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易简介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现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五教四美、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65438至0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作品
《宇易语文教育随笔》、《语文教育园栽培录》、《语文园采耳》、《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谈语文教学》、《宇易文集》、《宇易教育文集》等。视听教学辅导材料包括对宇易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的详细分析和精彩写作。宇易的文章《伊一往事》收录在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余一语录
1.做一辈子老师,学一辈子老师。
我有两把“尺子”,一把是衡量别人的长处,一把是衡量自己的短处。只有看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才有前进的动力。因为,“很多伤口都是生活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贵族。首先要“知如泉涌”,要有很大的人格力量。
座右铭:在教育中,一切以老师的人格为准:智慧如泉,行为可为人师。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辜负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你自己的劳动收入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花朵,是你自己的经历,所以学生很容易和你融为一体。当你教授自己的个性时,是学生收获最多的时候。因为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承载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承载着祖国的未来”。
教学风格
1?思想内容/水平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宇易牢牢把握这个基础。她所有的教改活动都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宇易的语文课充分体现了“文道合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结合思想教育,就像春风化雨,渗透到学生的心里,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宇易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很强,很突出。
2?重新学习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宇易主张教师要把立足点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为此,教师必须“慧眼识人”,研究现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兴趣
宇易主张讲课应该有趣。如果教学有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执着的学习欲望,就能产生实效,效果会促进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必须在“得”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兴趣。
4?聪明的
宇易从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只要全面阅读宇易的教学论文,就不难发现,有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了宇易的全部语文教学活动,那就是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宇易就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写了许多专著,如《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观察能力的训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抓住记忆的支撑点》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在积极活泼的学习中逐步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宇易提倡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滞后。考虑到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她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听说训练。
纵观宇易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发现另一条重要线索,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积极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文学性
人不能没有文学。文学素养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宇易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只要她的学生在讲话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用成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一首接一首地背诵古诗,我们就可以知道宇易是如何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听宇易的讲座,读宇易的文章,是一种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必然会提高。
6?完整
宇易认为,汉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和训练。教师安排每学期的教学工作,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明确每个班级、单元、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合一的规律,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既能理解和把握文本写什么、怎么写,又能关注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不仅从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接受思想教育。
宇易精通教学的艺术,对如何开始一堂课,选择什么作为突破口带动全局,如何开始教学过程,如何结束教学,都有独到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我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相扣,节奏分明,抑扬顿挫,衔接流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因为她的整个教学能“与学生的心弦合拍”,所以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上好一堂课,宇易的主要经验是:
一是“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内容,揭示其深刻含义”;
第二,“重锤敲击关键词,使其飞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改变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激发学生感受”;
第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情境,让学生受其影响”;
第五,“接触,扩大,增加情绪集中,形成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