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简介
人口是2971460。
民族概况
我国布依族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和贵阳,也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云南的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为2971460。布依语的使用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关系密切。壮语北部方言与望谟、册亨、独山、安龙、兴义等县的布依族语基本相同。布依族在建国前没有书面语言,一直使用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书写方案。
一般认为布依族的祖先是从百越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布依族自称为布依、布衣、布中、布饶、布满,可能是辽、满、中加、满辽、等古代称谓的由来。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地理分布来看,布依族与壮族同源。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布依族和壮族都被称为“廖立”、“满辽”或“廖毅”。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为“仲家”,宋代的庄称为“童”。“中”和“通”还是谐音。后来由于长期分离,经济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布依族和壮族。有人认为布依族是由白普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也有人认为,战国末期到西汉的夜郎国与今天的布依族有关,因为夜郎管辖的中心在盘江流域,而盘江流域一直是布依族比较集中的地区。
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汉代文物,如青铜犁、锄、铁锄、锄、铲等农具和稻田模型,与史书记载的夜郎人“蹲耕聚城”的情况相互印证,说明布依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古老农业民族。汉代古夜郎的发展和封建郡县制的建立,经过魏晋南北朝,姓氏势力越来越强大,阶级分化加深,封建领主经济逐渐形成。唐朝时,中原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了一些羁縻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继承他们的土地。五代时又增加了“八番”土司。宋代延续“羁縻”政策,对地方首领授予刺史、秩、司、将等职衔,分别划归四川路、湖南路、广南西路管辖。元代设置罗店宣威部(安顺地区属之)、顺园路军民慰安所(桂阳地区)、都匀军民府(黔南州部分县属之)、宇雅部万户所(兴义地区)和司城州军民府(黔南州部分县属之)。
到了明朝和清初,土司制度更加完备,土司和地方官员占有领地内的所有土地,将百姓世世代代束缚在领地内(但不能随意杀戮和买卖百姓)。地方官以劳动地租为主剥削人民,同时进行残酷的超经济剥削,名目多达十余种。与此同时,明朝廷还在布依族地区实行“驻防制度”,设置农场大使,管理“军营”和“民营”。后来,这些地区首先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明末清初,随着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藩属日益两极分化,人口大量增加,开始出现租佃买卖土地的现象。土司和地方官员不得不承认境内现有土地买卖和租赁的合法性,并赞同和赞扬开荒(新耕地也可以买卖)以维持民生。随着买卖土地的发展,一些土人和土司日益贫困,纷纷将私有土地和粮田转卖给汉人。在布依族地区,一些富裕的地方官员、占有较多田地的官员和少数下属人员,以及汉族地主和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地主阶级,实物地租逐渐取代了劳役地租。雍正五年(1727),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客观上确立和发展了布依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加速了地主经济的崩溃,土司制度消亡。
社会经济学
秦汉时期,布依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也相当发达,但落后于中原。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势力的延伸,客观上促进了布依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此后,监禁制度和土司制度一直统治着布依族地区。大约在明末清初,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的锄头重量和长度普遍增加,锄头口由粘钢改进为夹钢。以前用棍子脱粒,现在学会了用挞桶脱粒,效率大大提高了。罗店、安龙、和平塘也用上了水磨。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地主经济。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越来越严重。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入侵黔南,促使布依族地区封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布依族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布依族的境遇更加悲惨,根本没有政治地位,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65438年至0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黔南布依族地区,各族人民惨遭蹂躏和杀害。1945以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布依族地区推行保甲制度,对布依族采取强制同化政策,拒绝承认布依族为一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然后完成了城市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布依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1956年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成立;1963年9月,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66年2月,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成立;而在5月1982。如今的布依族地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国前,布依族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建国后,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纺织、建材、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皮革、制糖、酿酒、食品加工、卷烟、造纸、印刷、电子等工业。已经建成,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发展到数万人。具有民族特色的布依蜡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安顺蜡染厂成立,产品享誉海内外,畅销日本、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农业产量逐年增加,水利设施、水电站和农业机械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林牧副渔得到很大发展。有公路连接县、区、乡,黔桂、云贵、川黔、湘黔干线铁路经过布依族地区,贵阳也有四通八达的航空线,改变了布依族地区交通拥堵的落后面貌。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发展,小学基本普及。县和部分区办了中学,还办了中学、技校、师范和师范学院。建国前,天花、霍乱、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常年流行。广大人民缺医少药,遇到传染病,家破人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帮助布依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初步形成了布依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文化和艺术
千百年来,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宝贵遗产,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民歌、故事、神话、寓言、谚语、歇后语、谜语等。民歌最有特色,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二重唱、合唱和重唱;曲调分为“大调”和“小调”。“少校”用于婚丧嫁娶等隆重场合,语气高亢、大方、有魅力。《小调》是在月夜或“引人注目”的浪漫时期唱的,音调柔和、委婉、活泼。中国传统戏剧以地方戏剧和灯笼而闻名,情节生动优美。常见的舞蹈有织布舞、舞狮等。,协调而敏捷。乐器包括唢呐、秦越、姊妹笛、锣和铜鼓。铜鼓是人们一直珍视的传统乐器。只有在盛大的节日里才能打,葬礼和祭祀的时候一定要有鬼师来打。工艺美术以蜡染、简单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而闻名。荔波竹席、平塘帽等织品,四面八方皆知。
社会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服饰特点是干净、典雅、庄重。男人穿双排扣夹克或长袍,戴蓝色或白色方格头巾。大多数女性穿着右搭的夹克和裤子,或者蕾丝夹克,或者在腰间系上花朵。他们也有带大翻领的夹克和带百褶裙的长蜡染。节日期间还会佩戴各种银饰品。布依族村落多依山川而建,或建在河谷的平坝上。具有地域特色的“甘兰”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储存柴火。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近亲不结婚,但流行“姑舅表婚”。建国前,布依族地区仍盛行“抢看”的习俗。未婚男女可以趁着节日,赶到现场或者外出打工聚在一起唱歌。女人喜欢男人吗?只是提前把绣好的绣球小心翼翼的扔给对方。如果男方同意,他们会在离场地不远的地方见面唱民谣,倾吐爱意。但在封建制度下,有情人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要以合适的方式缔结婚姻,重视彩礼。父母包办的早婚被称为“绑带亲”。“换房”的婚姻制度在布依族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流行“寸步不离婆家”。还是“坐在家里”的习俗。在现代,布依族的葬礼是在棺材里进行的,需要请巫师开道。有的人砍牛做斋戒,超度死人,叫做“打”。
宗教信仰和重要节日
建国前,人们普遍信仰鬼神,崇拜祖先。还有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
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还有“四月八日”和“六月六日”。“四月八日”又叫“牛王节”。要蒸糯米祭祖给牛吃,让牛休息一天。“六月六”是布依族的盛大节日,仅次于春节,布依族语称之为“更江”。人们赋予它各种神话传说,有的地区据说是纪念布依族起义领袖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