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论文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报告)一、

提出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股强大的信息技术潮流也让传统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是老师+课本+学生,现在是老师+课本+信息技术+学生;以前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僵化、呆板、充满灌水,学生被动学习,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积极倡导创新教育,学生积极学习,特别是新课标。要打破旧的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确立师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和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和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研究。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开展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先后投入12万元用于硬件和软环境建设。电教设施省内领先,全国一流,拥有方正牌电脑400台,多媒体演示系统654.38+000套,价值百万的专业级播出系统,千兆以太网切换到桌面。同时,我们也有扎实的科研能力。“九五”期间,“利用校园电视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获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九五”优秀电化教育项目成果奖。”“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常州市“九五”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江苏省优秀项目成果奖。我们也有相对广泛的学生基础。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连续三次获得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一等奖,获奖人数和名次名列前茅。基于以上优势,我们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研究课题。

第二,

第三,

研究目标

1,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2.鼓励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3.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过硬、具有科研能力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优秀教师。

第四,研究措施

(一)为研究做准备

1,学生层面:课堂教学改革+课外活动。

开展这项研究,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因为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保障。首先,要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充分保证师资力量的情况下,首先要优化教材,因为好的教材既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兼顾了学生的学习。第二,我们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特别是汉字输入、文字编排、电脑绘图、演示文稿制作、上网、搜索和下载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的应用。第三,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渗透学科的内容和思想,比如通过学习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我们要求学生以学科的封面为内容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及合理性;第四,注重软硬件的相互应用,同时渗透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是以硬件和软件为基础的,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故障。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故障、分析故障和解决故障的能力。比如《计算机研究》就是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实践经验,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分析总结共性问题。第五,课外活动的延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长;第二,开放网络课堂。从本研究开始,我们就坚持开放网络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场所和环境。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很自觉,课后主动上网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我们刚毕业的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写了一本毕业随笔集。主题来自网络,电脑输入、文字排列、最后印刷装订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练习。

2.师资水平:自学+辅导。

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方向,从理论上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学校里的精英人物或者团队可以更贴近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为此,我们首先加强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包括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和研究性学习理论。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教学设计方法、“英特尔未来教育”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培训。

每学期至少邀请两位专家学者来我校授课,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从理论上规范我们的研究行为。同时,我们也积极利用学校的精英资源。如鲁校长,一直是我们电化教育研究的带头人和开拓者。具有扎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他是国家级科研名师,闫晓东校长、韩玉玉主任、何江燕主任等学校专家是我们的学习资源。每一次调研活动,我们都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活动,对我们的调研过程给予指导和指引。

我校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从制度层面做出了公开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的规定。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和网站制作测评活动,测评结果与教师“五自”考核直接挂钩。这些内外因素促使教师非常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同时,我们的课件制作培训、网站制作培训、省级教育技术评估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在研究者层面:改进研究活动方式,促进人的动态发展。

参与研究的老师都是各方面的骨干老师,也是很多课题的对象,也有繁重的工作。如何在保证科研项目质量的同时,协调好项目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轻课题组教师的工作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

整合研究活动,在教学部门的协调下,整合不同课题的活动。对于同一个研究活动,不同的课题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不仅降低了活动的频率,而且可以借鉴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开拓自己的思路。

我们原来主要的研究活动方式是开一个研究班,然后对照研究目标对班级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出现的问题是研究无法深入系统,研究班的问题无法再研究。针对这一矛盾,从2005年开始,我们改进了开展研究活动的方式,提出了“基于教师行为跟进的校本研究模式”。每学期各课题组或课题组提出一个研究目标,确定参加研究课的教师,确定课题,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教师备课,拿出第一份教案,课题组教师围绕研究目标进行讨论,提出修改建议;第二步,班主任拿出第二份教案,同时在第一节课上,课题组老师再次对研究目标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修改建议;第三步,班主任拿出第二节课,课题组老师再次讨论分析;整个周期用时2 ~ 3周,促进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进行深入有序的研究和思考。

开展实用研究

项目之初,我们尝试从语文、科学、历史、地理、物理等学科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些学科相对容易操作,适合研究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内容也很多。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该模型有以下* * *知识,并将以下* * *知识扩展到其他学科: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

探究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的,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学习“真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许多真实而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地理上的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等,科学上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灭绝,我们的指纹是否真的不同,基因问题,人类的营养物质等等,汉语中的麋鹿为什么恢复,为什么作家能成为作家,物理上的力学问题。这样既打破了“千人一面”的传统固有模式,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次提升学生的创造兴趣。传统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主动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光盘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课本和课外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可以在课堂上体验漫游世界的感觉,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目标和课题形成一组不同的个体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体验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比如《恐龙时代》这门课,我们的学生已经远离了恐龙几千万年的生活,但他们关于恐龙的知识却是广泛而充满兴趣的,这主要得益于有上百个恐龙网站,有《《侏罗纪公园》》等电影,有恐龙模型,有学生参观完长洲恐龙园带回来的视频。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探索发展的空间。

(3)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如电视访谈、录像、数码相机等社会调查,在网上查阅资料,再利用excel统计分析,形成统计图,从强有力的数据对比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不断的发现挖掘创造潜力。他们在试图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立足现实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与学习伙伴、教师和专业人士交流,从而增进对社会的理解和关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分享和交流研究成果,加强人际合作。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加强了师生关系,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转向启发思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主导者”;②有效促进活动进展,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引路人”;③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集体讨论的“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1)内容。我们选择一些学科开展内容广泛的研究性学习。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学生感兴趣,便于学生操作,迷惑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在每节课后设计并列出一些研究课题,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从课本延伸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盐城场地的发展,中国乒乓球在世锦赛上的走势,我们的饮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等等,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现实,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策略。①由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依赖于学生的信息加工,课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不同层次的需要;②项目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导致学生思维单一;(3)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创造力和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④教师要注重三个环节的评价与指导:选题的评价与指导、中期检查与指导、课题结束时的评价。

(3)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一般有:①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种数据、图表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②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相关理论的应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③实验方法。借助相关实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找到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可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修改方案总结结果交流评价。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开始,教师可以提出可行性研究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渐发展为学生自己主动寻找、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是对研究课题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比如“麋鹿”这一课。我们可以提前在网上搜索麋鹿的资源信息。如果不是,毕竟麋鹿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稀有,所以不能确定为研究课题。

②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问题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信息技术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可以通过word工具进行编辑,将不同的解决方案发布到网上,供不同群体交流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数数

③实施计划,总结成果。学生根据项目要求,收集相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相关实验。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微调方案,使之更加完善;最后要展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收集信息,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现成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的互动功能采访专业人士,获取更多的信息;整理、分类、实验可以借助现有的办公软件、几何画板、各种模拟实验室进行操作。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图片、小论文、电子黑板报、演示文稿或网站。

(4)成果交流、总结和评价。成绩的交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课堂报告、辩论赛或网上分享。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评价应着眼于“四个方面”:过程、应用、体验和充分参与。评价结果的表达可以是量化的(分数、等级等。),定性(如评论),或者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可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收获,给予肯定和鼓励。

动词 (verb的缩写)对问题的讨论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具体操作上,虽然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就把计算机教学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展,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在技术上差异很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因为技术的影响很难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有机整合,使学生具备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我们下一阶段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还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浏览、设计和制作,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解决教学需求的提高与教学资源的短缺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本课题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情感交流薄弱,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研究的题目或者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