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的体会

体验是指一种阅读和实践后写出来的敏感文本。体验是指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并将文字记录下来,类似于总结经验。以下是我阅读《庄子》心得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读《庄子》心得(一)在《庄子》的《秋水》中,秋水来时,河伯快活自得,把人间美景据为己有。往东顺流而下,如果遇到北海,河伯会望着海洋感叹,除非到了孩子的门口,否则我们就危险了,自己的渺小也就暴露了。

亏损满满,收益不大。不要因为自己的长处而比别人矮,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嫉妒别人的能力。要知道五岳之外还有其他的山,对学习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只有这样,人生的旅途才能受益无穷。

充满失落和骄傲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在有限的环境中,河伯认为世界的美好都在自己身上。主观片面的认识让河伯过于自负,这是肤浅的知识。如果河伯不改变他的骄傲,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该有多难过。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因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我们要跳出自己主观的狭小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学习专业课,多读一些有意义的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至于北海,河伯感叹自己的渺小。人只有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知识有限而沾沾自喜。在知识的海洋中,要经常三人行,要有老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更积极的人生,让人生更有意义。

谦虚有益,谦虚使人进步。船和车连在一起的地方,谷物就诞生在那里,人就在那里。与宇宙万物相比,人是非常渺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为之小。人生有限,学海有限。一个人再高深,也只是沧海一粟。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和三人行,才能拥有读书为师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缺乏谦虚就是缺乏知识。牛顿说,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看我的,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沙滩上的孩子,偶尔捡起更光滑的巨石,但我还没有找到真理之海。这种谦虚的心态不正是牛顿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当今这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进了大学并不代表前途一片光明。人才成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每天的坚持和进步,用知识充实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维度。一个自满的人不会懂得礼义。只有懂得谦虚,才能懂得礼义廉耻。

读《庄子》的体会(二)即使庄子不提,闲适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但是像我这样的俗人,想到休闲,无非就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不用每天为生计而辛苦。你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但是在庄子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浅薄。我认为他的自由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终极命题。

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快乐与否取决于其生存状态是否符合其本真本性。而且既然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没有所谓的好的生活方式或者坏的生活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最好的政治是无为而治,所以主张顺其自然,认为任何统一的制度标准都有其局限性,都会阻碍人的自由。这个视角很深刻。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很忙,每天总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回头想想前几天做了什么,却想不起来。很明显,我只是机械地完成了一些事情,没有用心去做。我没有问自己这些是不是我想做的。逍遥与忙碌无关,只看你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性。迷茫显然不是无忧无虑,而是自我迷失。逍遥不仅仅是混沌,而是一种睡醒后的悠闲。庄子觉得他那个时代的统治者奢侈无度,人民为了利益而丧失了本性,所以他提出逍遥,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观点。虽然我觉得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可以用庄子逍遥生活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现在的教育。近年来,高考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许多人呼吁彻底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提倡向西方学习。然而,西方的许多教育家都羡慕中国的教育。当美国老师感叹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的时候,中国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下海经商,却要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题。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并不认为现在的教育内容有那么多缺陷。我个人很庆幸能在中学打好理科基础。而我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使得评价个人的标准在整个中学阶段都是唯一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以后都会走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只研究了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人。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阻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甚至让很多人永远失去了对书本和知识的兴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虽然很多省份都在实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但只要高考不变,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变,无论教育形式如何变化,都意义重大。也许我们可以从庄子那里得到一些启示。既然每个个体都不一样,那么就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虽然不可能让每个人自由发展。很多不善于学习,学历不高,但在其他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大学生和技术工人对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另外,纯知识的灌输也让大家努力学习,却不爱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内心。大部分人都没有学会思考,对自己的未来基本是迷茫的。进入大学后,学生失去了之前的强制约束,所以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浪费了时间。而校园里的学习变成了一件很功利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是对学习本质的最大背离。这种风气让大家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又是别无选择的事情。当学生完全被考试所奴役,被学位的名声所引导,这是最大的性,背道而驰,极其不快乐。静下心来,平白的看一些书,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只有顺其自然,才能真正做好工作。这是老庄教给我的。

读《庄子》的体会(三)人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家不在乎。一个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东西所束缚。如果你不在乎,那还有什么能束缚你?得到一本好书就像找到了一个好朋友,会让你终身受益。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杯香茶,余味萦绕心头,永不消失。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道理永远是简单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精神困惑,结合自己深厚的古典修养,以独特的视角,用朴实的语言和故事,将国学经典之作《庄子》镌刻在我们的心中。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享受。它告诉我如何以一种心态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告诉我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告诉我们如何培养道德品质,升华情感智慧。

有人说年轻人看了《于丹与庄子心得》这本书后会受到不上进的影响,但在我看来,那是一个遥远而又亲近的世界;那是一种不可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一切,把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洞见与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并讲了三个故事。第一,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的金山寺,他问当时的和尚法磐,长江要过多少船?法磐答:只有两条船。甘龙问:为什么只有两条船?法盘说:一个是为了名,一个是为了利。整个长江也就这两条船而已。其次,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第三,引用了姚让让天下的故事。这三个故事都符合一个主题:冷漠。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发呆。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方向,眼前的取舍。诗人纪伯伦曾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还教导我们要看到伟大的境界,这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安静的头脑和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真正有一个空灵的境界,就能真正看到自己的内心。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身体之外保留一双心灵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一个大境界,你就能看到言行之外真正的内在质感。也就是说,这种心中的真大道、大洞察、大仁、大诚、大勇,不是显露出来,而是保存在心中而不张扬。

台湾著名教授傅佩荣在研究了《庄子》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如果你真的懂庄子,你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一条路要走。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或终点。人在不断的经历很多过程,从长期的磨砺中活出了辉煌的今天。在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痛苦、烦恼、悲伤、无助等负面情绪,但这些其实只是磨练我们成长的过程。于丹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去对待生活中的缺点和苦难,让我们体会到这样一种大智慧,一种正确对待自己得失的态度,一种理性看待身边朋友的心态,一种融入当下社会的理性道德,让我们在霍然开朗,让我们从容微笑,让我们隐藏自己的思想。

人能活一辈子草能活一个秋,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雨果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但如果我们的内心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和懒惰所笼罩,无论我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还是极端至高无上的;快乐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的心能得到善良、坚韧、顽强、勤劳、朴实之泉的源源不断的灌溉,无论我们多么贫穷,多么卑微,我们也能每天都得到快乐!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经典逐渐模糊。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庸俗与复杂,思想的高尚与纯洁,似乎缺少一些必要的联系。于丹教授以白话文解读经典,经典中的智慧,生活中的人性,以人性沉淀人心,实现经典的普遍智慧,以一个现代人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感悟,演绎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催生出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一种品德和情感智慧的升华。

曾经看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用佛法的理论修心养性,让自己善良温顺,善待身边所有的人和事。当一块石头扔进你的心里,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涟漪。用道家的东西来修身养性,注意自己的正常呼吸,用儒家的理论来做人,用儒家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今天读于丹的《庄子心得》,真有一种飘渺的感觉!我恨我自己,因为我的知识太浅薄了。于丹打算和庄子单独与天地之灵交流。当然,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我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请笑!而且大部分都只是几个字,不是一章,更不像话。谢谢大家!!!

读《庄子》心得(四)《庄子》是一部论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专著。我觉得庄子是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不要总是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个极端,以自己的技术为荣也是一个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也要和谐。

所谓“白硬”论,山民认为两派的讨论其实不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一派讨论的是某样东西有什么属性【白硬】,另一派讨论的是某个特性【白硬】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所能具有的* * *性质。

其实我们经常看到,在很多辩论中,所谓的对立派,追溯到本质,都不知道自己在争论什么。比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个对立的阵营,几十年来一直在争论和对立。但是谁能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其实中国的哲学,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是很现实的。对诸如万物起源、谁创造了人等等不明确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自然,我们采取一种接受它,与它兼容的态度。

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思想被认为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例子。中国的“气功”和“养生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入自然的例子。典型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很多人把庄子和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民认为儒家注重社会和社会制度;老子强调人与自然;墨家则强调对象及其自然属性;而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用的比较少。儒家和老子太兼容了。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存在,没有主人。这也是和儒家最大的不同。在儒家思想中,要有等级观念,要有自我约束(类似于无我)。

自然,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对朝廷是有利的。但庄子思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受到政治家的大力提倡。但与此同时,庄子思想是作为一个大副业存在的,并没有受到非正常的压制。而法家则因为强调客体,轻视主要由人的主体性形成的社会制度和结构,没有立足之地。

读《庄子》的体会(5)《庄子》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读完庄子那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反复琢磨那些颠扑不破的道理,你会发现,你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通向真实而朴素的天道。

世人千百年来的悲哀,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而不超越世俗去旷野中的幽玄宇宙中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跳出了三界,站在云端鸟瞰沧桑。独与天地之灵相通,不以万物为荣。庄子就是这样的人才。他认为这个世界太灰暗了,说不出庄重的话,满书都是,比如苗友的话,荒诞的话,无端的悬崖话。他和造物主一起在世界上游泳,而他和那些无始无终的生和死的人是朋友。

庄子世世代代都在嘲讽颠倒的世界,嘲讽那些为了名利而出丑的人,讽刺那些为了小便宜而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小人。那些寻求权力的人用自己精神上的不完美和扭曲的人格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祝福,而庄子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淖里的老鳖,也不愿做一个高堂上供奉的占卜龟壳。庄子的儒雅与洒脱,正是他独特的、狂傲不羁的人格魅力撑起了自由的天空。

在《庄子》中,阐明了最高的知识是探索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知识。当我们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容全部明了,一切顺天。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唯一的方法。万物之源是什么?唯一的方法。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庄子微笑着轻轻一推,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柏拉图说,人类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洁和美好。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漂泊了很久,活在一个躯体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觉得很舒服,很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来自他的故乡,所以他用尽一生去追寻那份记忆的感觉,不断向故乡跋涉。

实事求是是庄学的核心。但我们都生活在人为的魔法圈里,一切都是人为的,我们早就失去了本性。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

利用庄子的天然笛子,寻找失落的世界。人的生命历程,是灵魂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我慎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