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发展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较高水平,在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除外)中人均也是最好的,说明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很高。1.三大产业协调发展。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2654.38+0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06.5438+0%,增速回落4.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54.38+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38+009.54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0.3亿元,增长9.4%,增速回落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811.2亿元,增长11.8%,增速回落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5.1: 53.9: 41,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21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078美元,增长8.6%。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2.三大需求相对平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投资8523亿元,增长10.6%,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投资56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比65.8%。基础设施投资2370亿元,增长7%,占比27.8%。房地产开发投资1999.9亿元,增长9.8%,比上年15.7%下降5.9个百分点,占比23.5%。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增长3.9%和0.8%,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3.3%,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36.6%和30.9%。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建设项目25892个,比上年增长6.1%。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12227个,下降0.7%。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力量,各项在建工程进展顺利。进出口总额211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进口568.6亿美元,增长17.0%,出口1542.9亿美元,增长20.3%,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出口增速提高9%出口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高于广东(9.4%)、上海(17.6%)、江苏(16.9%),但低于山东(23.9%)。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58家,合同外资17.82亿美元,下降12.6%,实际外资10.07亿美元,下降2.8%。3.金融和居民收入保持增长。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2008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334亿元,增长17.2%,可比增长15.3%。一般预算支出2208.3亿元,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增长1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5.4%和6.2%。4.各种价格大幅下跌。65438+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4%。我省金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1%,由年初的第66位前移至第3位。温州和宁波分别上涨1.6%和0.8%,排名第32位和第40位,杭州下降0.65438+。2009年,浙江省财政收入2654.38+042.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0.8%,其中税收收入654.38+098.36亿元,增长654.38+00.7%;非税收入654.38+058.70亿元,增长654.38+02.3%。二、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1。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8年,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和传媒、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和环境保护的支出分别增长31.1%、29.2%、27.2%、25.4%和48.2%,用于教育、治安和一般治安的支出增长31%。新增城镇就业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平安浙江”建设成效显著。调查显示,2008年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5.6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省小康社会实现率为89.6%,比2006年提高2.4个百分点。按照全国统一指标体系,我省实现小康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2个百分点,排在北京、上海、广东之后,位居第四。2007年,农村实现小康达到81.2%,在各省区中排名1。浙江是中国沿海开放相对发达的省份。素有“天府之国”之称,是农业综合高产区,擅长多元化经营和精耕细作。大米、茶叶、丝绸、柑橘、竹制品和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全国第二,绸缎出口占全国30%,柑橘产量全国第三,竹子产量全国第一。浙江也是中国的渔业大省。渔业从传统的生产型逐渐转变为集捕涝、养殖、加工于一体,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海洋捕捞量居全国首位。杭嘉湖平原是中国三大淡水鱼养殖中心之一。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和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产业著名,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核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装备、自行安装的大型水电站。浙江的交通状况日益改善。200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852.3亿美元,其中出口58654.38+0.6亿美元,进口270.7亿美元。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824家。合同金额6543.8美元+045.6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66.8亿美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合同额654.38+0.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54.38+0.53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02.5亿元。境外游客276.7万人次,其中外国人654.38+77.6万人次,港澳台同胞99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543.8美元+0.3亿美元。全年国内国际旅游总收入1.01.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855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4982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74654.38+0.7亿元。全年保费收入291亿元,其中人身险19.79亿元,财产险931亿元。各类赔偿及支付费用88.3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实际增长7.4%。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房支出1.844元,比上年增长21.7%,人均住房面积2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9元,增长3.1%,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1.3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提高1.3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为3.6辆。浙江省的各个市场都在蓬勃发展。截至1996年底,全省共有专业市场4388个,年交易额2545亿元。其中,消费品专业市场3886个,生产资料专业市场502个,年营业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286个(其中超654.38+0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57个,超654.38+0亿元的专业市场2个),43个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在国家工商总局1994排名的专业市场100强中,浙江省占了24家,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排名第一,绍兴中国轻纺城排名第二。浙江省刷新了专业市场总成交额纪录,亿元市场和单个市场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专业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省21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浙江的外向型经济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包括对外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浙西北广阔腹地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从65438到0995,已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客商建立了经贸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成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浙江投资,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外资企业遍布全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迅速,与9个国家建立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和4对友好交往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的友好交流渠道。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还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千名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和其他相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26个项目,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城市名片:杭州-中国旅游休闲之都、浙江长兴-2008国际花园城市D类金奖、1号汽车万向节世界生产基地(萧山)海宁中国皮革城(海宁)宁波-中国模具城(余姚)中国小机电之都(慈溪)温州-中国皮革之都(平阳)中国电器之都(柳市)中国皮鞋之都世界打火机、 文具城绍兴-世界纺织品交易中心(绍兴县)中国黄酒之都珍珠领带之都(诸暨、嵊州)金华-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中国五金城(永康)舟山-中国水产城丽水-哥窑瓷都(龙泉)中国竹炭产业基地(清远)虾王国(温岭)横店影视城(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