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古塘王氏宗祠在哪里?
在轩辕发迹,姓太原的王茂田,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自秦汉以来,忠孝仁义的名人数不胜数。秦朝时,有名的被封为秦将军,又被封为武城侯,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元初为临淄令,后为避秦乱迁居琅琊,后迁居临沂,为“王琅琊”始祖。回到太原光武后,他就是太原王的祖先。到了晋朝,王兰照顾弟弟,为弟弟争了命,感受到了母亲的自责。他是九代官,排在“二十四岁”。唐朝时,卓公迁居江西德安县铲溪,其孙文公是德安铲溪王的祖先。王绍子,北宋的一个助理特使,一个大学生在关文殿,和向敏公爵,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献和平光荣之策,复河湟之地,为国立功,名垂青史。被台湾历史学家柏杨誉为“宋帝国开国以来第一统帅人才”。当代少共公,泽为后,第八子任公,北宋绍圣年间学复川郡,后定居兴国军(今阳信、铜山、大冶)。任,英孚公次子,之孙,王迁祖之地茅田人。任辛苦创业八百余年。生活繁衍,人口数万。这是一王六户的根本。在过去的800年里,有成千上万的雄性。任的后人,发扬先辈的美德,继承先辈的工作,方兴未艾。
种族发生
王氏宗祠历经明、清、民国、当代,包括车田、大田、茂田。明朝建在车田畈,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明清易代,军旅生于郊,战乱不断。车田祠堂被士兵破坏,成了土堆废墟,面目全非。1679年(康熙十八年),族人在大田修建了私人祠堂,重点是祠堂。1738年(乾隆三年戊午),拟迁大田私庙,扩建毛田建筑。花了三年时间建造,大厅、卧室、亭子一应俱全。然而,百年之后,祠堂面临崩溃。1838年(道光十八年戊戌变法),宗族合议,六户分工,重建原址,扩大规模,历时四年完成。当时的大殿宽阔,绘有雕梁画栋,匾额光彩夺目,雍容华贵。我们宗族一直铭记祖德,以孝为先。每年春秋两季,族人都会带着供品和祭品来到祠堂,祭奠祖先,宣读家训,表达亲情。非常宏大和谐。抗日战争时期,祠堂遭受日军炮火袭击,于50年代被拆除。
1994年(徐佳),族人寿英等人发起,六家合力,筹集两笔资金,修复了毛田祠堂。但由于高速公路拆迁,6户同意重建。2006年,族人贤棣等人发起成立了毛田王祠堂建造理事会,联系各族人,在毛田河祖地奠基,灵源、圣地、吉日、地基、画纸、制具、公开招标。2007年,族人和圣贤带头集资,监督修缮,修建寺庙和树龛。任拥戴子孙,同心同德,各尽其责,* * *助兴。新建的祠堂于2006年5月开工,2007年2月开工建设,历时两年完工。投资240万元,占地1800平方米。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雄伟庄严。
民俗文化
第一,要把祠堂建成一个肃穆的地方,敬祖祭祖,慎终追远。祭祖是祠堂的基本用途;慎终追远,就是小心处理丧事,虔诚祭祖。现在也指谨小慎微,缅怀先贤。怀念先人,花费大量时间,创业,积善,养儿孙。今天,茂田王氏长隆,人杰地灵,得益于先人之德,也得益于圣地之隐光。我们任的后人应该以先贤为榜样,崇尚礼义,遵纪守法,继往开来,孝敬先人。
第二,要把祠堂建成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和谐场所。就是孝顺父母,爱护兄弟,然后发展到整个家庭和宗族的和睦,再进一步扩展到邻里之间,扩展到整个社会。我们要视各民族为一家,万代为一代,努力使贫富相互接纳,患难与共,忘仇忘恨,相互尊重,以孝相劝,以友为友,使各民族都融入社会大家庭,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努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三,要把祠堂建成教育孩子、陶冶精英的文化场所。要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宗族特色,充分发挥精神鼓舞、道德教育、文化熏陶的功能。设立展厅,提升艺术性,还可以办书院,读祖训,通过这些措施来影响、教育、引导宗亲们,让大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自强不息,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