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生解决物理计算问题的能力
第一,从物理基础知识出发,全面透彻的理解物理公式。
物理概念和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只有吃透物理概念和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物理公式,在答题时找到解题依据,做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理解物理公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1)理解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物理意义;(2)了解公式的适用范围;(3)恒等式:理解公式中的每一个物理量都是针对同一研究对象或同一工作状态的;(4)统一性:用公式计算时,所有物理量的单位应相应统一。
因此,对于教材中涉及的每一个公式,教师都要有意识地从以上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久而久之,这种引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使用一个物理公式进行计算时形成条件反射,自然而然地从以上四个方面对题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公式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避免在使用公式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二、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1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广泛思维。“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同一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观察和思考问题,拓宽视角,拓宽思路,避免思维局限,提高适应能力。
例如,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96厘米长、燃烧速度为0.8厘米/秒的导火索引爆炸药。如果点火器点火后以5m/s的速度逃跑,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的安全区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多个条件,有明确的答案,但解决方法和策略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距离和速度来判断点火工人是否能到达安全区域。在比较距离和速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到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法,能否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比较距离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保险丝的长度来比较。能否根据爆破点到安全区域的距离,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和角度,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维更广阔,更灵活。而且每次找到新的解决方案,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感觉。2.改一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改一题”是指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改变例题,引出与此例题相关的一系列题目,形成可改变的导向,达到熟悉并灵活运用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的目的。“一题多变”可以是教师的“变”,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题目进行适当的延伸、演变和扩展,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式题;还可以教给学生“改变”的力量,即引导学生在原问题的基础上改变条件或相关物理场景,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
比如一个“220V,100W”的灯泡,根据灯泡的铭牌,你能算出哪些物理量?
学生很容易计算出两个相关的物理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流;灯泡的电阻。
然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如果加上一个已知条件,还能算出什么物理量?
老师的要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陆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灯泡通电1小时消耗多少电?(2)灯泡耗电1kWh。这个灯泡工作多久了?(3)如果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上,其实际功率是多少?(4)如果灯泡的实际功率只有50W,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是多少?(5)如果这个灯泡和一个“220V,40W”的灯泡串联,哪个更亮?如果是平行的呢?.....这样,一个简单的话题引出六七个相关的话题。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回答,让学生“抓住所有与知识点相关的基本问题”,从而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清晰,熟悉并灵活运用与题目相关的知识。3.逆向推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在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方法是正向分析和反向推理相结合。即从已知看所求,从所求看已知。
面对一些综合性强、信息量大、涉及知识点多的复杂题目,当我们无法从题目的信息中确定所需的已知量时,就需要采用逆向推理的方法,即需要根据所需物理量的需要找出相关信息,从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
例如,一辆800kg重的汽车在直线道路上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2.5h,消耗20L汽油。已知汽车的阻力是汽车重量的0.1倍,求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这是一道综合计算题。加上隐含条件,一个* * *有七个已知量,涉及密度、热值、做功、热机效率等物理知识。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无所适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向,从所需量入手,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运用相关概念和规律,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分层次进行推理,确定解题的思路和分析方式。逆向推理的过程可以以图表的形式一步步在黑板上进行,使解题思路清晰明了。
第三,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物理计算问题千变万化,提供的物理场景复杂。但无论条件如何变化,提问方式如何变化,总是离不开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定律的应用。解决问题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固体压强”的计算,通常先通过受力分析求出压强F,然后根据压强P =的定义在计算“液体压强”时,根据公式P = ρ GH计算出液体压强,再由公式F = PS计算出液体压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后,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整理和规律化,使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计算题的“恐惧”,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进而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解决计算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训练、长期培养、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思维顺序,优化思维过程,建立多方位的思维角度。让学生探索物理规律,了解物理思想,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和成功率,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