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差异

其实我们国家和日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如果你看过我国在50年代拍摄的一部代表漫画《美猴王》,你就知道与美猴王同时代的日本漫画代表是《白蛇传》,我们在画风和技法上都比日本强!!!但是为什么自1960年代以来我们之间的差距扩大了呢?当然,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不排除政治因素。文革动乱年代,不可能有优秀的动画片(没有电影,更谈不上动画片。试想一下,我们在cctv-6看到的一些老电影都是文革时期拍的(除了《二等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而且大部分都是50年代拍的战争片!!!),而当代日本动漫产业呢?60年代的日本正好是经济发展的起步期,政治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非常强烈,就像我们80年代一样!!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动漫高手,其中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大师创造了独特的日本动漫风格!!并培养了一大批动漫从业者。今天在宫崎骏和高田薰身上都能看到手冢治虫的影子。!!

不客气的说,60年代到80年代这20年是我们动画发展的停滞期。可想而知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动画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没有办法的客观原因。如果仅仅是这个政治原因导致我们落后,我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毕竟动漫只讲精神生活。经济倒退20年,我们不再难过,改革开放正在迎头赶上!!!动画的落后有什么好抱怨的,可悲的?

然而,真的只是因为政治原因吗?答案可能不是!!!!回想80年代中期,我们的一些动漫厂制作了一批动画片,比如《治安官黑猫》,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美术相当不错。可以说是我们动画的复兴,但是90后的十年发生了什么?可以说没有!!!

为什么?就像上面沧浪说的,我们动画师的定位有问题。为什么他们的定位是5-10岁?

我们是成年人,爱看动画片!!!看动画片不代表幼稚。而且日美动画片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儿童,但也考虑到了成年人的欣赏水平。宫崎骏Gibily工作室出品的动画片,国内的孩子看过几部?大部分观众都是我们成年人!!!

而且中国不缺动画师,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流失到了中国的日本或者美国的动画部门。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好像是从一篇报道上看到,深圳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漫画家在为日本公司画画!!他们画的漫画叫日本的然后来中国!!!!多可悲啊!!!!为什么不整理利用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像Gibily一样的工作室?可能跟经济环境和人的意识有关。好难过!!!!

今年可以称为漫画年。上海和广州有很多漫展,是今年最大的漫展,也是15新漫画开发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漫展。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将于国庆期间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行(10.1—10.7)。日本漫画在亚洲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已经形成了庞大而成熟的产业链机制。它每年为日本创造的巨额利润使其成为日本的主流产业。然而,在被称为日本漫画最大消费地的中国,读者读到的日本漫画大部分也是盗版的。中国的读者在盗版中认识并喜爱日本漫画,而中国的原创漫画却在产业机制和盗版的双重夹缝中挣扎。因为巨大的创作资源、市场潜力、受众资源,谁都不想放弃。因此,中国漫画的产业化进程成为漫画家和漫画读者最关心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本次展览的主策展人梁。

张:日本漫画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实际发展如何?

梁:日本的漫画市场很大,很早就形成了。他们的第一批漫画书读者现在已经六七十岁了。这种阅读兴趣一直保留着,是全民看漫画的局面。日本漫画家的收入是所有日本纳税人中最高的,他们仍然被通常被认为是日本最富有的知名流行歌手排在漫画家之后。

张:为什么?

梁:这是因为日本动漫产业已经完全产业化,有着成熟的产业链和商业市场。在日本,当一套新的漫画创作出来后,会先在杂志上连载,反响不错后会立即出单本。之后会改编动漫,周边产品如动漫人像贴片、电话卡、杯子、玩具等。会在良好的观赏情况下连在一起。然后,会有广告使用这些卡通人物。不仅如此,在下一部新漫画问世之前,这部漫画还将被制作成OVA(原创漫画家电影或CD)和Drama-CD(剧场CD),以补充这一时期的市场空缺。这两个后续产品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形式方便,也会有很好的市场。此外,还会有电子游戏和动画电影,上述系列的收入会分享到产业链中。

张:在你看来,国产漫画和日本漫画的差距在哪里?

酷: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国产漫画没有产业化、市场化,没有合理的产业链,市场运作相当困难。比如国内很多漫画杂志都没有直接运营权。如果一本好的漫画单独出书,就会涉及到书号,一本漫画有时甚至需要好几个书号。动画片的审批是跨行业的。因为盈利趋势不同,审批极其复杂漫长,作为一个动漫卡通产品难以承受,更别说制作动画电影、OVA、剧-CD了。在这种机制下,国内的漫画杂志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张:其实漫画家做的偶像明星比真明星有更稳定的商业回报。比如明星打包,由于“退赛”、“违约”、“变故”等危险,回收利润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漫画形象永远忠于作者和包销商,每个漫画家可能会制造多个偶像,比如日本畅销漫画中的F4。

梁:对!比如日本著名漫画家鸟山明的《龙珠》、傅一博的《悠悠白树》、武内直子的《美少女战士》,不仅他们的作品通过成熟的市场化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他们的作者也成为了日本最富有的人之一。

张:但是,据报道,日本仍然有许多不良漫画给国内青少年读者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梁:这种现象完全是唯利是图、不负责任的盗版书商造成的。在日本,漫画有严格的限制,按年龄和性别取向分类,分为12岁以下、18岁至20岁、成人等阅读限制。它们必须放在书店的不同区域,并由专人监管。因为日本动画片不像国产动画片,题材仅限于讽刺、幽默或者一些简单的儿童故事,其漫画创作涉及到非常深刻的主题。比如随展参观的日本著名漫画家Mannaoko的作品,就是以名著《红与黑》为蓝本。国内的盗版者不仅无视限制级别,还把一些不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作为儿童读物出版,这是对中国青少年成长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张:你能从技术上评价一下中日漫画家的差距吗?

梁:从最高水平来说,日本漫画的技术并非遥不可及。中国有许多伟大的喜剧作家。比如北漫画的姚非拉,以前在武大学计算机,现在很多漫画读者都把他当成偶像。场景类似于某些歌手粉丝的场景。

张:但是这些作者的整个团队还没有形成吗?为什么?

梁:其实还是有队伍的,阵容也不小。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干这一行的人首先要有很多选择。比如一个漫画作家一个月只能赚3000,去一个好的广告公司会是8000-10000;在人才竞争中,目前能留下的是一群有激情去做的人。他们有很多免费的投入,比如一股爱国热情,他们不希望日本漫画在中国市场存在。其实国内原创漫画市场发展到今天,几乎都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但是激情不能当饭吃。

张:这次中日青年漫画交流展,据说有1100幅日本漫画和600幅中国漫画。还安排了很多活动,如flash动画电影欣赏、卡通人物模仿秀剧场、中日漫画家签名、漫画颁奖、社团交流、漫画讲座等。对国产动画片的推广会有很大影响吗?

梁:这次“中日青年漫画交流展”对北方漫画的直接影响可能更大,对上海、广州等国内漫画最火的城市,如果再持续几届,影响只会更大。现在上海漫画的产业化进程比较快,他们的漫画大王杂志有自主经营权。这次展览可以说是激活北京漫画市场的一次尝试,因为这样大规模的展览就像一个行业符号,会带来大量的商业投资。虽然初期投入会有“无数伤亡”,但对漫画的产业化肯定有好处。因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应该是唯一推动漫画行业大变革的起步城市。

张:我希望这是一个好结果。

大家对中日动画差距的评价五花八门,有人才的,有技术的,有资金的。。等一下。仅举几个例子。。

其实我觉得中日动画没有任何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已经50年了。可以放在桌子上

有多少动画?一个《黑猫队长》,一个《葫芦娃》,一个《大闹天宫》,都是我们动漫产业的代表。。。你以为有了这些动画(而且都是10年前的作品)就可以说我们有自己的动画了吗?我们的动漫不比日本的差。。甚至比他们更好?这不是开玩笑吗?

如果真的要找差距,希望能意识到并发展,我觉得日本动画比中国好的原因很简单:

他们真的把动漫当成了事业,当成了产业!而中国对动漫的态度只是教育孩子的工具!

就这么简单!如果不从观念上反过来,就算以后经济再发达,动画也还是现在的水平,画的最多再细致一点!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你给一个贫困的农村发救灾款,没有致富想法的农民就随便开个会,大家把钱分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一起商量,能不能用这笔钱多赚点钱,直到小康。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事实上,目前在中国,还处于农民发放救灾款的阶段。也许没有人打算把动画作为职业。看看不久前央视的一千集动画。。法尼特...简直是浪费金钱和精力!!!

事实上,在我们的主流社会中,我们仍然没有看到任何变化趋势。就像央视那些没完没了的大眼睛呆滞的动画片一样!

所以中国动画最大的问题不是钱(你可以花更少的钱做出高质量的动画)或者人才(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动画人才),而是一个新的理念。。。我国当局对动画的态度直接制约了动画的发展。这体现在动画制作的思路和与之直接相关的动画剧本的写作上。

如果主流权威不能改变,那么真正想做一些真正动画的中国人就无从下手。听说不久前的北京首届独立影像节上,一个深圳人做的10分钟的动画《谈》获得了一等奖。据说这部动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目前的动画发展水平。

如果说我们所有的动画都是建立在育人的基础上,那么这部动画在一开始就已经被毁掉了。。。而这正是我们的当局最愿意做的。。所谓“思想检查”!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宫崎骏最新电影《《千与千寻》》的看法。抛开吉卜力细致严谨的工作风格,宫崎骏的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他说,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那些即将过10岁,或者现在已经10岁,或者已经过了10岁的人。希望大家能记住那段时间(大意如此)。他的动画是为了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没有。他的动画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一种叙事。一段美好纯真时光的描述。好动画,感动人是在不经意间。。。。那么在这样的感动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最后,我想说一个很久以前看的国产动画,也是我唯一喜欢的:小蝌蚪找妈妈。。有中国特色的厚小水墨动画。很短,但是很有艺术感。中国人自己的特点!~比现在的国产动画好看百倍!

我又想如果当时能坚持这种中国化的动画风格。如果发展的好,会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动画吗?试想一下,如果把《三国演义》这样的题材用这种风格来演绎,是不是更有意思?!也许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们看到更多的国产动画,更多的伪日系风格。没什么。。。

日本有关方面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日本影院上映的动画电影约为81部,日本电视台每周播放80集以上的动画节目,一年有近4000集动画作品。漫画占日本所有出版物的40%,平均每天出版25本漫画。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02年日本漫画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43.6亿美元,是日本从美国进口钢铁产品价值的3倍多。去年中国动漫产业总收入才6543.8+00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

按照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电视台播出的国产动画片要占动画片播出总量的60%。事实上,2004年我国国产动画片总制作量仅为2.9万分钟,但市场需求为26.8万分钟,电视台的动画片资源严重不足。2005年是动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春天,但为数不多的动画频道几乎都供不应求,一部动画一遍又一遍的播放,这表明中国动画仍然不能自给自足。

众所周知,中日动画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就不说有多明显了,只会徒增悲伤。但是为什么中日动画会有这样的差距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中日动画的差距是中国漫画起步晚造成的。日本漫画商业化确实比日本晚很多,但这不是问题。中国的足球起步很早,乒乓球在中国起步也不早。也有人认为中日漫画的差距是因为中国漫画家的画师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三毛流浪的画风绝不像日本漫画,但确实是经典漫画。个人认为中日漫画的差距是因为日本漫画家对漫画的理解和态度。长期以来,动画片的阅读对象都是4-8岁的孩子,所以看看我们市面上所有的日本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怪异之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熊猫晶晶,奖金榜,灰斗(。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介绍中本来不想提这件事,但是我不得不提!这是从中国进口的外国漫画最大的败笔!不仅配音角色的语气和性格与原著格格不入,原著的台词和剧情也被随意改编,都是因为那些人只把EVA定义为青少年的漫画。所以避免了原著中对人生、自我存在、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只将《EVA》中的战斗一一释放。让我们看看中国漫画家颜楷画的《雪椰子》,它可以说是中国漫画的成功杰作。虽然有人觉得颜楷的画风很像日本漫画,没有中国特色,但我想问,中国自己的特色是什么?特色这个东西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甚至是一个很不切实际的东西。为了“与众不同”和“因为与众不同而被人喜欢”而与众不同,现在中国漫画里的粉丝除了孩子还有什么,现在中国的动画编剧还沾沾自喜,为其他国家的孩子感到羞耻。对中国动画的另一个影响是中国动画制作人对动画制作的态度。中国的动画片不差,但是中国的动画很明显。中国现在的动画还存在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尺度不一致(比如《蓝猫淘气3000问》)、颜色不一致甚至边框溢出(比如《灰斗》)。这些问题只要有人监督就很容易发现。第一次看中加合作的《鸭侦探》的时候,从画风上一眼就能认出是中国的作品(前面说的中国的特点还是挺管用的),但是整部电影没有类似的缺陷,甚至敢说是一部好动画,所以我怀疑是不是国产动画,但是制片人里外国人的名字似乎给了我答案。没有外国友人的监督,《莲花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中国可以玩出好游戏,但要看制作方的工作态度。

再说说日本动漫,我就不需要详细介绍了。大家可能知道的比我多。我想说的是日本人对动画的理解和态度。日本动画有专门的声优——我们也有,但是很少;日本有专业的动画工作室——我们也有,但是规模和人员都不如日本(资金问题很严重);日本有很多漫画家,很多小朋友也志愿当漫画家。日本有完整的动漫运营体系——我们也是。

总的来说,中日动画差距明显。抛开外在原因,中日之间的差距就是对动漫的理解和态度的差距。想想看动画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动画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