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是建立素质教育的基础。因为习惯决定人的素质,习惯决定人的命运和发展,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培养,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成功和一生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做好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工程。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做人的关键期。他们渴求知识,可塑性强,善于模仿。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黄金时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实施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了解和求知,启发思维
所谓理解,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认知态度,进行内部激励。
人的行为受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整体态度,整体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理解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律,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行为动机的目的。
行为习惯是内部认知的外显形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经历行为规范的认同内化和具体实践的过程。要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就要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重视行为训练,使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形成习惯。
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班级社团活动、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观、观看专题片等形式,采取教师讲课、班干部讲课、家长讲课等多种方式,,从而使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
第二,精心制定标准,循序渐进
所谓标准设定,就是建立培养教育的目标体系。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生习惯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习惯形成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建立适当的目标体系不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可以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因此,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小学德育目标”结合起来,注重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探索养成教育的本质,建立教育目标体系。
在设计习惯培养的目标时,首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定义了三大目标: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品德的好习惯。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引导约束到自觉行为的原则,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制定小目标。低年级着重培养基础的、浅层的好习惯。比如在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上,低年级的目标是守时爱惜时间,生活有规律。主要是养成按时作息、独立睡眠、按时起床、按时上学等基本生活习惯;中学的目标是生活适度,规律,自律,自律。主要是养成帮父母做家务、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计划、学会保护个人隐私等良好习惯;高三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合理消费,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积极的人生观。
第三,以身作则,引导模仿
夸美纽斯说:“孩子们喜欢模仿他们看到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甚至不需要告诉他们去做。正因如此,他们在学会用心之前,先学会模仿。我所说的“例子”,既指活生生的例子,也指取自书本的例子;事实上,活着的榜样更重要,因为他们有更强的印象。”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教材,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小学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特殊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用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自觉从小事做起,用礼仪规则规范自己的声音、外貌、言语、举止,与学生形成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论语·鲁兹》有云:“其身直而不使:其身不直,虽不使。”所以,教师孕育着教育。地上有纸的时候,要以身作则,赶紧捡起来;看到教室桌椅歪斜,要立即整理整齐;学生摔倒了,我们必须冲过去扶起他们...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的学生会以我们为榜样。
经过长期的自觉学习、实践和积累,教师的言行会得到完美的统一。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所以我经常用放大镜去发现和观察学生的优点。比如“一个学生学习很专心”“一个学生工作很积极”“一个学生活动文明有纪律”等等。,我会及时表扬学生行为习惯的每一个优点并以身作则,明确要求学生效仿,向谁学习。孩子有一种竞争的心态,会忍不住以此为基础要求自己,形成严守纪律的习惯。
第四,环境受其影响。
环境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示范、约束、矫正和鼓励的作用,精心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既要追求物质文化的现代化,又要重视人文文化的先进性,在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熏陶和熏陶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为教育创造物质环境。
要努力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养成的可利用资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厅文化、走廊文化、课堂文化、特色课堂文化、操场文化。孩子每天都沐浴在这种温暖的氛围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感染。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要在楼道里喧哗”、“注意用语”,楼梯上的提示已经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把礼仪带到校园,把微笑带给大家”,“校园是我的家,关爱你我他”,“请把字放在第一位,一路顺风”,等等。这句话是学生写的,像春风一样吹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我们还会在学校二楼大厅布置十个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养成十个好习惯,争做好春天的好青年”的评比栏,让师生每天上楼下楼都能看到。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个性化的评估栏。如:礼仪评比栏,读书展览栏,班星,谁先登顶,好习惯就跟着一起成长。经过学生的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的每一面墙都有育人的内涵。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成为学生自律的最佳行为导师,也会成为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催化剂。
(2)营造养成教育的精神环境。
首先,我们用每学期第一周的《国旗下讲话》来讲习惯养成的意义和方法;其次,各班在开学后的1月第一周召开“行为习惯教育”班组长会议。再次,建立“好习惯积累卡”,广泛开展“我的好习惯”活动。最后进行以开幕式和入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鼓励学生反思自己,调整自己,加强自律,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礼仪示范岗是激励学生上进的动力。每节课结束时,每节课的大门两侧都有文明礼仪示范岗。从他们的笑脸和规范的队礼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份荣誉的珍惜。这是班里全体师生对他们的养成教育活动的肯定。橱窗里的教育活动收藏,是师生共同努力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展示。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丰富的育人内涵,凝结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彰显了学校的鲜明特色,展现了师生的美好风貌。
第五,加强训练和引导。
培养教育以“培养”开始,以“成功”结束,以“培养”为手段,“成功”为目的。培养学生的教育,要用理性去理解,用情感去感动,用行动去引导。而“引导它,做它”是最重要的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训练。训练要强调重复二字,不重复训练很难成为习惯。所以,在学生的行为训练中,也要注意“强化”二字,尤其是小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外部强化往往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活动渗透、外部强化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受到笑声的感染,丰富道德情感体验。首先,开展“我知道日常行为习惯”教育活动。学年开始时,各班要组织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并加深对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和具体要求的理解。我们还开展了“佳春小学生形象大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反思自己或他人的不良习惯,让他们在反思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清好与坏,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每个班推荐两名养成良好习惯,进步快的同学参加我们组织的“告别坏习惯,做文明少年”和“好习惯成就美好生活”演讲比赛。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文艺演出,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倡导的“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活动。即“说三句祝福的话,做一件家务”“今天我做主,今天我理财”;在教师节,我们向老师献词和祝福,等等。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感恩和礼仪教育。
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各个班级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的班级开设了“每周行为导航语”专栏。每个班级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养成习惯的小主题,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在“每周行为导航语”一栏,时时提醒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一些班级开展“三双”活动。即首先对自己负责,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东西摆放整齐;其次,对集体负责,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不在教室和校园内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我再一次对社会负责。我不扔废电池,不用一次性筷子,扔垃圾自觉分类,公共场所不喧哗。这样从个人到家庭、学校,再到社会,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由低到高的增强。不仅如此,我们还让学生参与街头禁毒宣传,参与“3.15”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宣传,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六、社会实践,体验成功
实践体验法是通过实践规范的要求,体验成功和快乐,强化良好习惯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履行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一种行为训练,也是一种意志锻炼。
学校可以将公开招聘与班级推荐相结合,根据不同年级开展“我是一日当值老师”、“我是一日班主任”、“我是一日旗手”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各个岗位的重要性。以“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主创造”为宗旨,组织引导学生就业、竞争就业、创造就业。开展“小岗位我能行”活动,班里所有工作都有人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岗位给别人,给集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培养学生友好待人、文明观赛加油的习惯时,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艺术节展示、六一文艺汇演、诗歌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做一个文明观众。我们还把参加活动的过程作为训练的过程,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包括对学生坐姿、站姿、鼓掌的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逐一训练。活动结束后,我们将通过选择文明观众的方式,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一次又一次的启发性训练,让学生在校内外观看比赛时自觉鼓掌,意识到自己应该尊重他人,对他人友好。
在养成教育中,要明确和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在丰富多彩的阵地教育活动中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活动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一种提升。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奠,邀请老一辈革命家讲述烈士故事,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团仪式;平金战役纪念馆也是我们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个社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养老院,每一片绿地,孩子们都在忙碌着。正派的“小记者”,认真的小交通指挥,勤快能干的小志愿者,都体现了孩子们良好的道德水准。
七、家校联手,形成合力。
父母是形成学生习惯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构建家校教育网络。
学校要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发函等方式宣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介绍习惯养成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作为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买必要的书籍和学习工具,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在言语、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秀的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一定要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优秀家长”评选。家长以书面形式总结自己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做法,全校评选出100名好家长。邀请教育专家和优秀家长代表给全校家长做报告。家长可以通过写作文、听专家讲座、交流经验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宾至如归,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可以开展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培养“感恩父母,体验亲情”的良好习惯。活动中,学校定期布置一系列家庭作业,引导孩子为父母做一些小事。召开“感恩父母,快乐成长”的家长会,按照高、中、低三年分层次开展感恩教育,为以后坚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在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的整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强调相互探视,要求相互鼓励,注意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将学生守则的内容和一些规范变成实际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实践”,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者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向老师汇报“实践”的结果,比如出门打招呼、尊重长辈等。可以和家长结对,渗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师生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主要事实和教学效果;家校要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观点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开展疗效跟踪记录;进行纠正性评估。
八、反馈激励、监督和评价
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这时候除了靠自己的努力,还要靠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指导,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建立和巩固,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觉的习惯。
(一)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个人评价方面,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每学期评选出“健康之星”、“健身之星”、“礼貌之星”、“读书之星”、“书法之星”、“歌唱之星”、“自理之星”等小明星。综合评价方面,校园内开展了“好春天之星”评选活动。
(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每学期学校都会评选“培育教育明星班”,这是一个阶段的终极评价。此外,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强调各班养成教育常规管理的变化、进步和发展,实行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体现管理的个性,促使各班养成教育不断进步。(三)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求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内部评价,还邀请学生家长、社团代表和上级领导到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讨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校教育进行评价。
(四)外部评价与独立评价相结合。在养成教育的常规检查和评价中,除了坚持外部监督,加强评价性检查外,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在形成性教育的评价中,要坚持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不断监督和指导。要让养成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督促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要始终坚持“好习惯广而Xi知,好习惯常坚持”的理念。因为我们坚信:播种行为才能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才能收获命运。今天,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天,学生一定会收获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也知道,养成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关注和精力,需要我们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