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地区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内幼儿园多为民办,招收3-6岁儿童。截止1950年末,市区共有幼儿园4所,幼儿276人,教职工16人。

1952年9月,韶关运输公司在韩家山脚下成立韶关运输公司幼儿园(后更名为韶关汽车修理厂有限公司幼儿园)。建园之初,园内只有2名教职员工,12名幼儿。

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期间,为了解放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在各种“人民公社”和农村地区设立了临时性和季节性的幼儿园和托儿所。1961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区内幼儿园逐步发展起来。

1983后,该区积极贯彻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始发展农村学前扫盲班。下属大队(行政区、村)陆续开设学前班,分为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或三年制、一年制、半年制、季节性临时班随叫随到。后来由于经费紧张、师资短缺、无人管理等原因,大部分农村幼儿园自动解散。

八五期间,根据《韶关市幼儿教育发展规划》(1990 ~ 1995),镇江市、北江区政府加大了对幼儿教育设施的投入,办园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此期间,浈江区教育局于9月成立浈江区机关幼儿园,1990。幼儿园开办时,幼儿园有4名专职教师(机构),2名保育员(临时工),30名幼儿。截止1995年底,浈江区幼儿园5所,北江区幼儿园4所。

1996后,根据国家关于社会教育的规定,改变了政府包办学前教育的状态,提倡公办与民办相结合,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此后,民办幼儿园在该地区迅速发展,大部分公办幼儿园转型为民办幼儿园。

截至2004年6月,浈江区共有幼儿园32所(均为民办),其中学前班64个,学前班1,学龄儿童5390人,幼儿教师351人。北江区现有幼儿园14所(公办1,民办13),学前班265438个,幼儿园班24个,在园幼儿2689人,幼儿园工作人员65438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区小学教育开始恢复,学生人数开始逐渐增加。到1950,全区有小学21所,学生5352人。

到1953,有32所小学,6474名学生。

65438年至0958年,受大跃进、高指标、高速度的影响,区域内开展了一批农村试点学校、村校、队校。由于校舍和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下降。

从65438到0959,各地政府及时关闭了一批小学。

1961 ~ 1964、该区先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办好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在农村兴办半耕(业)半读小学。“文革”开始后,由于“停课闹革命”的影响,大部分小学教师都在苦苦挣扎或下放。

从1967到1968,小学陆续复课。此时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取消了考升复读制度。

1980我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初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多办了一些学校,调整充实了我区重点小学的师资队伍。但小学总体仍是良莠不齐,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在校舍质量、办学规模、教师素质、学生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到1984年9月,镇江、北江两区成立前,镇江区共有小学27所(市区8所,农村19所),* * *教师343人(学历合格223人,达标率65%,农村小学教师达标率不到20%)。北江区有16所小学(市区10,农村6所),* * *有350名小学教师(179有学历,达标率51.4%)。农村小学教师达标率不到20%,35名民办教师全部是高初中教师。我国农村小学的校舍大多是低矮潮湿的泥砖房。

1985以来,镇江、北江两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区小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到1995,浈江区小学教师350人(学历343人,通过率98%,比1984上升33%),学生12351人,比1985增加5626人;北江区小学教师370人(有学历的355人,合格率95.9%,比1984高44.5%),学生7952人,比1985多824人。

从65438年到0996年,镇江和北江区的小学教育开始采用公私立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办学。

截至2004年8月,镇江北江合并前夕,浈江区共有小学24所(市区9所,农村15所),小学教师556人(学历555人,合格率99.8%),学生13880人,其中民办小学65480人。北江区现有小学14所(市区8所,农村6所),小学教师366人(合格率100%),学生87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均为100%。从1950到1957,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全区民办中学全部转为公办学校。

1958大跃进开始后,该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建的乡镇中学。由于办学条件差,中学教育质量“退步”。

1960至1962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合并关闭了部分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学。“文革”开始后,地区中学“停课造反”,中学教育陷入瘫痪。

从1968到1969,区域内郊区农村开始办初中,公社办高中,中等教育迅速普及。有的大队用简陋的杂屋做校舍,把“工农兵”请上讲台,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差。期间学校减少了部分专业课,增加了劳动课,实行工农进校,称为工业宣传队和穷中班农业管理学校(无教材教学)。大部分学生被“读书无用论”毒害,无心学习。

1972之后,中学教育逐渐恢复正常,但一些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还没有完全恢复名誉。

65438-0977恢复全国高考,逐步恢复原有课程。区域中学实行三年两年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两年),高中分文理。

1979实行“调整、改革、整改、提高”的方针,对区内中学教育进行调整。到1980,韶关一中在全区率先恢复高中三年制,其他高中也在1982陆续实行三年制。

1984 9月镇江、北江区有区办中学,1985 10月镇江区第一所区属中学“镇江中学”成立,1986 6月南郊初级中学再次成立,65438+。1991年9月,北江区成立区第一中学十里亭初级中学。

1998期间,国企改制,曲仁矿务局五矿中学划归浈江区,更名为“浈江区镇罗冲中学”。

1999至2002年,镇江、北江两区分别整合区域学校,优化中学教育,先后撤销十里亭初级中学、南郊(乐园)初级中学、新邵初级中学。

截至2004年6月,浈江区共有中学8所,其中区域中学3所(浈江中学、田螺冲中学、民办金沙星中学),驻地中学5所,分别是韶关二中、八中、铁路一中、铁路二中、曲仁矿中学。北江区没有中学,区内只有五所中学,分别是韶关一中、三中、四中、七中、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