美。
第三阶段
陈的艺术成就历来为文学史家所称道。陈号称最幸福的抒情诗,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抒情诗上。在他的创作中,他首先努力的是塑造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抒情形象。纵观陈的诗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优雅而虔诚的青年诗人的整体形象。
每个作家都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审美追求,诗歌这种精致的文学形式尤其体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穆说,陈的诗“好如秋空,有清幽闲适之美”(《梦想家的诗》和《铁马集》)真正显示了它的审美特征。读陈的诗,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纯真质朴的美。陈诗歌的意境和风格虽轻如烟,但“一见而不疲”(卷:论梦想家的诗),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他的诗富有哲理,内涵深刻。
陈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无论是在艺术思想上还是表现手法上。他尤其欣赏布莱克“朴素的外表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人生观”的诗风(参见《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大纲》)。陈还以一点神秘感赢得了布莱克诗歌中的三种哲学趣味。英国诗人霍斯曼的所谓“戏剧性的擦拭”手法,善于在最后出奇制胜,造成无穷的艺术效果,以及布莱克的以诗传情的手法,陈都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显示了他的艺术造诣。
陈在20世纪30年代以诗歌著称。他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并称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他的诗被选入65438年至09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中国新诗集第一个英文版本——《中国现代诗选》。陈评价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历史贡献。
在这小小的十年里,石马先生努力开创新诗的风格,引进西方诗歌...不仅在诗歌的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他主张融合一切,使诗歌能够代表时代或民族明白无误的声音,也成为一个人灵魂的真实歌唱。(”(《诗》叙事”)
陈对新诗的贡献也在这些方面。然而,正如评价陈:“他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年轻而有才华。他缺的是真正的生活,是人生的一次艰苦训练。”(《我的诗意人生》)因此,他的声音始终没有融入NPC时代人民的合唱。
1936年9月,陈获得硕士学位,留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任助教。此后,他致力于中国古代文献学和古代史的研究。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许多新月派诗人,如孙玉堂、余纲、孙,都从诗人走向学者,走上了同样的道路。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或利益输送,而是来自于一种深深的爱国精神。就像闻一多先生说的,我要做一个“车辙杀傻”。“因为在一堆旧报纸中生活了十多年之后,我确定并清楚地看到了我们。(对先生)这就是陈的奋斗目标。
考古学家陈。
1937抗日战争爆发的7月,陈经闻一多先生推荐,到长沙清华大学教授中文。那年秋天,我去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书。
1944年秋,经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和清华大学金教授介绍,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献学。1947年夏天,他游历了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惊人的毅力在国外努力工作,致力于收集流散在欧美的中国青铜器资料。1947年秋,他拒绝了别人劝他留在美国的请求,毅然启程回祖国继续在清华教书。65438年至095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编委、《考古通讯》副主编。解放陈先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在古文字学、年代学和古代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闲暇之余,他与郭小川、艾青等诗人并驾齐驱,写了一些描写物象和景物的文学短评和诗歌,很受读者欢迎。
陈诗歌节选
陈诗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开了又落在旷野里,
不去想这个小生命,对着太阳微笑,
上帝给了他智慧,他自己也知道。
他的欢乐,他的诗歌,在风前摇摆。
一朵野花开了又落在旷野里,
他看到了天空,却看不到自己的自卑。
习惯了风的温柔,习惯了风的咆哮,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很容易忘记。
192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