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园,访鹤谷老师

2015,10 10月6日小麦种下快半个月了,家乡的渭北高原上终于下起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秋雨。天空中侍候庄稼的村民们的心情也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水变得欢快起来,大家都说:“明年的收成有希望了!”"

下午4点,雨停了,天空变得更亮了。我早早吃完饭,骑着摩托车去南洼看望家乡的著名作家、顾先生。合谷先生的老家南澳离我家李家沟只有七八里地。作为他家乡的文化名人,我对他仰慕已久,只是相见恨晚。

记得2015年6月,在新浪博客上偶遇合谷先生。他漂亮的博客,坎坷的经历,对家乡的怀念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以乡党文爱好者的身份要求加他为博主,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7月的一天,我看了他发表在《陕西文学》2065438+2005年2月号上的中篇小说《采石场》,描写了他40多年前上山时惊心动魄的工作场景,还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他曾经工作过的铜川水泥厂,也就是现在的盛威水泥厂,也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看完之后,我写了以下评论:“这是和老师的中篇小说。文章中的黑河就是我们家乡的淇水河。人总是可以遇见的。你已经在水泥厂工作了40多年。年轻一代只是在你过去工作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盛威水泥厂工作。经常能感觉到像震级地震一样的隆隆炮声。现在打钻打炮比以前安全多了。电雷管、挖掘机、铲车取代了过去大部分的手工作业。时间过去了。看完这篇文章,我也有很多思考。吃过苦,才知道幸福来之不易!”第二天,顾老师回复:“文章中的指导员刘维海,80多岁了,住在你们村。希望你有机会去看望他,向老人问好!”

看了评论,几经打听,我要找的刘教导员搬到了水泥厂家属楼,于是第二天就找到了84岁的刘教导员。接待我的是他57岁的大儿子。这位老人精神矍铄,满头白发。他只是受了脑梗的影响,说话很慢。岁月已经压弯了40多年前他高大的身躯,但他脸上仍依稀写着指挥数百人开山炸石的豪情。当我说我是受河谷先生委托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儿子解释说是“和谐”。老人紧闭的双眼突然闪亮,艰难地说:“我为了他的大学学历和别人吵架。他走的时候,我给了他一个蓝色的帆布箱!”我对老人的记忆力感到惊讶。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临走时,我用手机给老人拍了两张照片,祝他健康长寿。

秋雨过后,渭北高原空气清新,田野里的麦苗害羞地探出脑袋,看着同伴。叶子上晶莹的露珠也是深情的。随着秋风的爱抚,露珠从树叶上跳下来,快乐地滋润着大地母亲。原岸上的柿子树上挂满了半绿半黄的柿子,初霜前后的绿柿子会变成一串串红灯笼,照亮这片萧瑟的土壤。骑摩托车不到10分钟,远远的就看到南澳村口立着“河谷故里”的石碑,于是进村200米遇到一位大叔,问河谷先生家怎么走。我顺着舅舅手指的方向骑了100多米,左转进了一条小巷,来到了河谷先生家的花园外面。院墙外放着一辆铲车,但大门是锁着的。王先生不在吗?

沿着巷子走了二三十米,看到一个戴着休闲帽,两鬓斑白的老人站在沟的另一边。我认出这是鹤谷先生,走上前去和他握手,他猜到了我是谁。他说晚饭后,他出来散步。这个村子停水很久了。沟对面的孟家园饮水工程比南澳村高。这取决于政府是否计划从孟家园向该村引水,以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我感叹先生忙着写书写传记,还惦记着乡亲们的困难。沟下面是王先生小时候的老房子。几个土洞已经坍塌,洞外是一棵老槐树,是王先生的祖先明朝武略将军种下的。天空被太阳覆盖,树根缠绕。只有少数人才能够环绕这棵树。600多年的老槐树,诉说着南方萧条的历史。多少树贩子出高价收购,都被王先生和老乡委婉拒绝:卖树就是卖祖,给多少钱都不行!

当我来到河谷先生三哥的家时,我遇到了河谷先生80岁的母亲。她心地善良,性格坚韧,记忆力更是惊人。当我说我叫雷时,她知道我的祖父母是谁。这位老人经常自己做饭,在地里干活,缝衣服和鞋子,照顾他的曾孙们。难怪河谷先生在书中讲述了他老母亲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古老家族的真实写照,如获至宝。

我从他三哥家出来,顾老师带我去了他家的桂园,占地一亩左右,是废弃学校改建的。打开门,迎接你的是一条两米宽的红砖铺成的人行道。两侧是古先生精心种植的多种树木和奇花异草,有山楂、柽柳、竹子、石榴、樱桃、杏等。这些花园里的精灵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向我和我的主人点头致意。花园左侧中间有一座木亭,看上去古朴典雅,没有一丝刻意雕琢的痕迹。亭子的长凳上有一个老式的风箱。看到风箱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妈妈在做饭烧炉子的时候推拉风箱。可惜家里的风箱后来觉得没用,被父亲劈成了柴火。左侧院墙附近,有几十米的葡萄架,种了好几个品种。现在只剩下一颗小蓝葡萄了,王老师让我尝尝。真的很甜。河谷先生在2009年修建归元时,收集了家乡周边的旧物,如石墨板、石凳、石槽、石猴橛子等。他的爱老爱老一度让亲戚邻居迷惑,但当归园建成后,人们络绎不绝,无不赞叹他的良苦用心。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祖先的旧物已经失传,老人只能有模糊的记忆,后来者却找不到父辈的传说。归园不就是探索先民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吗?

在通往花园的便道的右侧,矗立着河谷先生引以为豪的石羊。约半人高,千斤重,年代久远,雕刻生动。传说何家的祖先起源于羌族。这只羊曾经是何家祖坟的。以前是一对,另一个已经不见了。幸亏王先生四处打探,才找到,在归元收藏。

先生的好友、美国著名作家、散文家、画家先生得知石羊的事迹后,欣然题诗《石羊进门——致何》一首:

石羊就像一个回到公园的导游,告诉游客它传奇而厚重的历史!花园里的大丽花特别艳丽,花瓣如牡丹般娇嫩,紫、粉、红的身上挂满了露珠,像刚洗过澡的美人一样迷人。王先生的老母亲也在花园里种植了各种时令蔬菜,包括洋葱、辣椒、韭菜、青菜、南瓜等。每次她做饭,在花园里摘几个都很惬意。这真是绿色食品。

大门对面是新建的瓦房,砖木结构,墙上没有贴瓷片,体现了王先生喜欢修旧如旧的风格。就在客厅的对面,有两张老祖宗的老式桌椅。壁炉上,有我们祖先的排名。在墙上,有几张我们祖先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客厅顶部有一个原木结构。王先生说,木材经过防腐处理后不会感染昆虫。从客厅往左拐是厨房和卫生间,离王先生的工作室大概30平米。一面墙有几千本书,两边是书桌,各种墨、墨、石、颜料。在靠近窗户的墙上,王先生与著名作家如、李若冰、路遥、陈、贾平凹、铁凝等合影。还有一张报告文学《张铁民市长》的照片,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强烈。“五个一工程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窗户左边墙上是老公的全家福照片,地上是老公下午画的一幅园林山水画。客厅的右边是王先生的客厅。炕和床分别在两个卧室里。

参观结束后,我们坐在客厅聊天。2009年,王先生以57岁高龄申请提前退休,回到故土南瓦修园,名为,又名归园,告别了城市的喧嚣和行政事务的纷扰,专心读书、著书。2006年合谷文集六卷出版后,2010收入《秦岭论语》,2013合著长篇纪实文学《国风》《天地之语》《音乐家赵继平》,2013合著长篇小说《陈露古镇》,2065 438。我在中学的时候,读过王先生的《合谷诗选》。他是Xi长安《长安杂志》的编辑,不常回来,所以没有机会见面。后来,他去了海南,并在本世纪初回到Xi。王先生于65438年至0975年在铜川水泥厂当先锋。他对文学的爱好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学。他从事文学创作已经几十年了。著名作家陈为《合谷集》作序,惊叹他40年来500多万字的著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全国性报刊发表作品不计其数。作品充满情感和文章,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影视文学、舞剧气势磅礴。他的乡愁系列散文,关于家乡的农耕、花草、树木、庄稼、土地、邻里,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身临其境,启发良多。

偶然遇见了顾老师,却又似曾相识。他为人随和,平易近人,耐心地给我讲解文学创作中有趣的人文,让我感受到他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知识是多么的深厚。我很惭愧,他博客里的几千篇博文,我只看了不到四分之一。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些还是看不懂。他鼓励我多学习,多读书,多写作,勤奋可以弥补我的不足。他的好朋友刘成章先生七十多岁去了美国陪孩子,但他没有自学画画的基础。现在他的画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同时,他的散文、诗歌、歌词、绘画作品也经常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报刊发表。很多人惊叹七十岁还能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话让我原本的自卑感渐渐淡去,忍不住想拾起年轻时的梦想。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我起身离开了。我送给他《寻找刘老师》的样稿和另外两篇文章,王老师送给我他亲笔签名的《归园》、《秦岭论语》、《陈露故城》。他陪我走到门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下雨了,到处都是雾蒙蒙的。我看不见我的手指。我启动摩托车,打开灯,和丈夫告别。灯光只能看到前方两米的距离。我只好摸索着前进,衣服已经被雨水打湿,但我仿佛看到,前方的路又变得明亮起来。

作者写于铜川声威2065 438+05 10 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