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大附中学生分享学习语文的心得。

语文课可以这样。

“千里光影,恨意焚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之地不得安宁。一滴血,一千缕母爱。为国之耻先走,重整河山等来世!”随着《四世同堂》知名版本主题曲《为子孙后代重整河山》的发布,人大附中语文老师、国学博士刘成章开始了经典作品《四世同堂》的课堂阅读。

听完这首歌后,刘成章在课堂上展示了学生们以前的读书笔记,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瑞轩这个接受了新教育又被传统束缚的矛盾人物的性格。

一个学生举手看他的读书笔记,说:“我以前只见过四世同堂的片段。看完整本书,我觉得我更懂瑞轩了。他善良,正直,爱国,但他软弱,有耐心。囿于传统文化观念,他既想孝顺,又想忠诚,所以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优柔寡断,郁郁寡欢。”

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睿轩体现了家庭价值观和国家意识之间的矛盾。”但他从迷茫到苟且偷生,最终走上了反抗侵略的新生之路。"

同学们畅所欲言,表达了对主人公瑞轩和本书背景的理解。一堂语文课棒极了。

短短45分钟结束,刘成章就布置了课后作业:“我的第一副对联是‘我怕苟且偷生,我怕四世同堂’。谁能做第二联?”虽然作业不多,但是押韵平仄,确实需要慎重考虑。在离开教室之前,学生们已经开始做准备了。

这是记者在“走近文学经典,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现场会上听到的一堂语文课。

名著阅读是人大附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人大附中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名著阅读”带入语文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名著阅读的广阔世界。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中国教育的本质是读书。如果失去了这个根,也难怪中国教育多病。初中三年,600多课时,我们老师和同学围着六本语文书,100多课文。三年间,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中考范围内的1000多字,22首诗,18篇古文上,被教语文,成了‘干黄瓜’。谈及推出经典进课堂的初衷,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不禁感叹当下的语文教育。

在舒泉看来,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一滴水,而课本之外的阅读则是一片汪洋。“一旦离开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的精神土地就会变硬,情感田园就会贫瘠。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我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整天带着孩子在蜗牛角和女人较劲。我们渴望打破课本的束缚,带着孩子走出问题的海洋,畅游于书海。"

于树泉说,人大附中通过整合语文教材,真正把名著阅读带进了课堂。学生每周写1篇读书笔记,形成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时,将名著阅读纳入教学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考试性评价促进学生阅读;形成了人大附中初中生三年推荐表,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形成了读书、看电影、参观的“立体阅读”模式;营造读书的“场”,学生读书,师生读书,家长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据粗略统计,在2010到2012的两年时间里,人大附中的初中生平均课外阅读名著超过20部。学生初中三年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读书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场”

“我一上中学,老师就‘催’我们学习,这让我那些接受‘课文生词很棒’教育理念的同学感到极其难受。首先,我被迫读完了的《红岩》,然后我囫囵吞下了林元。直到我翻开老舍的经典《一家四代》,才真正感受到书中的‘刚性’,那是一种温暖的气息。”学生丁子洋在语文课上提到自己的感受时这样说。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其实已经读完了13套* * * 18本书,其中有将近一半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要知道,我上小学的时候连茅盾文学奖都不知道。漫画和科普似乎占据了我最初阅读的大部分。但是,到了中学这一年,我对阅读的兴趣完全变了。现在小说和经典都成了我的最爱。”学生杨天笑在对比一年前和一年后的阅读变化时,并没有感到脸红。

语文老师吴玲说起自己这几年的读书经历,更是激动不已。她特别分享了一个案例。班里一个学生喜欢在教学楼角落看书,还影响了学校值班的保安。现在保安值班室经常有一本书,大家轮流看。

“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一打开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分享他们读书后的思考、疑惑和收获。我和学生,书和我们,文字和思想,广场和广阔的世界,不同的思想火花在静静的阅读中激情碰撞。”吴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