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衡散文有感

梁衡的创作态度是“真实”和务实的,而不是过度的。让我们来看看我为你整理的:读梁衡散文的感想。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读完梁衡的散文,我觉得(1)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漫长的五千年里,有些人被历史铭记,连山河都改姓了。合上《梁衡散文》,我的内心充满了起伏,此刻我有很多想法。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为后人所景仰。但在历史上,他曾被贬至八千里之外的海滨小城潮州做地方官。当了小官,仅八个月,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奴婢、兴办教育,做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韩愈被降职。他为什么“多管闲事”?他是一个名誉扫地的部长。老老实实等机会就好了。他为什么主动参政?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他有能力做某事。他认为与人民的苦难相比,他的委屈算不了什么。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关心人民!他没有告别海的小角落,他没有求名。他只是想为人民做贡献,在心中寻求成功。

数百年后,历史等待着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是皇室钦点的,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有罪的大臣,也是近代历史之初人民委托的第一个英雄。他就是林则徐。

“鸦片一日未尽,本大臣一日不归,与此事同在!”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澎湃的豪情。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的决定,他得听皇帝的。入职一年半后,他被降职到伊利。在路上,他见人有难就除害,见人有难就救。不管烟有害还是水有害,他都站出来挡住他们。事后别人根据他的功劳奖励他,他还是想送他去伊犁。每次读到这里,心里总是愤愤不平,不公平,为林则徐哭泣。有时候我还是觉得他好傻。如果法庭不需要他,你也不需要他。你林则徐不是那种离不开朝廷的人。皇帝昏庸无能,汉奸当道。那你就不能“世醉而你浊。”但林则徐骨头硬,心热。他不会关心国家大事,因为朝廷不重用他。他仍然像牛一样为他的国家工作。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耕地六十九万亩,极大地充实了国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的忠奸臣科。是什么让他忍受着身心的折磨,一次又一次为国家做出贡献,却不在表彰名单上?是那拳头的爱国之心。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关心整个世界,以天下为己任。

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一想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凭借合法职务贪赃枉法的官员,无论其大奸大贪,还是“八月富民,天下姓韩”的林则徐、韩愈,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一个人是无足轻重的,但当他与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时,他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被人们举起来。

阅读梁衡的散文(2)起初我不喜欢梁衡的文章。虽然晋祠写的真的很好,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作者没有太多印象。又一次看到他的文章《美过百年》,还是没什么感觉。直到他写了三篇随笔作为课外阅读的摘抄,《找渡口,找渡口,往哪里渡?看了一节课,对他作品中的三个人物印象深刻。这三个角色充满了悲剧色彩,同时又有着让人不得不佩服的精神和风度。我觉得他们都活在梁衡的作品里,向我们展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那以后,我开始寻找梁衡的文集,但一直找不到。我看了很多余的文集。我还买了一本《余的文化之旅》,但我不太喜欢他的写作风格。总觉得他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而梁衡在读完他的文章后,有一种明显的被吸引和启发的感觉,突然有了一种清晰的感觉。

最后,我找到了梁衡散文的一个中学生读者。

我先找了那三篇,读的是《把栏杆拍个遍》。辛弃疾的一生真是曲折。年轻时满腔热血冲向战场,但回到南方,却被人夺走了钢刀。我只能用软笔写下悲伤、无奈、自嘲的话语。最让我感动的是《从未遇见音乐》这首歌。他在嘲笑他的姓!“辛苦,难过的滋味,总是苦的难受。更是刺鼻,辣椒和桂皮都可以捣碎吐了。世界上应该有东西,而且是又甜又美的,不在我家门口。”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却被其中隐藏的无奈讽刺深深震撼。他要有什么样的挫败感,才会觉得自己姓“硬”“酸”“悲”“辣”,就是不能有好东西!

还有一部伟大的周恩来,写于他的百年诞辰。那些漫长的历史在梁衡的作品中一点也不复杂。相反,一切都让周的无私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让他被自己从未亲眼见过的东西深深感动。

每一篇关于这样的人的文章都能感觉到作者所描写的人是鲜活的、生动的、立体的伟人,而不是已经被归类为历史和陌生人的不相干的人。每个人都是令人钦佩和由衷尊敬的。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风景、笔记、抒情、推理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感觉听你的话比读十年书都好!

读梁衡散文的感想(3)我喜欢读梁衡的散文。梁衡的散文像一首优美的歌,引人入胜,令人陶醉。这些年来,我读了梁衡的作品,如《射栏杆遍》、《找渡口》、《找渡口》、《向何处渡》、《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读梁衡的文章,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一气呵成的,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梁衡的散文不仅优美,而且充满了“真善美”,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不仅给人以散文艺术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散文创作追求真善美的启迪。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的全心追求和创作实践中;这篇《真善美》的创作灵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的深刻而有见地的理论探讨。

(1)

在此,通常读过梁衡散文的人,普遍认为梁衡最忠实于散文境界的三个层次,即客观描写的第一层次:描写美;主观描写的第二层次:意境之美;主客描写的第三层次:哲理美。

笔者认为,“描写美”的第一层次以晋祠为代表。本文采用讲解和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以非常具体的形象描述了晋祠悠久的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形神美的特征非常明显。语言生动、形象、流畅。真的是一篇很美的范文。“艺术美”的第二层次,以西北三青、壶口瀑布为代表。这种写作的特点主要渗透在梁衡自己的思想感情中。第三层次的“哲理美”词,作者自述较少,主要是“马列主义公园之诗”和“泰山与天之谈”。

近年来,梁衡创作了几篇关于伟大人物的散文,可以说是“优美”而优秀的。《红毛线,蓝毛线》,写于1996,说明了中国* * *生产党领袖大公爵;周恩来(1998)――周恩来死无骨灰,生无子嗣,为官不露相,为党不为私,工作无怨,死无留言。“首相抛开了自己,真正做到了‘大虚无’,同时获得了别人没有的‘大虚无’。”事实上,周恩来的六大“大话”说到底就是一个大公。“心底无私,天地宽”,梁衡先生用“没什么了不起”高度概括了周恩来总理一生的伟大勇气、才华、德行和爱心;《把街区都拍遍》(2000)写的是辛弃疾,他既是战地英雄,又是伟大的诗人。林则徐,一个功过交织的非烟英雄,写在《最后一个有罪的英雄》(2001)。《乱世佳人》(2002)中的美,写出了一代词人李清照的孤独、急躁和才华。等等,等等,等等我们和前辈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有时候我们想看清楚,但是没有。久而久之,我们会记住越来越少的人和事,也许我们只能说出一个名字或者一种理论,却不太了解他们的内蕴韵美、人格美、精神美。所以,梁衡做了一件大善举,他的散文让你充满了味道,让你充分感受,让你触摸到这些人的灵魂本质。梁衡说,经历他们的创造与失败、斗争与牺牲、幸福与悲伤,我们会得到灿烂的美、深刻的美和悲剧的美。所以,他对自然、伟人、大英雄的赞美,源于他对美的追求、实践者、苦创造者。

(2)

梁衡主张散文要真实,要写大事、大情怀、大道理。他以令人信服的理论勇气,首先批判了他曾经推崇的杨朔先生的“物-人-理”三段式创作模式。他反对散文成为政治的注脚,散文脱离了政治,提出散文要回归现实。他说自己是写作路上的苦行僧,想得多做得少。他说他会像米开朗基罗的创作一样:在作品完成之前,任何人都不应该看它;任何非原创的作品都不会留存。“没有新意,就没有努力”是他的创作哲学。他说不要重复前人或者自己,就是要不断创新。这很难,但他做到了。梁衡是公认的散文家。事实上,他对新闻理论和写作理论创新的贡献大于前者。他自己这么说的。

那么,梁衡散文中的求真精神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内涵上。他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的作品中,他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充满了一种对祖国和人民寻求真理的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一生多事。他真实地讴歌了他们,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梁衡高度评价了韩愈。《读韩愈》一文中说,韩愈被贬到偏僻的潮州当地方官时,并不是因为个人的逆境而沉沦。在短短的八个月里,他为当地做了四件好事,深受人民爱戴,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为此,当地修建了一座韩公庙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改名为寒山,一条河改名为汉江,使其永垂不朽。韩愈写的文章很多,但作者善于探索,写“真情实感”。就身处逆境而言,他将韩愈与屈原、李白相提并论。说起来,“从这一点来说,韩愈比屈原和李白更高明,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蜀道叹息和江边沉思。”“不管你受了多大的委屈,历史永远不会和你一起流泪,只会认可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历任地方官员面对这些弊端都做了些什么?回顾历史,直面现实,作者的提问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尊重韩愈的崇高境界。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梁衡散文中隐喻的运用具有作者明显的“真实”的爱恨情仇,而《看青岛的一所房子》中隐喻的运用则有些轻蔑的意味,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殖民者的憎恶。相反,《石河子的秋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的由衷喜悦和对建设者的由衷敬意。隐喻与作者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密切相关。好的比喻不仅能为文章的语言增光添彩,还能增加文章的气势。更重要的是,它在创作时浸透了作者的情感,会给读者带来震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梁衡的创作态度是“真实”和务实的,而不是过度的。通常一年只写一篇。他前后花了6年时间写了《找个渡口,找个渡口,去哪儿摆渡》,甚至花了20年写了《一个伟大的周恩来》。这让笔者想起了一句话,“你要努力才能出精品。”曹雪芹写《红楼梦》,读了十年,增删五次,仍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正是因为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作者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以长久流传。在当今浮躁的氛围下,梁衡求实的创作态度无疑值得学习。

(3)

就“善”而言,梁衡最“善”于理解人的感情,最善于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善于多角度审视。在《找渡口,找渡口,往哪里渡》一文中,作者对瞿秋白临刑前写的《多余的话》进行了重新解读。“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死去的时候,他是平原中的高山,令人敬佩;当我们再看他的解剖,他更是一座面对深谷的高峰。风在呼啸,林在咆哮,极其险峻。”作者设想,“如果秋白是李悝jy那样的人物,喊一声:朝爷爷砍,二十年后他又是英雄。也许人们已经忘记他了。”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真的无足轻重,真的以党首的头衔为耻,他用手术刀仔细剖析了自己的灵魂。”"他认为探索比到达更有价值。"作者感慨道,“如果他一开始不搞什么革命,只要从身上拔下一根头发,精心培育,他就会成为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碑刻家、书法家、名医。”“一个人没有天赋也就罢了,或者有一点才能成为一件事。最遗憾的是他只用十分做了一件事,甚至什么都没做。这是后人遗憾的。”在作者的笔下,一个大胆率真的瞿秋白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为之叹息。瞿秋白的女儿,看了《找渡口》、《找渡口》、《摆渡何处》,感叹作者是最了解父亲内心世界的人,他的文章甚至超越了父亲的传记。可以看出,梁衡散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理解的人文情怀。

读梁衡散文有感(四)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本散文集《寻渡》、《洗尘》,不禁被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是历史散文。其中《把栏杆拍个遍》和《乱世佳人》让我印象深刻。《把栏杆拍遍》用的是辛弃疾的诗《见吴钩,把栏杆拍遍》,用散文的方式评论他从武侠到文学的一生。辛弃疾年轻的时候反叛金。回到宋朝后,他想为国家做点贡献,却终身得不到重用。虽然没有办法报效国家,但他依然心系天下,藏在农村的爱国之心依然跳动。《乱世佳人》中的美人是以李清照为原型的。她的前半生是幸福而完美的,但突然的丧夫和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虽然过去安逸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李清照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使她攀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个主要部分是旅行散文。这些散文不仅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所表达的主旨也超越了“游泳”。如《乌梁素海》中,带伤的美,当年乌海的鱼儿跃入湖中的生动场景,如《五线谱上的跳跃音符》,与波浪“船尾黄带黑,似新翻的犁沟”形成对比,凸显作者的遗憾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在《一棵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从地下喷发出来后突然凝固的石山”。也许这种描述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也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恒死亡。

在散文集中,也有很多从物到理的文章。比如《人与石头的摩擦》,通过描写不同的人在石头上刻下的各种内容,探究古代人的心理:统治者想用石头巩固统治,官员想用石头留下好名声,百姓想用石头记住恩情...

这两本散文集不仅反映了梁衡高超的文化技巧,也显示了他深邃睿智的哲学思想。

读梁衡散文的感想(五)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推荐过梁衡先生的《把栏杆射个遍》。她曾说,梁老师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因为那时候时间不多,到了大学才有空闲时间看,看完有很多感触。

梁先生说,读文章要注意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我们读书虽然没有政治课,但里面的思想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形成我们理解社会和人生的参照系。

由此,我觉得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要学会审视它的内涵,不能只是一味地接受,而是要学会批判地接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这些让我体会到了读书的真正意图和方法。原来我只是读书,并不过分。只是名义上看了看,或者一时心情不好,不太往心里去。虽然和梁先生说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看。但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的很多读者。他们看一本书,过于情绪化地投入其中,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主角,从而被自己的情绪或者人生观所迷惑,对整个现实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就像梁先生说的,不要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所构建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从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晋祠,古晋一景》中说,晋祠的山、树、人之美,让我对另一个很流行的现象——旅游有了一些新的看法。现在的人都很喜欢旅游,放假或者闲暇的时候都会去旅游。但是现在觉得旅行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只是去名胜古迹拍一张照片就记住了,太多的人一定要去最著名的地方拍照或者参观,不管多累。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发现美,享受自然之美,放松和升华心灵,而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这让旅游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表赞同。现在太多人不知道怎么去发现美,只是去景点拍照留念,好像完成了一项任务。现在的人太浮躁,无法真正静下心来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说发现美了。人们只会麻木的拍照,而不会真正的放松,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感受到的:春天,满山黄花,小路幽香;秋天草木灰暗,天高水清,无论何时爬山,都令人心旷神怡。梁先生在景区真正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不仅放松了心情,也升华了灵魂。他是一个真正的游客,是自然的崇拜者,我们都应该这样。

最后,我对梁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人人都可以当国王。他在开头写道,国王权力很高,一国的财富由他支配,一国的人民由他支配。所以自然就成了大家的目标。

但后来梁先生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时候长短不是绝对的,王也有局限性。国王也有他得不到的东西。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想当国王。有的人就是喜欢游山玩水,纵情野趣,珍惜山河情怀,不为权力所折腰。但其实现在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他的行业和领域里称王。然后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称王。就像北宋的柳永,虽然被仁宗贬谪,却在他的领域——词界成为了他的王者。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我们会成为自己的国王。人人平等,谁也不需要自卑,更不需要骄傲。努力就能成为心中的王者。

这是我看了梁先生的散文后的感受。我相信我会真的学会读书,发现美,努力工作,不抱怨。我相信我的生活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