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平台?
李希贵先生在《学生第二》一书中说,“对于一个校长或教育管理者来说,关注学生应该从关注老师开始。”美国学者亚瑟·库姆斯等人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对教育者的个人和专业成长具有重要贡献。”可见,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和成功的基础,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学校搭建的平台。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或者说学校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什么样的平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平台是老师,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就要承担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过多年的持续工作,他有机会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进行生动的交流和反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普通教师相比其他教育研究者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教育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艺术,先进的教育思想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以指导教学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一个积累了丰富教育实践的教师,必将为其未来的教育研究和思想提升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储备。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教好书,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为此,有必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在课堂这个教师的试验田里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教育艺术水平。一些学校举办丰富的公开课研究活动,如青年教师入门课、通关课、讲座课、竞赛课、挑战课等。,还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上示范课、研究课,供普通教师学习观摩。有的学校还会派老师去一些特级教师的班级学习。这些讲座和基于实践的讲座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如果用得好,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成长为熟练的教师。当然,老师不能光上课,还需要上优质课,这就需要磨课。所谓磨课,就是一个老师几轮备课,上课,参与同一个学科组老师的意见,最后创造出一堂更精彩的课的过程。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到行为反思。其间有理论指导,有实践反思,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还有生动的案例解剖和微观反思。虽然辛苦,但对教官大有裨益。磨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几轮打磨既能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又能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还能促进和激励同一学科群体的教师。因此,这种形式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当一个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看待课堂教学时,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不是一种赚钱养家的手段,而是一个探索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平台。这种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二、研究平台新课程提出“教师是研究者”的概念,这是过去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使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教师不需要研究的一种误解。然而,今天人们意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别人创造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如何让学生充满创造激情和创造力。同时,教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他们正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然教师有研究者的身份,学校就应该为他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一个研究平台。一般来说,学校的研究活动有几种:1,备课组的研究活动是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备课组的老师们集中精力对所用教材的一个单元或课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商定立体化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程序。这种活动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实施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基础工程。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抓住了课前备课这个环节,中心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很多学校在备课学习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集体备课,由小组长主持,大家发言讨论,最终形成教案备课活动模式。再如“一人牵头,众人参与”的形式,即由一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教学,先独立备课、讲课、示范课,再由组内教师讨论修改,形成教案。这都属于新课改倡导的合作与享受理念指导下的备课研究活动。2.基于专题研究的学科群研究活动。学科群是学校开展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主线,学校对学科教学的要求通过学科群来传达和落实。一般来说,课题组会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根据学校的安排,集中研究本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题目围绕如何实施,以语文为例,如“如何教好作文”、“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教好语文园地”等。课题组进行讨论时,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因此,这种活动既有思想的推广,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还可以讨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因此,它往往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对学校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3.基于项目研究的教学科研活动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借助科学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课题研究是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它以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预定时间内围绕同一课题进行反复研究,探索教学对策,解决问题。一般的做法是:(1)选题。课题坚持从学校或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总结筛选,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组织交流论证,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到“自己开展教学研究,自己解决教学问题”。⑵各教研组围绕课题收集资料,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整理。(3)课题组成员的自我声明和确定。根据选定的课题和收集到的资料,由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制定该阶段的研究目标和计划。(4)建立研究体系。确定研究的时间、地点和活动形式,在学习和研究中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和专家指导相结合。(5)每学期开展一次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达到推广和辐射优秀经验的目的。(6)时机成熟,立即申请课题验收。课题组教师应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结论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借助项目研究开展教育研究,对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名师、特级教师借助项目研究走上了成功之路。4.基于个人的自主研究活动的教学研究更多的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主研究的意识。在教育实践中,一堂课的教学,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一个孩子的转化等等,都可以研究分析,从而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实这是基于个体的教育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自由活泼。关键是教师自身要注意及时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维火花,勤于反思和探索;第二,坚持不懈是发现有规律的事物,总结归纳,最终形成成果的必由之路。独立教育的研究活动看似自由随意,缺乏规范性,但恰恰是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活动。魏书生、邱学华、钱梦龙等许多名师都是依靠自主研究逐渐成长起来的。三、交换平台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互相交换的是两个甚至更多的想法。”真诚的交流所引发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让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会让一些主题和理念深入人心。比如学校老师一起看课,或者一起看书,对对方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如果他们坐在一起,可以交流分享,那么就有了交流的平台,有了思想交汇的空间。老师们会有意识地意识到,为了有助于分享和交流,提高观察或阅读的质量是理所当然的。通过团队中的分享和交流,相互了解加深,内心充实,素养能力自然提高。内在分享和交流需求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来源,与分享和交流需求相对立的是内心的麻木和疲惫,而这恰恰是教育倦怠的真正来源。既然交流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学校就有必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以适应教师需求的趋势。那么,哪些形式比较合适呢?1.教师论坛由教学部牵头,也可以分学科组。每月(或每两周等)提前设定论坛主题。),并可根据需要邀请全体教师或学科组教师参加,也可适当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参加。题目可以是课改中的热点话题和焦点,也可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设计作业让学生喜欢;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学习习惯;如何组织集体备课等等。活动前要求参与者提前自习,查找资料,准备演讲。活动中可安排“圆桌论坛”进行民主交流;也可以是“嘉宾访谈”的形式,参与的老师既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是热情的演讲者;老师们也可以就同一个话题轮流讲课。论坛是为教师搭建一个理论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以全新的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和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发挥群体理论研究优势,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形式也让教师在交流辩论中展示自己,增长才干,开阔视野,成就* * *知识,有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2.网络媒体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有很多种,最适合的是博客。作为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产物,教师可以在博客上方便地记录日常行动研究中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所需的各种信息,需要时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用...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博客使教师从上网时的人机对话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在博客上,教师可以得到熟悉和陌生的教育博主的鼓励和赞赏,在学习和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的满足。因此,博客不仅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对此,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并适当引导网络技术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比如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收获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时,学校建立了教育博客联盟,互相换水潜水。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著名的博客和知名的教育网站、论坛给老师浏览。3.学术报刊很多教师,有了充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往往不满足于在校园或网上发帖等浅层交流,逐渐有了向报刊投稿发表的需求。老师会在投稿和修改稿件中获得与编辑老师交流的机会,受到很多东西的启发,开阔视野。很多老师从发表第一篇论文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并积极向更多优秀的老师学习,开始了发表第二篇、第三篇论文的征程。有些老师甚至出版了个人专著。借助学术报刊,交流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快车道的标志。很多名师走出了写文章的平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从此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对此,学校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指导写作,为教师订阅杂志,提供教育报刊的邮箱,邀请杂志编辑来校帮忙贡献常识,设立论文发表等科研奖项,鼓励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四、学习平台老师想要进步,除了深入实践和研究,还要认真学习。阅读是提升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天天读书,终生与书为友”,“它丰富了思想的河流。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和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读书,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与他联系。“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持之以恒,用心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应该读什么书?我觉得至少要看三种书:一是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育报刊杂志和名师课堂实录与分析。因为这些书为教师提供了最接近教育教学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其他老师的态度和对教育细节的处理中学习,也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借鉴和学习。深入学习的话,还可以了解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也可以一步步促进自己的成长。二是教育专著。教师要想专业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要从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书籍中获取。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杜威的著作,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还有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从中可以借鉴古今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有意识地学习和思辨,逐步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框架。第三,多读人文著作,比如文学、哲学等社科著作。这些作品虽然与当下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但却能受到人性的熏陶,领略人性的光辉。这些都会对教师的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可能会彻底改变他们原有的教育观。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听讲座和报告,还可以参加学术研究。自由阅读的好处是没有功利色彩,时间自由,心灵徐遐生,自由呼吸,享受阅读。阅读面也很广,各种杂书,可以开阔眼界。缺点是没有约束,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和排斥,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欲望很难坚持。听讲座报告的好处是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指点,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豁然开朗。缺点是条件有限,机会不多。学历教育是强制性的,可以强迫你在短时间内阅读很多枯燥的理论,通过死记硬背有效增加你扎实的理论素养。缺点是受约束,没意思,需要毅力。当然,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以任何形式存在。关键是行动和坚持。学校可以通过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来推动这个问题,培养老师的阅读习惯。比如可以通过建设书香校园、订阅教师教育杂志、教师阅读交流会、阅读讲座、师生共同阅读名著等活动来推广。也可以通过制度来促进,比如阅读量的调控,读后感写作的竞赛,学历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师阅读水平的提高。总之,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名师,读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经常遇到瓶颈和高原现象,往往通过阅读来寻求解决办法。阅读的热情、习惯和需求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也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相信通过阅读寻求专业发展一定会成为很多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
更多详情请点击:青海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