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孩子会厌学?

1.学习的目的在大多数孩子的第一印象中是不成立的。从踏入高校的那一刻起,活生生的教材就摆在他们面前。没有人提醒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只是告诉他们如何学习。学习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成绩?父母给孩子定目标,学院给孩子排名,孩子自然重视学业和成绩。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目的显然是枯燥乏味的,而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全过程,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勤奋。带着相对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孩子肯定会造成精神疲劳。

2.“偏科”状态有些孩子有些课程学得很好,而有些课程的考试成绩却“很糟糕”,这就是所谓的“偏科”状态。绝大多数孩子对这门学科兴趣不大,导致“偏科”。有意思的是,有些孩子“偏科”的根本原因是孩子不喜欢当那个科目的老师,不愿意听老师讲话,这个科目的成绩当然就下来了。

3.父母期望过高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的精神压力越大,进而导致厌学。很多孩子初中考试成绩很好,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但是到了初中,增加课程,增加难度系数是很正常的,孩子的考试成绩会下降。但是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看你以前考试成绩多好啊,怎么现在变成那样了?”初高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一想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高规定,那种负面情绪就会突然爆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4.“成绩高于一切”的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强调应试,忽视素养。很多学院“成绩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忽略了对孩子德、体、美、劳的塑造。同时,在美育层面,高校只关注与毕业考试相关的科目,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趋势,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

5.不可避免的社会因素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的诸多不良趋势冲击了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孩子经常听到、听到一些“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的信息,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努力也能成功”的错误观点。很多孩子爱“追星族”,觉得大牌明星不读书也受那么多人青睐,但只看到大牌明星时髦的外表,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巨大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