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对中学生有益?
1,西游记吴承恩
2、《水浒传》施耐庵
3、《朝花夕拾》鲁迅
4.骆驼祥子的老房子
5、《春水星辰》冰心
6.鲁滨逊的流浪(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英文)斯威夫特
8.谁的传记(法国)罗曼·罗兰
9.童年(俄罗斯)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别看浪漫,这不是你这个年纪该做的事!读一些好书!
送你一篇赵的文章。
78藏在书里
选自《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吉林摄影出版社,1998版)。
无论赵的世界多么喧嚣、拥挤、动荡,总有一个好地方可以成为你的避风港,一个与尘嚣隔绝的小木屋。你可以躲在里面,独自面对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忘记所有的烦恼和焦虑。
这个好地方就是书。
小时候一看书就什么都忘了,完全成了书的主人。不管你是担心还是生气,开心还是难过,都是没办法。有时候看了会忍不住笑出来;有时被书中的场景所感动,眼泪不自觉地滴落在书页上。我七八岁的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孙悟空。我经常边读书边跳舞。恨不得一下子学会七十二变,变成一只鸟飞上云端,或者一个筋斗翻出几千里,看看遥远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看水浒传,三国演义,东周历史,比课本有趣多了。小时候也看过《红楼梦》,觉得没意思。我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红楼梦。当我被它迷住的时候,我一边看一边疑惑:为什么世界上的男女感情纠葛这么复杂?小时候从来不在乎小时候的时间地点。我可以在任何地方阅读,散步,吃饭,睡觉和上厕所...于是别人就觉得这个被书冲昏头脑的男生有点疯了。经常是大人的哭声把我从梦中惊醒...
“文革”开始的时候,读书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读书人几乎都成了革命的对象,他们或批判,或斗争,都精神错乱,整天活在恐惧中。记得有一次,在一条安静的路上,我看到一群造反派和一个大学教授打架。教授书房里所有的书都被扔到街上,堆得像座小山。教授头上戴着一顶高帽子站在书山上,造反派把书一本一本地撕碎,扔向教授。可怜的教授几乎被埋在书堆里了。后来造反派大概觉得这样还不够,又开始烧书,路一下子变成了火龙。教授缩在路边的栅栏下,呆呆地看着他心爱的书在火光中化为灰烬,满脸泪水...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以前在电影里看过的场景:日本强盗在中国放火烧房子,房子的主人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吞噬了自己的家园,来不及逃生的亲人在火焰中尖叫,却救不了他们...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的?那时候,焚书似乎是革命的象征。作家烧书,收藏者自己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火光,可以看到在烟雾中飘动的纸灰。人们把一捆捆的书扔进火里,看着火焰舔着书页,看着书变成美丽的火焰,再变成灰色的蝴蝶,漫天飞舞...这也让人想起葬礼时为死者烧的纸钱,也是这样的火花和飞灰...
然而,书籍的吸引力并没有消失。无数代的哲学家和智者在他们的书中描绘和创造了广阔的世界,他们是不可能被少数无知的大火所毁灭的。好书里的感悟和闪现的思想,会像墨水一样浸到你的心里,像子弹一样击中你的灵魂。这样的颜色和弹痕会留在你心里,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他们已经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任何力量都无法将他们赶走。中学时,我很喜欢两本散文诗集。一本是泰戈尔的《鸟》,另一本是鲁迅的《野草》。读这样的书,就像在欣赏魅力无穷的音乐,其中的每一段旋律都能让你回味无穷,不时品味到新鲜的魅力。当时觉得这两本书很美很神秘。我越是神秘,就越想读下去,直到能背出很多段落。“文革”期间,《鸟》和大多数文学名著一样,成了应该扔进火里的禁书。《野草》是个罕见的例外,因为它的作者是鲁迅。甚至在那些带着红袖章的叛逆英雄面前,你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读《野草》。《野草》中的一些文字甚至成为当时流行的革命语录。比如“火在地下运行,一旦熔岩出来,会把所有的杂草都烧掉……”但是,我还是很难把《野草》和那些充满激情的政治口号联系起来。这时候读《野草》,生出了很多以前没有过的感受。用鲁迅的漂亮话来说,我读到的是一个痛苦、迷茫而又充满幻想的灵魂在苦苦思索...我常常想,如果鲁迅先生没有那厚厚的十几本书,只有这本薄薄的《野草》,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去农村“插队落户”的时候,几乎没有书可以带。在我包里为数不多的印刷品中,有一本是《野草》。很多小说只能看一遍,只是一个故事。第一次他们是新鲜的,第二次他们是无聊的。像《野草》这样的书,可以反复读。所以我当时稍微想了一下:我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有一次,生产队开批判会,我抱着那棵“野草”坐在后排的一个角落里。无聊的时候就从怀里掏出《野草》来看。我一读,周围嘈杂的世界仿佛都消失了。我再也听不清批判会讲的是什么,会场里一波又一波的口号也无法把我从书里拽出来。我的耳朵里只有鲁迅的声音,那是带有浓重绍兴口音的普通话,声音悲凉,声音低沉,描绘了一幅凄凉却又奇妙离奇的画卷,让我陶醉。我读了《别了,影子》、《雪》、《死火》和《死后》,从那些文字中散发出来的情感轻轻拨动了我的心弦。我听到那个悲伤而低沉的声音悦耳地说:
我很乐意,我的朋友-
我一个人旅行,不仅没有你,黑暗中也没有其他影子,只有我被黑暗淹没,世界属于我自己。
听着这样的声音,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突然,一只大手打在了我的背上,我猛然惊醒,被从书上拉回了现实。现实还是批判会,是一句口号后的停顿。会场出奇的安静,有些不自然。我发现我成了周围农民关注的中心,无数双眼睛都在默默地盯着我,就像盯着一个怪物。原来,会议主持人刚刚叫了我的名字。你竟敢在批评会上开小差,而且你在看一本发黄的旧书,那还不错!我连忙结结巴巴地说:
“这个...这是杂草!”
“杂草?什么杂草?大概是毒草!”
“这是鲁迅的书!鲁迅先生!”我绝望地大喊,这是本能的自我保护吼声。
“哦,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吗?然后...那你就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
主持人的表情突然缓和了。虽然我身边的农民可能不知道鲁迅,但是主持人知道鲁迅先生救了我!
《野草》只允许发行一份的文化饥荒年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现在,选择好书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耀眼。你可以在公共场合看任何一本书,没有人会干涉你。然而,要找到一本书,让我可以躲在里面,沉迷其中,忘记一切,就像我过去看的那本书《野草》一样,并不容易。十年前,读欧文?柊司对生活的渴望和亨利?大卫?梭罗写《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依稀重温了读《鸟与野草》时的场景。《渴望生活》是画家梵高的传记,充满了激情和诗意。画家的命运坎坷凄凉,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激情令人振奋。《瓦尔登湖》是一本散文集。书中透露出的从容,对自然的陶醉,对人生的宁静思考,都打动了我的心。《渴望生活》是当时的畅销书之一,很多人喜欢。知道沃尔登的人不多。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看完,但是我喜欢。
那时候我住在浦东,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经过黄浦江隧道,去市区上班也要花很长时间。在车上的时间特别难熬,窗外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风景,特别是遇到堵车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手里有一本好书,你可以在一瞬间度过漫长的时光。在公交车上看书,只要真的看了,就能身临其境,就像在自己书房看书一样。没有噪音可以干扰我的心情。有人挤我,有人推我,有人踩我脚,我可以懵懂。在拥挤嘈杂的公共汽车上,瓦尔登给了我一个绝佳的藏身之处。有一次,车子被堵在一个漆黑的隧道里,前方的障碍物无法清除。窗外,只能看到漆黑粗糙的隧道壁。车厢里,空气浑浊,有抱怨的声音。这时,我从包里拿出了《瓦尔登湖》。随便打开,是《声》篇。“声音”描绘了一个极其安静的世界,那里有山谷、森林、飞翔或歌唱的鸟儿、乡村道路上马车的嘎嘎声、像“宇宙七弦琴的低语”一样的教堂钟声、像“游吟诗人的声音”一样的牛叫声...当这些声音问候每一片树叶和松针时,我不仅重复了值得重复的钟声,也重复了山中的一些声音,就像森林中的女妖唱的一些低语和音乐...“瓦尔登湖的这些声音如此奇妙地在我心中盘旋,以至于我好像是一个徘徊在瓦尔登湖岸边、沉醉于美妙声音的农民...“声”之后是“孤独”,和瓦尔登湖岸边的孤独是不一样的。作者独自在山川和湖泊中思考,“阳光、风雨、夏天和冬天——大自然难以形容的纯净和优雅,它们总是提供如此多的健康和如此多的快乐!“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悲伤,自然会感动,太阳会暗淡,风会像活人一样哀叹,眼泪会落在云里,树木会在盛夏落叶,穿上丧服。难道我们不应该与土地紧密相连吗?我自己不也是绿叶蔬菜土壤的一部分吗?”.....这样的孤独是一种迷人的孤独。对于整天在喧嚣中忙碌的现代都市人来说,这样的孤独是多么珍贵啊!孤独后面跟着“访客”,于是我和卢梭在他的森林小木屋里,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我们的客人是淳朴而聪明的伐木工、渔民和猎人,是隐居山林的智者,是没有被城市喧嚣污染的健康人...和这些有趣的人围着红红火火聊天,聊过去,讨论现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正当我兴致勃勃地在胡瓦特的湖边漫步时,汽车已经驶出了漆黑的隧道,窗外阳光灿烂,周围的乘客都很难过。听人议论才知道,就在刚才,车在隧道里滞留了整整一个小时!而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躲在一本书里,愉快的旅行。没有沃尔登,这黑暗的时刻会有多长...
我想以后我的生活内容大概会有很多变化,但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读书。现在,我有七八个书柜,大概上千本。几乎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于是我常常站在书柜前,慢慢扫描着一排排五颜六色斑驳的书脊,想着:今天我能藏在哪本书里?
1993春天
******
作者爱读书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把书视为“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总是陶醉其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自己与书的缘分分为几个阶段,将书的缘分与自己的缘分紧密结合。
几经人生磨难,作者终于领悟到:“好书里流露出来的感情和闪现的思想,会像墨水一样浸到你的心里,会像子弹一样击中你的灵魂。这样的颜色和弹痕会留在你的心里,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他们已经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任何力量都无法将他们赶走。”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浮躁,书永远是你宁静而宽广的精神家园。
阅读文章,看看作者在不同的书中是如何描述他所面对的不同世界的。你有没有在一个混乱拥挤的环境里,精神却“藏在一本书里”的经历?试着把这种感觉写下来。
积累以下单词:
喧嚣、纠结、萎缩、玩笑和眼泪。
79.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而阅读。
为更深刻的理解而阅读①选自《中学生阅读》第4期,1984。
峻青记得,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在一所私立学校读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其中有一部《五柳先生传》,我很佩服五柳先生“清静恬淡,不慕李蓉”,但对他的“好读书,不求多懂”特别感兴趣。年纪轻轻,不太懂人情世故。虽然我很佩服这种淡然、旷达、快乐的感情,但还是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和更大的兴趣。而“读书不求甚解”这一项,正是你想要的。因为当时我对这句话的肤浅理解是:看不懂就算了。不必过多钻研,强行解决。这适合我慵懒爱玩的童心。每当我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我只是像站在路中间的石头一样走来走去,并不要求太多。因为不走弯路,就要进攻,就要学习,就要吃苦。还不如绕道走;但是,开心当然是开心,但结果往往是吃了不化。即使吃得再多,也很难获得应有的营养。
这个问题在一个贪玩的童年并不奇怪。后来我比较懂事了,自然觉得这种方法不合适,更加注重“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格言。读书的时候开始有解决的欲望。
那是我13岁的时候,去了一个地主资本家开的花边厂打工。他家有一位先生,在烟台八中上学。因为热爱文学,他家里有很多线装书古籍,从外面带回了很多新书。这让我大开眼界。当我在乡村学校时,我通常只看几本书,如《论语》、《孟子》、《石光傅雷》和《温孤管子》。然而现在,一个广阔的书的世界打开了,它的惊喜、兴奋、喜悦可想而知,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我一头扎进书的海洋,贪婪地读着,恨不得一下子把它们全吞下去。这时候“不求人解”的问题又出现了,不过不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形势。
为什么?
因为小主人的这些书不是我们可以随便看的。他家有一间书房。这些书藏在书房的书柜和箱子里。任何人都不允许碰它们。还好我是他家的童工。做饭、磨东西、打扫房间是我每天的任务,这让我有机会在打扫书房的时候偷一些书藏在枕头下面。半夜周围的人都睡了之后,我可以蜷缩在床底下,一登如豆,尽情的看书。
完全可以想象,这种鬼鬼祟祟的读书是非常仓促的,心情是急迫而贪婪的。遇到难点,必然要走弯路,更别说有时间反复琢磨了。这时候“不求人解”的读书方法,不仅不再合自己的心意,还深深的心疼。书中的很多弯路让我感到惋惜和心疼,就像一块难以消化的食物卡在心里,难受。这时,我被五六先生吓了一跳:他有那么多书,那么多时间,不用像小偷一样深夜去偷。为什么他没有问清楚就把枣吞下去了?不过我感觉这位老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好,学问一定很深。“我不太想明白”这个词,或许是有原因的。
参加了革命。
八路军的队伍是个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我不仅看到了比小主人家里藏书大很多倍的书的世界和海洋,而且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研究书籍。
没必要战战兢兢的去偷。
不仅可以爱读多少就读多少,努力学习,而且读得越多越积极越好,收获也就越多。
为此我受到了鼓励。
这时候读书的方法就大不一样了。它强调的是“解”字,意思是理解并深刻领会文章的精神。同时也强调了“用”字,即不仅要看懂,还要学会用,看到用在行动上。为此,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当我在阅读的时候,我经常在书上写下我的一些经历,这会加深我的印象。遇到不知道的事情,记下来,向别人请教。——我这里说的是自学。至于* * *一起学习的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大家一起讨论学习,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好处是显著的。
这时,我重读《五六先生传》,开始明白“不求人解”的意思并不是我字面上的狭义理解。而是主张不要咬文嚼字,也就是说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读死书。而这一点,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正确理解,这也是“不求人解”的结果。
理解错了就不说了,但是有两类不要求很好理解的问题确实阻碍了我们阅读的效果。
走弯路不对,钻死也不好。
要深挖猛攻,但不要挑词,不要从边会切入;而是要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为己用的营养。
说是这么说,但是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关键是要努力。
古语云:蜀山有路务为道。这个说法有道理。
要勤奋,要有毅力和恒心,不走弯路,不走捷径。学习上容不得半点虚假,读书上容不得半点聪明,必须重拳出击。无论是文学、哲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即使你“读万卷书”,涉猎范围无限,充其量也只是一知半解。
韩愈在《学习的一种解决方法》一文中,通过一个假想的弟子之口,讲述了自己的读书情况:
"...满嘴都是六艺的歌,手里不停的盖着几百个编辑。编年史家必须提及他的要点,而编造者必须勾上他的神秘。东西太多,捐的太少。.....沉浸在抑郁中,满满的优雅。……"
可见古代人的读书方式也是讲究深究、精通、博览、兼收并蓄的。
这是我们所有人在阅读中应该遵循的。
1983 165438+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