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达的家庭背景
如今的祁阳二中,就是陈明达设计创办的学校。祁阳二中礼堂原是陈家祠,设计花了陈明达不少心血。陈明达生前提到,当时为祁阳设计的学校,前身是陈家祠。老房子附近没有祠堂,只有位于祁阳市龙山街道的祁阳二中(原中华中学)。
祁阳陈氏家族自清代以来深受陈影响。1702-1751年)他入阁以来,虽因满清权贵对汉人官员的猜忌而屡遭排斥,但他的后人200多年来一直不甘沉沦于世,陈、陈炳叔、陈平杰、陈明达等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相继涌现,并在各自的行业中有所建树。文物方面,除文昌塔仍为祁阳当地景点外,还有藕塘冲陈氏老宅及祖坟、祁阳二中图书馆等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祁阳文昌塔在今天是一座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宗教建筑,但在建造的年代,它是直接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如今,它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宝塔之一。由寿执笔的《重修文昌塔》更是代代相传,成为记录民间工匠传统的珍贵史料,也是反映文人“儒本、容释”传统文化观念的不可多得的文献。除了现存的陈文素遗书刻本外,原碑遗迹仍散落在文昌塔附近的灌木丛中。
去荷花池看墓很简单,但一箭之遥的陈氏旧居更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中国各地有许多雕梁画栋、曲径通幽的大屋,而以土坯墙为主体结构的丞相府似乎以此为孤例。它远谈不上奢华,却在简朴与贫穷中,用窗棂、梁架、柱基等细节处理,不经意间展现出农民的崇高文化品位。据记载,陈大寿捐了1520元重修祁阳文昌塔,只投入320元修缮自己的老房子。
至于今天的祁阳二中图书馆,则是陈氏家族将祠堂改造为公立教育机构的物证。陈达被官方列为,土屋安居,子孙只是诗书;赞助乡镇公益,不惜重金把培养出来的书推向乡镇。有了这样的家风,他的后人如陈炳叔、陈明达等,在国家大废之际,以私有财产的损失谋求公益教育的发展,具有“老人与老人、年轻人与年轻人”的人文精神。陈明达曾提到陈氏家族的兴衰对后人的警示:“巫医、乐师皆可为其立命之本”,“死于自身,只求实用,绝不能靠祖宗的影子而生存”。这种精神可谓是永恒的传家宝,也算是形成祁阳豪迈、淳朴、自强、重教化民风的文化基因之一。所以,陈明达走上研究古建筑的道路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