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常用的诗词。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和节奏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篇古诗词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四首古诗教学的思考1基础设计:从“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看海,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理解曹操在这首诗中的“野心”是什么。然后大声朗读诗歌,从朗读正确的发音逐渐进入分析,把握情绪;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反映的写作背景和曹操的情怀,包括统一天下、处理宇宙的博大胸怀,以及面对无始无终的无尽时空的渺小感。当然,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曹操虽然感受到了今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他正视现实,敢于挑战超越人类的强制,感受到曹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有一节课是用来指导学生读北堡山下的一个泊地,听说王长龄搬到了龙标窑。第一部分用问题“你如何感受作者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部分用问题“作者如何把握早春的特点来写钱塘湖”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第三节课,我读《天净沙》中的秋思,让学生去读,去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从文本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总的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借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文化。

上课基本都是按照设计思路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亮点。比如在把握看海的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什么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旅,若出其境”;“星星是灿烂的,如果它从里面出来”这句话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也是我以为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再比如,在谈论《秋思》这首诗时,学生还可以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指出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是乡愁。也有同学指出,《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却能在这里与其他景色结合,以家的感觉唤起作者的乡愁,真的很独特。诗歌是朗读不可或缺的,学生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情绪后,才能带着感情朗读。

这几节课我觉得挺满意的:第一,一开始,我是在怎样读古诗词的语境下读这四首诗的,不是为了教而教;二是可以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观海豪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和强调;第三,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的评论,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格”的特点;第四是研究“天净沙?秋思》,并引用钱钟书的“盖将何去何从,适哀哀,尽在黄昏,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这一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文本的更深理解;第五,学生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思维活跃。

对四首古诗教学的思考2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鉴于部里编的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和对阅读能力的重视,我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后来看了王军老师的《更美的语文课》,对群体文学的教学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试过教杜甫的组诗,但也只是小打小闹。我想让小组阅读成为一件常态化的事情,于是我决定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课外,连接单本和整本,开始语文教学的新探索。

小组写作教学的关键是聚焦。很明显,我在这个领域才刚刚起步。第一单元单元学习要求“注意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体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围绕这一学习目标,我将这些现代文章定位为“体验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将主题确定为“这种表达很精彩”。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先生《春天》中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然后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体验《济南的冬天》和《四季的雨》,最后设计微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来描写景物。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定位太低,关注点太浅。我很困惑。在分组教学的方式上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和练习。

《古诗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以景物为题材的抒情诗歌,预习提示要求“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受。”因此,我着眼于“一切景物文字都是感伤的文字”这一点,在教学中着眼于“我为景物说话”的课堂活动。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三段固定格式的话。重点是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诗中的景物,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是想象的过程,是用知识写作的过程,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诗人感情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了预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但是在第二节课的呈现上,七年级孩子的听力能力还是不够。分享的同学很用心,但是听课的孩子心不在焉,很失败的感觉。如何让所有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动,记住,说出来,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单元的教学可能是因为开学的事情太多,对课文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不够扎实。希望以后能不断改进完善。

无论如何,我终于在单元教学和小组阅读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只要迈出第一步,二万五千里长征终将走到尽头。

如何让重点更贴近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拓展阅读,提高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修远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上下起伏。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要赴汤蹈火,只为在语文教学中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关于四首古诗教学的思考3 165438+10月11至13,发表在四首古诗中。

基础设计:从“诗”字入手,让学生理解“诗言志”;切入看海,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理解曹操在这首诗中的“野心”是什么。然后大声朗读诗歌,从朗读正确的发音逐渐进入分析,把握情绪;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反映的写作背景和曹操的情怀,包括统一天下、处理宇宙的博大胸怀,以及面对无始无终的无尽时空的渺小感。当然,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曹操虽然感受到了今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他正视现实,敢于挑战超越人类的强制,感受到曹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一节课内自主阅读《北堡山下的一泊》和《钱塘江春游》。第一部分用问题“你如何感受作者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部分用问题“作者如何把握早春的特点来写钱塘湖”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第三节课,我读了《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阅读并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然后比较《秋思》的两个版本,分析它们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的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借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都是按照设计思路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亮点。比如在把握看海的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什么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旅,若出其境”;“星星是灿烂的,如果它从里面出来”这句话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也是我以为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此外,在分析《钱塘春游》中的“早晨”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之外,学生们还找出了“水平”、“青天白日”的充分理由。前者由《春》中的“水涨船高”来证明,后者则是。再比如,在谈论《秋思》这首诗时,学生还可以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指出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是乡愁。也有同学指出,《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却能在这里与其他景色结合,以家的感觉唤起作者的乡愁,真的很独特。诗歌是朗读不可或缺的,学生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情绪后,才能带着感情朗读。

这几节课我觉得挺满意的:第一,一开始,我是在怎样读古诗词的语境下读这四首诗的,不是为了教而教;二是可以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观海豪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和强调;第三,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的评论,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格”的特点;第四是研究“天净沙?秋思》,并引用钱钟书的“盖将何去何从,适哀哀,尽在黄昏,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这一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文本的更深理解;第五,学生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思维活跃。

对四大古诗教学的思考4 (1)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让学生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读、精读、美读,让学生逐渐了解诗歌,甚至熟悉诗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阅读,进一步品味诗歌的优美词句,感受诗歌中的优美意境,最终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并熟悉它。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欣赏诗中的好词好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好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换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春天的图片和课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享受学习。

在处理这节课的教材时,我始终坚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信念。在新课标中,阅读应该是一个思维碰撞和精神交流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对话关系。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境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或解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方法和体验。这堂课,我只要设计两到三个大题。当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时,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话要说,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样性,也提倡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阅读。在这节课上,我提倡阅读课文回到基础。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把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强加到教学上,怕影响学生的思维和体验,所以才有了想象思维。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学生要自己探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我觉得这门课的设计从实施到最后都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为指导,老师们真正的指导了,而学生们也真正的体现了自己的主人地位。

关于四首古诗教学的思考5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优秀诗词犹如繁星。阅读古代优秀诗词可以滋养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诗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组古诗。小学诗歌学习的重点和中学不同,所以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定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诗,结合阅读去想象和感受诗歌。2。感受诗中寄托的感情,初步了解诗境交融的特点。3。了解一些古诗词常识,学会欣赏古诗词。

第一节课,学看海。了解古诗词体裁知识,带着感情读诗,体会诗词内容,品味意境,欣赏诗人博大的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开始。引导学生谈一谈初读后对四首诗的感受,使学生对古典诗歌和格律诗(绝句和格律诗)以及元曲有初步的了解。

学习《观沧海》的时候,从我对曹操的了解出发,补充了背景。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正确读出发音,并强调难写易错。本文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评论,试图疏通诗歌的内容。

学生知道诗的内容,从抒情的角度引导他们明确。使学生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大海的特点,并分析静、动手法的结合和虚实结合,最终明确作者的写作主题。我意识到曹操统一中国的愿望,他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和英雄般的自信。同时让学生从题材角度了解诗歌的分类。作业设置为描述课文中所写的图片。

在这个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训练非常到位。班里有几个孩子阅读能力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但是学习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学生的语文积累很薄弱。我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连古诗词的句数都不懂。曹操知道的很少,还得靠老师补充。听课的时候对诗词翻译很执着,但对阅读的重点不太在意。小学诗歌学习和初中诗歌学习是两个概念。以后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

第二节课,本来打算学“听说王长龄搬到了左边的龙标窑”和“天净沙秋思”。然而,因为第一节课有太多的家庭作业问题,我们不得不在学习新课之前处理家庭作业问题。

“听说王昌龄带着这封信向左移动到了龙标窑”,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通过复习看海的主旨,引导学生理解“一切景物词都是感伤词”。写什么样的风景,是因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在学生的情感阅读中,学生逐渐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与《看海》不同。听到学生们不成熟的分析,我感到些许安慰。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五言诗和七言诗的阅读节奏。有节奏有感情地再读一遍。女生一起读,男生评论,学生很感兴趣。

后续的学习也是从理解诗歌开始,然后引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诗歌中常用的“月亮”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李白的浪漫。同时,扩大。作业欣赏设置到最后一句。

在这个班里,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积极。可以积极参与读诗,分析情绪。但在展开关于月亮的诗词时,没想到同学们除了《静夜思》和《鼓浪屿之旅》,再也想不出别的诗词了。有的很震惊,有的很无奈,最后只结合课后第五题展开学生。语文学习,从零开始!

第三节课,还剩两首诗,想进步快一点,都学会了。结果学校又要开表彰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节课估计能上30分钟,一节课只上20多分钟。我不得不学习一首名为《晴天的秋思》的歌曲。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理解诗人的漂泊情怀。

学生们似乎熟悉这首诗的内容。朗读时,重点引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种划分意味着他们不能很好地阅读。经过多次练习,他们终于读好了。随后简单介绍了元曲体的常识,让同学们对中国的诗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首歌分两层来引导。第一层重在引导学生从景物特点所用的文字中感受到冷清荒凉的气氛。其中《小桥流水》采用了乐静写悼情的方法,还通过实例给学生们一个味道。第二个层面,抓住“断肠人”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在异乡的忧郁。作业是根据这首诗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学习时,学生对这首诗更感兴趣。教室里参与表演的学生多了起来,有人主动大声朗读,评论,分析景物描写。他们的语言积累确实单薄,但是有了这种学习的意愿,我们还能有点期待吗?

第四节课,学习北堡山下的一个系泊。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丰富感情,欣赏诗歌中的关键词。

从现代诗歌的分类复习来看,诗歌的学习遵循先读后准的原则;二读,理解节奏;三读,读出内容;第四,阅读理解情绪的学习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作者重点引导小场景的对联用词和项链生动形象的自然趣味。然后,展开充满理性趣味的博学诗。最后,从表现手法上对全诗进行总结。作业是:什么样的自然兴趣...夜晚让位于太阳的海洋,旧的一年融化在新鲜的表演中,他们是如何表演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的阅读充满了情感,我也是兴致勃勃。一个班里,师生关系融洽。当然,当我最终展开合理有趣的诗句时,我又尴尬了。然而,当我开始时,有人可以接下一句话。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用修辞手段读诗比较好。对于把握形象,用想象来描绘画面是不够的,几乎都是诗词翻译。缺乏欣赏名句的方法。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只是通过他的嘴,积累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感受。而且,通过解读意象,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阅读和作业实施,让学生对初中诗歌鉴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学完四言诗总有些遗憾。大脑好像还在三年级总复习的题目的起伏中,看到作品总会不自觉的被解剖。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改变思路。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四首诗上了四节课学习,从教学参考的指导和教学进度来看,是失败的。但是,面对自己只有58分的平均分,只能慢慢学。或许,有一天,蜗牛也可能吃到成熟的“葡萄”!

对四首古诗教学的思考6这段时间,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谈论课文内容,然后老师就从学生的观点中诞生了。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但对老师来说更难。学校里像我这样的老师不多。上次听了另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种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是我发现他不到位,他也是这么做的。所以老师引导并不难。

上午上了四首诗。昨晚,我想改变通常的出席诗歌的模式,打乱文中诗歌的顺序,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首诗,最不喜欢哪首诗。同学们举手,发现最喜欢的诗是《天净沙》。秋思和钱塘湖春游获得了最高票数,获得14票,北堡山下的一处泊地获得了9票,而观海只获得了4票。然后我让同学们起来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我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漫性的喜欢,说不出哪里喜欢,又好像说不出为什么不喜欢。

不过我是从喜不喜欢的角度来解释诗歌,但是学生们听的很认真。在解释的过程中,我的一些人使用了想象的方法,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建一幅图片,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幅图片是否合理。比如有同学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都无法谈论这个洗衣服的场景,因为“洗衣服”与这首歌“心碎的人在天涯”的主题不符。有同学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可以说不可能是洪水,也回答不出具体原因,但老师解释说洪水的强度和速度与“清沙”有关。秋思的忧郁和悲伤的气氛不协调。这些问题能让学生立刻理解,也会有利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氛围与材料的关系。

说到《钱塘江春游》这首诗,我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猜这首诗写的季节的具体时间,让他们找证据。学生们在诗中寻找证据。最后有同学说现在是早春,有同学从“水位是平的”找证据,然后有同学用其他证据来证明,比如“几只早起的鸟争暖树”,还有同学最后我分析得出“争暖树”是指向阳的树争暖。然后,从大的范围来说,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的,不然也没必要为了这么一点点热度去拼。早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是新燕啄春泥”给了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证据,学生非常明白燕子筑巢的具体时间。“只有浅草才能没有马蹄铁”这句话的证据也很明显。学生讨论马蹄铁的大概高度,得到的是草的高度,明白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花儿越来越迷人”这句话,证据并不明显。由此,我带领作者描述初春的独特景色。

《北堡山下一泊》诗,主要与“天净沙”有关。就秋思的主题而言,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也讲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难想家。学生对这首诗的乡愁有了一定的理解。岁末年初,正是戴岳的匆匆,学生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乡愁,所以不难接受。

《观沧海》一文主要补充了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瑰丽意境和诗人一统天下的胸怀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这篇文章的难度就降低了。至于观海的难度,在教之前我的预测是比较准确的。我预料,如果学生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就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反面形象来理解观海,在思想上是不可接受的。我重新诠释了曹操之后,同学们就爱屋及乌了。

所以,这次诗歌教学的成功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上我认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多了很多。

失败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对好句子的欣赏。我觉得分析不到位,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问题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导致老师无法深入欣赏名句。

第二,备课时,名句的欣赏由于阅读材料多,没有把这些欣赏的材料整合起来,造成混乱。

不过我还是和我的学生讨论了这些诗,那些句子都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应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让学生把这些名句背下来做参考。这样做,基本可以达到考试的要求。

最近这种教学方式用的比较频繁,学生对自己可能感兴趣的地方也逐渐熟悉,装订难度也逐渐降低,需要老师和学生慢慢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