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的新政策
提前计划
精心安排
7月初,“双降”文件还没出,暑假就要到了。为坚决防止中小学生暑期学习负担过重,教育部提前谋划、周密安排。一是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严禁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暑假期间集体补课。第二,会同银监会加强对暑期校外培训机构预付款的监管,防止“携款潜逃”现象。三是配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部署做好暑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确保工作平稳有序。四是合理引导暑期培训消费,部署暑期托管工作,努力解决暑期家长带孩子的后顾之忧。总的来说,今年暑期校外培训遇冷,学校托管大行其道。社会普遍反映,这才是暑假应该有的样子。
加紧工作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7月下旬“双降”文件下发后,教育部加大力度推动“双降”政策的落实。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牵头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9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项协调机制,指导各地迅速组建校外监管专门机构。建立“双减”工作的专项督查和半月通报、地方制度和专项报告机制。制定了“双减”工作台账的监控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培训机构监管平台。二是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部署专项行动。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举办局级“双减”培训班,开辟专栏,发布新闻稿,回答我的问题,专家解读文章,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氛围。总体来看,社会舆论反响热烈、积极,称赞“双减”工作直击群众和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扑灭了校外培训的虚火,也刮起了教育生态的清风,显示了党中央对新一代孩子的亲切关怀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决心。四是推动行业自律,发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争取培训机构头部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坚决支持“双减”政策。五是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典型案件,继续开展“网上校外教育培训检查”专项活动,搭建“双减”曝光平台,公布校外培训治理违规典型案件。六是开展明察暗访调研,会同有关部委组成明察暗访调研组,赴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兵团开展明察暗访调研,了解工作进展,探索经验做法,研判疑难问题,听取意见建议。七是防范化解风险,相关部委要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进一步准确摸清底数,加强重点监控,消除风险隐患。据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对511043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双降”政策实施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得到缓解,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更高。
【扩展材料】构建“1+N”政策体系。
为保证“双减”意见的有效落实,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建立了“1+N”的“双减”政策体系。
这个“1”指的是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双减的意见》,是定向、宏观“双减”工作的总纲,如“现有学科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原来备案的网上学科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建立培训内容备案和监管制度”、“不允许学科培训机构上市”。
这个“N”是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界定一些概念,细化一些工作要求,从而指导各地更好地落实工作。目前已出台11文件,如界定学科培训范围、“备考”、“改革业务”、培训教材管理、培训人员管理、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清理整顿上市公司、课后服务、建立监控机制、培训机构注册等。同时,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培训机构和个人隐形变异培训、参与课后服务导致学校教师负担加重、学科培训转向、资本涌入非学科培训等,亟待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总体思路是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要求,系统出台与校外培训机构设立、审批、收费、人员、物资、行为、资金等相关的配套文件。这是一套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有效治理的政策“组合拳”。
下一步
“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当前和长远的统一,做到深、宽、严、远,长期持续发力。
一是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已出台配套文件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收费前监管、加强培训机构党的建设等配套政策法规。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打着“国际化”的旗号管理各类竞赛。同时完善“商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流程中的公示期、资产确认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规定学科与非学科机构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的同步性。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纳入非惩戒机构管理。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统筹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校老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跟踪各地进展情况,压实地方责任,适时开展“双减”检查,加强对进展缓慢省份的针对性指导和帮扶,对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地方和人员严肃问责。
三是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梳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典型经验推广体系,评选推广一批,印发宣传一批,网站发布一批,主流媒体报道一批,深度剖析一批,打造一批“双减”精品,继续深化宣传引导,为“双减”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地深入贯彻中央“双减”政策,有这些具体措施。
听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介绍北京市学科培训机构的复检、资金监管、人员安置等情况。
机构重新审核:深入落实中央“双减”政策,不再审批新的学科培训机构,对现有线上线下机构进行重新审核登记,解决培训机构过多的问题。线下学科培训机构全部按照“1+1+3”的要求重新审核。“1+1+在线学科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
关于资金监管问题:目前全市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交费用已全部纳入资金监管。对于在线学科培训机构来说,预付费资金的监管被视为在线机构重新审批准入的前提条件。同时发布《北京市校外学科培训机构预付款管理办法》。在重申3个月或60课时上限的基础上,提出如果周期和课时收费并存,机构只能选择较短的收费周期,防止变相收费3个月以上的问题。此外,鼓励推行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
在人员安置上:充分发挥“2+N”就业服务机制(政府部门和民办教育协会2个,各类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N个),形成服务矩阵。一是引导民办教育协会举办“教培行业互助对接会”,继续为教培行业人才提供就业服务。二是继续开展教学培训行业人才专项服务季,提供就业岗位32.3万多个,参会用人单位3.5万个。三是提供366个专任教师岗位,覆盖全市各区学校编制。招聘活动共收到应聘者简历5300余份,现场参会近2500人。
建立市教委每周三到校调研机制,全委机关干部到校实地调研。全面开展对各区党委政府履行“双减”职责的专项监督检查。13年9月起,全面启动局级领导联系各区现场检查机制,以“四不两直”形式每周开展一次学校检查,并建立周检查通报机制,每周通报检查结果,督促整改。
听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敏静介绍上海市在落实“双减”政策方面的相关措施,如资金监管、公益互助、分类管理等。
上海积极落实“双减”新政,根据新的规范和要求,探索创新管理措施。
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创新资金监管方式。从“支付行为”源头入手,积极探索“银行定期扣款”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消费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随时要求银行申请停止扣划培训资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与培训机构“双承诺”机制,鼓励家长优先选择已实施“银行定期扣款”等有效机制的培训机构,通过“家长通知”确保预付资金安全。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推进公益互助机制。建设“上海培训会跨境公益互助平台”。当某培训机构非正常倒闭时,利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申请平台上其他机构提供的公益互助培训课程。相关培训课程均为“公益性质”,不免除消费者对原培训机构的债权和追责权。该平台于9月下旬正式向消费者开放。
三是实施分类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研究制定《校外培训服务认定指南》和《认定指标》,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准确区分惩戒性和非惩戒性培训服务,落实主体责任,防止打着非惩戒性培训项目的幌子实际开展惩戒性培训服务等行为。
我们来听听天津市教委一级巡视员孙介绍天津市落实“双减”政策,加强风险防控,严格监管的情况。
天津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要求,打出了“双减”工作组合拳。
一是加强风险防控。做好研判和应对工作,全面布局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培训机构。做好精准防范,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将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做好关键管控,委托一些有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大型培训机构进行经济鉴证。
二是从事实出发严格监管。围绕合同签订、费用返还、资金账目、广告宣传等问题,加强严格查处和管理。围绕学校主阵地、课后服务、风险防控、广告管理、非法培训行为五项重点工作,采取实地调查、“蓝军”暗访、抽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重点监管。加强专项监管,对城六区部分培训机构进行抽检,及时向相关部门移交线索,形成常态化机制。
三是开发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金信培”。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教育部门一站式监管、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学生家长一站式消费。截至目前,平台已注册校外培训机构1124家,注册教师10545名,上架培训课程1464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