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豪华的贵族中学在哪里?
于是,不仅上海名门望族佳缘涌入,普通平民家庭也想尽办法送女儿上学,以便将来嫁入上流社会。
当时有两所这样的“贵族”学校:中西女校和圣玛利亚学院。
中西女校由美国传教士林乐之创办。
1892 3月17日,是中西女校开学的日子。开学典礼上只有七个学生,都是富裕家庭。
开学两周后,来了两个新同学,一个是海军军官的女儿,一个是富商的女儿。
在l900的新生名单中,有一个学生非常引人注目。她是宋庆龄。那时候她才七岁,在这里读了八年。
中西女校原位于汉口路,* * *路,后迁至市西京嘉园新校区,现为市第三女子中学所在地。
圣玛丽学院和圣约翰学院是姐妹学校。
1881年,主教建立圣约翰学院后,合并了“碧文”和“吉”两所教会女校,建立了圣玛丽学院,位于圣约翰学院的北面。两个学校被一个竹栅栏隔开,礼拜在同一个礼拜堂举行,这让学校感到非常不安。
为避免不雅事件发生,9月1923,圣玛利亚之书迁至新址(现长宁路东华大学校区)开学。
看看这两所女校,可以发现这里的教育真的非同一般。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很有风度的淑女,为将来进入上流社会打好基础。
所以除了语文和英语,数学,历史,地理,还有很多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
学校更重视英语而不是语文。除了中文,所有学生的教材都是英文原版。就连中国的历史、地理教材都是美国出版社编辑出版的。
因此,这里的学生可以非常熟练地用英语交谈和写作。
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中国留学生。1937毕业于中西女中的张爱玲,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贵族”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礼貌礼仪教育,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举止文雅:见到老师要打招呼,在学校不要大声喧哗,上下楼梯靠右走,在图书馆说话轻声细语,离开时要把座位放回原位,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等等。
学校还对学生进行“奢侈教育”。秋季开学时,学校会举办大型西式茶话会,介绍新老师认识名人和知名家长。
在会议上,有严格的礼仪规则,如如何接待客人,安排座位,说话和举止等。,都是很讲究的,一定不能出错。
嘉宾,老师,往届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优雅的举止,华丽的服饰,让大一新生一进校门就明白了“礼仪”和“风度”的重要性。
学校的家政课程从最初的女红班发展到现代的女性家政教育。
中西女校高中阶段的家政课程分为三年。第一年,我们学习如何美化自己,美化家庭,美化环境。第二年,学习如何对待男朋友,选择伴侣,组织家庭;第三年,学习如何招待客人,如何举办茶会、宴会和舞会,如何烹饪西餐和西餐。
为了将家政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校专门为高三学生留出了公共客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装修。有地毯、沙发、留声机等。客厅里,还有各种布艺装饰品和小摆设,都是同学们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公共客厅装饰或豪华华丽,或典雅别致,设计新颖,匠心独具。
当然,“贵族学校”的学费比普通学校高很多。
早期教会学校为了吸引学生,不收学费,甚至补贴学生生活费。
一些公立学校和普通私立学校的收费也比较低,但这两所女校是全收费学校。比如上世纪20年代圣玛利亚学院的学费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普通市民家庭是无法承受的。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想尽办法挤进校门。
为了保证优秀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只要他们能通过严格的考试,交了学费,学校就会全部录取,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弟弟。
194 6年,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想把女儿送到中西女子中学。学校拒绝破例,坚持要考。还好她考上了,让学校大大松了一口气。
这种学校很受社会和家长欢迎。他们希望女儿在这里受到欧陆风情和美丽雨露的熏陶,成为会说英语、懂西方礼仪的年轻一代,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
学校优秀的老师,良好的教育环境,往往会让学校人满为患。
学生离校后也成为了国内大学的优质生源,有的直接去欧美深造,有的学生毕业后嫁入豪门。
长期以来,上海教会学校的校长都是外国人。五四运动后,要求* * *教育权的声音越来越大,国民* * *对教会学校采取了限制性措施,规定必须向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立案”。
1930年前后,两校相继立案。中西女子学校改名为中西女子中学,圣玛丽学院改名为圣玛利亚女子中学。
案件立案后,学校按照规定聘请了一名中国人担任校长。此后,初中除英语外的所有班级都使用汉语教材,而高中的数学、科学和世界历史仍使用英语教材。
1952,上海市教育局接管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和中西女子中学,并将两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1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创新的现代意识,让一批毕业生具备了出类拔萃、睿智过人的品质。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