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马志坚(马家)

马艺颖/文

六一儿童节下午,“隆回一中86届大联欢”微信群里的同学们在回忆自己的童年。138班的同学唐说:“那时候太穷太苦了,能自立的都不会花钱。”

这句话勾起了我的回忆和故事。

70年代,父亲马志坚[1]在四中教语文,工资比较高(67元);但是他非常非常节俭,把所有攒下的钱都给了弟弟,让他带回去给他妈妈。那时候奶奶还活着,很多亲戚来看望她,花费很大。所以,这引出了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编号1

平时在食堂吃饭,难得有机会在沙滩街吃一碗面(难得的牙祭)。那时候一碗面两角。我吃过一次。钱是怎么来的?因为风雨,四中很多教室窗户上的玻璃脱落。爸爸带着我和妹妹,到处捡一筐,然后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的钱用来吃面条了。那张脸不是普通的脸,是海滩独有的,独一无二的,现在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感觉了。

第2号

那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电影。有一次,电影院放《钓鱼岛狂潮》,大人一毛钱,小孩8分。爸爸让我买学生票,但是当天学生票卖完了,我就买了两张成人票,因为我很想看。结束了!爸爸追着我玩;当我们到达电影院时,电影已经进行到一半了,我们只看了一半。

第3号

有一天,我和爸爸在家看书。突然,装满蜂蜜的盐瓶的橡皮塞裂开了,吓了我们一跳。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爸爸很抱歉。为什么?因为,有一次他发现装蜂蜜的盐瓶胶塞掉在桌子上;他以为我在偷吃的,忘了盖回去,打了我一顿。太好了,这是个错误!

补充

爸爸的十六件时光:

编号1

爸爸的日记记载:“因为胡淑华的关系,我决定报考溆浦临时战时中学——师大附中。1944二月初的一个下雪天,他随马奎到达溆浦,编入罗阳中队。然后各中队集合起来听胡叔华作“读书救国”的报告,由于学生大多来自沦陷区(东北、华北、华东、湖南),思念家乡,迫切要求抗日救国,所以报告使大家激动不已。”通过查阅师大附中-搜狗百科,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爸爸进了一个临时借用赵家村和赵家祠堂和民房的校舍。

第二

爸爸一生热爱诗歌、文学和曲艺创作,代表作是具有“乐府诗风”的古典诗词《少思明》。1950年底,父亲作为随军记者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认识了魏巍。1951年9月,父亲被调到北京的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学会,与魏巍、郭永江(野草)成为同事(当时的一个编辑同事是* * 18);郭永江和父亲一样,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工作。当时受总政治部首长指示,帮助高玉宝修改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本名罗荣桓);他们四个人经常一起散步玩耍,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

魏巍当时是《解放军文艺》的副总编。1951 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当即批示“印发全军”;在1951年,10年至12月期间,魏巍与冯雪峰、孙立、陈黄梅、陈企霞、刘清、李记、徐光耀、康卓一起访问苏联,专门给父亲买了苏联香烟。

第三名

爸爸的学生周天斗和爸爸关系很密切。以下是他的叙述:

马老师是一位感性而忠诚的知识分子,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伟人。我和舅舅袁从高平镇的高中到湖南大学一直是同学朋友,大学期间一起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毕业不久,马老师参加了抗美援朝,舅舅参加了湘西剿匪,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1966之前通信频繁,谈诗,谈理想,谈工作。1963秋天,马老师调到隆回三中,很快就四处打听谁认识我舅舅。碰巧我的班主任黄老师对我政审表中填写的我舅舅的名字有印象。所以,上学期开学不久,1964就来找我了。从那以后,我就和马老师亲密接触,感情很深。

马老师教学生要理性,要和气。1964年5月的一个周二晚饭后,很多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我和马老师还有其他几个同学在操场上聊天。我问马老师:“你戴眼镜是为了绅士吗?我们学校只有谭少安、刘超清和你三个老师戴眼镜。”马老师笑着说:“是啊!你看起来很漂亮,来吧!我给你加点风度!”摘下你的眼镜,给我戴上。我一穿上,就抬起头来,迅速跳起脚,大声说:“不,不!不会吧!我头都晕了!”瞬间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这时马老师笑着说:“戴眼镜不是讲礼貌,是近视影响工作而不是戴;你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争取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戴眼镜。”听完之后,我们很受教育,更加重视眼保健操。

马老师学识渊博,普通的课堂教学总是简单的,我们很容易接受。初二语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在教学生纠正病句时,对“用词不当,自相矛盾”不理解;他马上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例子:“一个傍晚的早晨,一个年轻的老人骑着一匹黑白色的马在一条小路上慢慢地走着。”学生记忆深刻,一眼就能找出原因。在教文言文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理解文言文的“倒装句”。他立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短的例子:“宋犯了什么罪?”并解释道:“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这句话应该是:“宋何罪?“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介词宾语的倒装句,很容易掌握,和同学开玩笑的时候也总是用。历史教学中,学生总是谈论难以记忆的历史,尤其是问答题、简答题、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马老师强调:“学生一定不能死记硬背问题和简答,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问题和答案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比如农民起义的历史,一定要掌握起义的背景(起因)、主要领导人、过程、结果、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答案;学生要记住,人是活着的,书是死的,活着的人可以读死书,书可以活着读,死书可以活着读,人可以读死!”马老师的教导启发了我们的读书方式,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关于历史朝代的顺序记忆,老师很快在黑板上写下了顺口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到五分钟我们就记住了,至今难忘。

第四名

隆回二中65438到0967的学生吴雄魁讲了一个关于父亲的趣闻:

一个冬天的傍晚,肖先友先生和一个高瘦的戴眼镜的老师在食堂用石头磨磨豆腐。我向肖老师问好,出于礼貌我也向那位老师问好。肖老师受宠若惊,连连称“好,好”;老师看了看我,没说话。这时,三中的两个学生喊着两位老师的名字,骂他们“批评”,说他们懒,豆腐也粗,不好吃。肖老师低头不语,那位叫马自健的老师回应道:“同学,不要骂妈妈,大家都有妈妈。”两个同学大喊:“好啊,马子健,你不老实,但是你要反抗!””然后离开了。那天晚上,我在新教室旁边遇到了马老师。通过交谈,我知道他和我小哥的爷爷邹永尊是湖南大学的同学,交往多,感情好。马老师感慨道:“你的小弟弟和爷爷在新化县五中教书。他是一名革命者,顾雍镇的地下党支部书记。隆回县的党史有专门的记述。他不应该自杀。一个人死了,事情就不清楚了。”我无言以对。然后马老师就提到了老革命水产部邹主任,说:“抗日战争时期,邹主任被有势力的人物保释出府门口的监狱,然后就跟我住了几天。当时我和三哥马自固住在长沙。邹主任说起监狱里的情况,喊着‘我要读书,我要看报’。狱警只给蒋介石看了《中国之命运》,看完之后就把蒋介石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后来邹导演从长沙到重庆,再到延安,现在也被打倒了。“说起这个,马老师很开心,也很激动。我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没有什么才华。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坚强、勇敢、乐观。

第五名

这是我父亲的学生杨黎明教友给我讲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末,马先生因神经衰弱而睡不好觉。可能有人告诉他吃鳝鱼对睡眠有好处,所以他去市场买鳝鱼。结果被看到的学生批判了资产阶级享乐主义。马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你们没见过资本家。他们不吃泥里的动物。只有农村的人才吃。”几个学生无言以对。

第六名

1969-1971年,我父亲被派往昌赣。

有一次我不小心踩到了一个村民的杆子,对方让我父亲把杆子缠在头上,我父亲拒绝了。马蔡明,五叔,拿起扁担,放在他的头上。他还对自己说:“我哥哥不会来了。”一瞬间,他讲和了,大家都很开心。

我父亲的同事袁先生在众多档案材料中发现了一份文件:1970年3月26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新五院生产队因经济困难无法进行春耕耕牛。管委会专门向隆回三中革委会申请预支一个月工资到80元,解决暂时的困难。

第七名

在父亲的日记里看到一段有趣的话,说他平时很注意营养,给大家普及。比如猪肝富含铁,可以补血;鸡蛋、泥鳅、鳗鱼含磷脂较多,可治神经衰弱;青蛙补气,能治神经衰弱。小时候(70年代),我亲眼见证了三件事:

第一,我爸爸听说,不用刀杀鸡,可以让体内的鸡血保持完整,这样鸡肉吃起来才有营养。他马上实施,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妹妹拿根绳子,和他一起解鸡。

第二,他吃减肥鱼是这样的:先煮死,然后开膛,再炸,血要留在减肥鱼里;据说这个营养价值更高。

第三,你长的时候,谁抓到蛇一般都会给他。他担心在炖蛇的时候,屋顶横梁上的柴火会掉进锅里,所以特意在大宅中央另起炉灶,蛇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八号

马劳钟山是马昌茂家族中受人尊敬的学者。他的祖先马荣学是一个长期的名人;妻子邹碧云曾是爸爸在隆回二中的学生,经常夸爸爸语文教得好。

1957年春,马劳在绍水河边与父亲见了一面。当时,马劳是邵阳一中的一名高三学生,父亲自我介绍,刚转到邵阳二中。后来,我在昌赣见过一次。

1958没有公路,马老家门口的路是到六都寨的必经之路。爸爸和两三个人,从六都寨回到昌赣,停下来读和赞美马劳写的对联。马劳正在里屋养病。听到后,他出来打招呼。如果让他们进屋,他们就不进,聊几句就告别。

据马劳说,他给父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记!

2021 10 1,马劳《怀缅昌马知名始祖马自健/马史祠堂(XIX)》发表于《梅篇》,阅读量超过22000。

马劳认为人死后天堂有灵,写爸爸的诗有那么多的朗诵,可能就是爸爸在天堂灵中的作用。

纵观父亲的一生,我不禁自怜。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只能回忆...

评价

仔细阅读。挺好的。

——孟鲁鼎(中国抽象艺术的主要代表)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传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真实的感受。写作手法很像著名作家王阿城的赵一曼女士;我曾经在2018高考全国I卷试卷中分析欣赏过这部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谢(艺术家)

向前辈致敬!

-阮(解放军总医院原政委)

马劳非凡的一生值得我钦佩。

-军队的首领

爱情真挚真挚,父子深情。你的父亲是一位既有才华又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敬仰。

——曾树新(隆回县人大常委会党支部原第一副书记)

马神父太厉害了!很早就走出了隆回,接触了那么多名人,一生风华正茂。这是一个伟大的生活!

——王松林(隆回县政法委原副书记)

父亲马经历不凡,一生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孩子的教育做的很好,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有特长。这确实是一个保持家庭繁荣的问题。

——张保亭(隆回县工商联原主席、总商会会长)

父亲马英俊,英勇,名垂青史。后人佩服!

——刘建成(隆回县卫计局)

可敬可佩,军旅传奇永垂不朽!

——曾昭生(大连玉屏山故里)

当年确实是这样。

思念和回忆很重要,也很深情。

-渔鼓竖琴(网友)

马神父是一位革命前辈,年轻时长得帅,见过很多名人,经历过曲折,充满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尊敬!记住他老人家,记住他老人家的故事,愿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戴玉春(著名书法家)

这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文章,每有一个想法就写一篇,时间积累后也可以写回忆录。

马老师的家史值得一读,笔墨趣味十足。出回忆录是好的。后来可以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这个主题很有代表性,是一代人的记忆。

-徐金玉(艺人)

老一辈多么可敬的知识分子。

——常万桥(艺术家)

根红苗正。

-黄?(艺术家)

真心诚意。

——茶薛梅(艺术家)

唉...

-张航(艺术家)

敬父可以称之为神。

——王红(老同学)

有一种爱,沉默而认真,当时往往无法细说;但是,它让你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觉得好吃,永远也忘不了。是威严而深远的父爱。深情。

——李世领(老同学)

这篇文章真挚,不做作,不做作,感人至深。

——谭日平(老同学)

仔细阅读。原来马爸爸这么传奇,让人佩服!如虎添翼,有其子,后人胜过前代。

——唐(老同学)

拳之心,可师于天下!喜欢!

——任(老同学)

门就像一只狗。

——和以前一样(老同学)

下学期1978,马老师担任我们班班主任,语文课精彩纷呈。但不到一个月,他就病倒了。体育老师杨世斌接替班主任,期中考试被分到了快班。我考上了42班,班主任是刘公晓老师。

——荷花池的蒋鼎铭(世交、公婆)

很真诚,很感人。

——马康贵(血缘)

童年能留下回忆的东西很少,所以很珍贵。主人的父亲很好。大师是整个马家的荣耀——传承家族文化,发扬国粹的第一人。

——马(宗族)

这些东西,如果不写下来,可能会永远被淹没...非常好。

——陈(表哥)

马史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于右任[2]槽门题;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

补充信息

[1]

马志坚(马子坚):又名马子坚,本名朱勇,字善,号无。石村。1925出生于长春马家。1936以来先后毕业于新华私立长春高级中学、新华高平顾雍镇学校、邵阳湖南私立邵陵中学、隆回金井成大中学、溆浦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邵阳湖南省立第六中学、邵东联桥三民中学、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1944秋,任隆回金井成大中学学生自治会常务理事;1944 65438+2月初,在溆浦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听胡淑华的《读书救国》报告;1945春,任邵阳湖南省第六中学第三人民主义青年团区队副队长;1946三月初,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从此,他脱离了三民主义青年团;1948年任民国大学40级副校长;1949年4月,参加“人民大学学生运动”,从宁乡到长沙串联,担任纠察队队长。1949年6月,参加地下党员文成生领导的地下工作;6月1949,10转入邵阳地委资江公学学习;1950年1月,新华高平黄馨被调去发动群众“减租反霸”,任工作组组长;1950年5月,邵阳地委改组;1950年底,以随军记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1954年7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训练团在中国河北进行训练,并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第五次国庆阅兵。1950年初至今,先后在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牡丹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 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驻北京解放军文艺社、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驻北京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师范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湖南邵阳二中、隆回县二中接触过的重要人物有万依、钟赤兵、 、唐凯、李建柱、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肖华、陈毅、陈、邹、胡淑华、卢当平、简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野草)、高玉宝、梅兰芳等等。 我一生热爱诗歌、文学和曲艺创作,代表作是具有“乐府诗风”的古典诗词《少思明》。

[2]

于右任:清光绪五年(1879)生于陕西三原。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督察院院长34年;同时,他也是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的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