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美国文学赏析五篇综述

端午节:端午节情结

轻盈的时光,消失在指尖的缝隙里,瞬间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带回了我站着环顾四周的季节。

一点失望,一点蜜汁,交织在淡蓝色紫色的陌生中。随之而来的是莲韵的清凉,蚕豆的香甜,粽子的清香。

而你,踩着深深浅浅的梦,唱着芬芳的歌,裹着绿色的愁,永远在五月的水中相遇,在端午节思念你。满嘴的香味溢出唇齿间,满满的。不知不觉走进了屈原的记忆或者伍子胥的悲壮历史,同时民间又将其丰富化,传奇化,希望能辟邪,给人一些警示,这些都让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意蕴熠熠生辉。沉浸在期待中,它去年刚刚成为法定的国家休息日。展望未来,湖北端午申遗取得初步进展。虽然比韩国的“江陵大野节”晚了四年,但也说明中国对非物质遗产的重视。

告别一月梅花,二月海棠含苞待放,三月大群樱花迫不及待绽放。春末的夕阳,四月的落寞。然而,淡淡的清香却萦绕在雾蒙蒙的江南,徘徊在你记忆的深处,滑入夏日的莲韵。多年后的十指相交,我犹豫地环顾四周,不忍回首。相识,相知,珍惜,愧疚,参差不齐。忘不了摇曳芬芳的约定,如跋涉在生命的长河中,有着永恒的距离。

要知道,我们不需要生命的跨季,就像你一样,轻盈地释放着五月的阳光,呼吸着潮湿干燥的空气。涟漪和层层蓝色折射忧郁,只是想着六月雪的痛苦,在痛苦中学会用蓝色,挽留和弥补缺陷的完美。

其实五月是温暖的,你随意得到的阳光,和你的心情一样,穿过岁月的枝头,折射出守望的繁华和亲人的牵挂,诠释着每个节日思念亲人的寓意。

所以,五月也是浪漫的。即使有暖风,温柔的背影也刻在风的背后,抹去你脸上的沧桑。别忘了,只是别忘了那些美好,那些牵手的相遇,那些稀稀拉拉的日子。尽管如此,跳动和心跳的声音需要我们去倾听,你知道吗?心瓣膜的律动,像一首平淡的诗,倾泻在笨拙的指尖,和你一起清理。

我们或许知道,五月的第五天无法衡量你我生命的长度,但我们知道,被小心翼翼走过的五月,一直记录着你生命中的每一滴每一口,无论你是在我的梦里还是梦外,也值得我们回味。

或许如此,嘴角扬起的笑容会读出沧桑;如果是这样,眼角的泪水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幸福和美好。

端午节:又是端午节。

端午节快到了,我家乡的小镇似乎比以前更热闹了。街道两旁的摊位一字排开,有芦苇叶、菖蒲、艾草和香囊...此外,卖大红枣和红豆的肉摊和商家也生意兴隆。端午节快到了,村民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回家。

端午节,孩子们经常哼儿歌:五月五日,买一条黄鱼过端午节;插艾叶,挂香囊,煮鸡蛋鸭蛋;吃粽子,撒糖,去看龙舟。这首儿歌总是萦绕在我的耳边。

小时候,每年五月端午节前夕,妈妈总会拿着镰刀到屋后的池塘边,割几把长在水边的艾草和菖蒲。做完后,她会把它们放在房子的门和窗户上。菖蒲和艾草的清香味非常清爽可口,我们总会凑过去用鼻子吸几口,绵长而凉爽,仿佛那味道会渗透到全身的血液里。母亲说,艾草可以避邪,这是菖蒲远古祖先留下的“刀法”。后来,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得知,唐朝的魏徵在他的梦里要砍龙剑,他用的是菖蒲。相传从此以后,各种瘟疫、妖魔鬼怪见到菖蒲就害怕。所以农村家家都要在端午节插菖蒲,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开始用芦苇叶包粽子。粽子大多是糯米做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肉粽、红豆粽、白粽子、酱油粽、麦片粽。包好的粽子放在铁锅里,在水里煮。这些粽子包括三角形粽子、小脚粽子和方形粽子。煮粽子一般都是用硬棍烧的。煮粽子的时候也要放鸡蛋和鸭蛋,这样煮出来的鸡蛋会有香味。

端午节早上,粽子和鸡蛋要先拜灶王爷,才能自己吃。孩子是最开心的,大家会自发结合起来进行打蛋活动。有些孩子不懂打蛋。他们总是用大的一面和别的蛋打架,结果总是失败。原因很简单。水煮蛋大的后面有空间,尖的部分是实心的,所以当两个鸡蛋碰到一起的时候,鸡蛋的后面部分总是破的。有的鸡蛋上画着老虎或者自己的动物标志,会驱邪。有些人甚至用线或麦秸编织漂亮的蛋袋,把蛋放在里面,挂在胸前。

端午节午饭后,父母要给孩子带香包,手腕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线。香囊由艾草、雄黄和棉花制成。可以剪成有各种花头的方形两块,对角对折,用彩色线缝在一起,再用各种颜色的毛线在下面做胡须。挂在脖子上,既香又好看。母亲常说:“这个香囊可以辟邪,还可以防病毒、防虫、防蛇。这种吊直到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时才能割断,然后扔在屋顶上。母亲会开玩笑地说:“喜鹊会把这些袋子拿到天上,送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淡淡的清香中相遇。所以,每天七月七日的傍晚,我们都会把香囊扔在屋檐的瓦片上,扔的时候闭上眼睛。晚上,我盯着屋顶,希望看到喜鹊飞进来,把香囊拿走。长大了才知道。其实这是这对恋人牛郎织女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期间,乡村茶馆里经常举行故事晚会。一些艺术家还会通过拍木块来讲述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他们将讲述屈原的诗人如何跳入沟河,伍子胥如何为国家的忠诚而牺牲,以及曹娥如何成为一个孝顺的女儿的故事...这些传统故事常常吸引人们围着听,百听不厌。

当然,端午节的时候,我老家家家户户都会泡点雄黄酒,涂在孩子的鼻孔和耳朵上。据说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和毒蛇。孩子戴上雄黄,一年四季毒虫都不会躲起来咬,是安全的保护神。

端午节的习俗是一种民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在现代的韵脚中渐渐淡去。然而,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永恒的,它将永远铭记在我的童年,无法抹去...

端午节:童年的端午节

小时候过端午节,真的有过节的味道。不像现在,什么好吃的都能买到,过年过节的气氛也淡了。

小时候最期待的节日,第一是春节,第二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待节”,因为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小孩子管不了,所以很容易吃多了,吃多了会伤身体。

记得端午节前一天,妈妈总会买艾叶和艾条挂在门上。按照民间习俗,是为了辟邪,她还买了粽子叶和汤圆。首先,我和我的姐妹们会逐一清理香叶。叶子细长,上面有可爱的白斑和花朵。白点和花越多,叶子就越香。洗完后,我们会用毛巾把叶子擦干,放在桶里备用。每到端午节,我妈总会买两种五颜六色的植物染料“红米叶”和“杨咪咪花”煮汤染糯米,一是好看,二是增加植物的香味。母亲把糯米洗干净,分别浸泡在这两种有色染料里。泡了半个小时左右,白糯米变成了紫黄色,还带着植物的清香,看起来很美。

然后我们开始包粽子,只见我妈用灵巧的双手把粽子叶做成圆锥形,然后把五色糯米放进去,用粽子叶杆戳一下,左手紧紧包住粽子挤出四个角,再用右手紧紧捏住粽子叶盖向右折,用麻线扎紧,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然后在第一个旁边包一个,再在第二个旁边包一个...不一会儿,一串粽子被包起来,绑在一起,形成一串。看着满满的粽子,像个胖乎乎的娃娃。太可爱了!

我们跃跃欲试,想要尝试。我妈手把手指导我,我们怎么也学不会笨手笨脚。粽子,在我妈手里听话,在我们手里不听话。时间长了,不是放错了就是漏底了,要么就是包包瘪了。再怎么捏都只有三个角,怎么捏都捏不出四个完整的角。我们急得还是学不会。但是我们并不气馁。经过反复练习,我们终于做出了一个四角饺子。虽然看起来很丑,但是饭没有洒。我们松了一口气,终于学到了一门生活技能。更别说我们有多幸福了!妈妈还会把棕榈叶编成篮子,放上糯米,做成可爱的小篮子,是我们女孩子的最爱。

饺子包好后,在冷水里泡了一晚上。第二天端午节的早上,妈妈早早起来煮饺子。煮了一个小时左右,又香又好吃的饺子熟了。我们兄妹每人手里拎着一堆糖,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下课后,打开好吃的粽子,蘸上糖,吃在嘴里。绵软糯滑,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同学们还一起交换了粽子,有肉馅的,有枣馅的,有无馅的,各种口味,好吃!

放学回家,妈妈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有小笼包,饺子,卷米粉,米线,鸡蛋面。我们又有了一次学习包饺子的机会。首先我们把肥肉适中的肉剁碎,拌上韭菜,放上调料,馅料就做好了。我们把皮拿在手里,把馅放在皮上,笨拙地握着。不管我们怎么捏都不好看,馅料不小心露了出来,但我们还是包好,认真学。调皮的我们有时候会把洗好的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了谁就有福了。饺子下锅后,很快就飘了起来,像一群小白雁,胖乎乎的,圆圆的,咬下去,一股肉香飘了出来,令人垂涎三尺。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好吃的,忍不住狂吃,一不小心就被塞住了。

吃完饭,我们背了一串粽子,抓了一把煮熟的豆芽就出门了,邀请了几个朋友去爬山。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县城里的程子山。山上树木葱郁,空气清新,还有几个红色的小亭子。我们几个朋友比赛爬山,只有一个人喊:“准备,出发!”“我们像兔子一样往上爬,爬到了山顶。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满脸通红。向山下望去,你可以看到城镇的全景。我们在山上大喊大叫,在亭子里玩耍、吃饭,童年的乐趣在这喜庆的气氛中飞扬。

晚餐更丰富,有鸡肉,炒瘦肉,炒猪肝等。对于生活在物质匮乏时代的我们来说,真的就像过年一样。我们又吃了一顿丰盛的饭,想着这个节日这么好,可以随便吃好吃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妈妈不停的给我们夹菜,吃着好吃的。我们兄弟姐妹争着吃得很好,圆桌上飘着浓浓的亲情。

童年的端午节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思考

呼啸的柳笛已渐渐远去,芬芳的槐花越来越热烈。池塘里的芦苇叶已经迫不及待地伸到了它的腰间,棕榈叶的香味扑鼻而来,宽阔的芦苇叶正等着人们去采摘。采摘新鲜宽阔的芦苇叶,放入大锅煮熟,再用黄澄澄的糯米和银银的糯米包裹,用一串柔韧的马兰草放入大锅煮熟,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粽子浓郁的香味。

端午节,一个迷人的节日。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和新年一样热闹奢华。春节期间你可以穿新衣服,吃饺子。端午节也吃饺子。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四,妈妈会包饺子给我们吃,然后我们会吃粽子,鸡蛋和咸淡相间的鸡蛋。

想起小时候对端午的向往,总是在芦苇刚冒出水面的时候,在心里萌发。对端午节的期待和向往,随着芦苇叶的逐渐长大,越来越强烈。每天只要路过芦苇塘,就要多看一眼芦苇叶,希望芦苇每天都能早日放叶,快快长大。那时候,我的家乡有很多芦苇塘。我妈在生产队干活回来,就利用路过芦苇塘的机会,穿胶鞋在芦苇塘里掰一些芦苇叶。那时候我们都把掰芦苇叶叫做“打宗野”。

你得穿胶鞋下水,因为芦苇塘里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玻璃蝎子或碗蝎子。不穿胶鞋会扎脚的。到时候,不仅可以在端午节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还可以敞开肚皮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鸡蛋。更诱人的是,平时很少见到的鸡蛋,养殖场平时养的鸡,每天下的蛋,都要存起来交给供销社。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换来几个零花钱。剩下的也要存起来卖,买油、盐、酱、醋、针、线、脑。甚至在我们生日那天,我妈也只偷偷煮了两个鸡蛋给我们吃。来一个象征性的彩蛋,摇一摇运气,得个好运气。当时就被告知不要让其他孩子看到,以免打架。

在那个年代,平日里总是缺肉少鱼。一日三餐,玉米面和高粱米能填饱肚子就是好日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大吃一顿,开始素食,改变我们的贪欲。一年中只有这一天可以随便吃鸡蛋。餐桌上的那锅煮鸡蛋让我直流口水,我恨不得一口吃掉。那时候,我们总是会把几个红皮鸡蛋收起来,留着以后慢慢吃,这样节日的欢乐就可以多持续几天。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带几个煮熟的鸡蛋,然后和其他朋友比赛顶鸡蛋。谁打破鸡蛋谁就输了,玩得开心。所以对端午节很向往,印象也挺深刻的。

每天端午节来的时候,妈妈总是早早的起床,给我们兄妹几根五颜六色的线,挂一串小饰品之类的。挂上这些,可以避邪,今年也不怕疾病和毒物的侵蚀了。彩色的线表示一年的和平和好运,不会被蛇咬。因为我的家乡有很多蛇,那种冷血的爬行动物真的很可怕。看它长得丑很吓人。所以每次端午节来了,我们都很乖,等着妈妈扎五颜六色的线。给我们系好彩线后,妈妈去院子里折了一些带着晶莹露珠的桃枝。那枝上的小桃都绿得像一串珍珠,看着好舒服,好养眼。母亲把桃枝放在门的门框上,说因为桃枝是辟邪的,你插桃枝就可以躲过一切灾难。桃的谐音是逃,老家的人都很讲究。我妈在门上贴了桃枝后,在屋檐上贴了很多艾叶。艾蒿的清新香味是如此浓郁,随着微风沁人心脾。有艾叶插在屋檐下,可以避开蚊子,可以安安静静的过一个夏天。

早在节前几天,妈妈就去池塘边掰棕榈叶,回到家就用大铁锅舔棕榈叶,棕榈叶的香味扑鼻而来。闻着粽子叶令人垂涎的香味,让人挠心咽口水。那时候,我们总是围着妈妈,盯着她手里包着的手掌。只见妈妈熟练地把几片棕榈叶排列在一起,然后卷成一个圆锥形的筒,再把糯米从大盆水里捞出来放进棕榈叶里。她的双手缠绕着,熟练地用马兰草扎着,一个粽子被包好了。好像一眨眼的功夫,一大盆包好的饺子堆得有小山那么高,够我们吃好几天了。那时候我以为粽子是天下美食,永远吃不够。现在,冬天想吃粽子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各种粽子充斥着超市的柜台,但是你吃不到当时那种香甜的感觉。小孩子很久不喜欢吃粽子。他们只喜欢汉堡包、肯德基等洋快餐,对吃粽子不屑一顾。如今,母亲们不再那么热衷于包粽子,端午节的气氛也淡了许多。每年端午节来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象征性地买一把艾叶或者一根桃枝,插在门框里,给孩子系上一根五颜六色的线,就算做好了,粽子诱人的味道在街上也几乎闻不到。

近年来,随着各种洋节的不断入侵,从圣诞节到情人节、愚人节以及琳琳的各种洋节,上至老下至小的人都一窝蜂地趋之若鹜,讨好洋人,连自己的春节都失去了情调。好像只有国外的节日才时髦。许多传统节日被忽视或放弃了。尤其是端午节,很多人早就忘记它是一个节日了。在我们北方,不可能有划龙舟的热闹激情,也没有人把端午节和大诗人联系起来,更不用说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节气了。每年端午节越来越累,端午节的味道越来越淡。

现在生活好了,人们不用等到过节才吃海苔改善伙食。面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我只对端午节情有独钟。怀念粽子香浓郁的节日气氛。我知道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好了很多,但是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包括我们的端午节。对妈妈包的粽子情有独钟,怀念大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端午节总是萦绕着我,大街小巷飘着粽子的浓郁香味,总让我难以释怀。

端午节:那年的端午节

每年端午节来临,家家包粽子,人人吃棕籽,粽子的香味无处不在。

粽子之所以如此受人们的喜爱,无疑与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每年端午节吃香清美味的粽子时,我总是很自然地想起一段辛酸无奈的往事,那段往事就像工作留下的伤疤一样刻骨铭心。

事情发生在70年代初,那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像往常一样,我和妻子很晚才从地里干活回来。吃完饭,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我们约定明天一早剥了芦苇叶上街卖给别人做粽子,拿点钱补贴家用。那些年真的很穷。夫妻俩辛辛苦苦,不仅年底拿不到钱,团队还逼着我们超支。去年队里有人打芦苇叶,卖了十几块钱。大家都很羡慕,我们也想试试。

皮家欢是一个离方圆几公里的浅水湖。湖面上覆盖着绿色的芦苇。离我们家很近,只有两三公里。每到初夏,黄黄的芦苇生机勃勃,无数的小芦笋穿过枯死的枝叶,从腐烂的根部拱出水面,露出白嫩的竹笋,清灵湖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很快,白色的竹笋变成了绿色的芦苇杆,不停地往上长,一尺,二尺,一米,两米...随着气温一天天升高,每天都是这样。没几天,芦苇杆上就长满了巴掌大的芦苇叶,像一把把闪闪发光的剑斜插在芦苇杆上。

芦苇叶乍一看像竹叶,但竹叶没那么长,那么宽,更没那么绿。芦苇像竹子一样打结,里面是空心的,只不过芦苇茎很细,类似小指拇指,稍一用力就会折断,但它带的叶子比竹茎大得多。细细的芦苇茎被自下而上向四周蔓延的叶子一片一片包围着,长得密密麻麻。他们紧密团结,无论风雨,水涨船高,不弯不跌。

那天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天很黑。我们中的一个人提着一个大篮子,赤脚沿着蜿蜒的田间小路来到湖边。透过朦胧的夜色,我们看到了黑压压的芦苇像黑色的波浪一样一望无际。旷野的风很大,吹得芦苇沙沙作响,不一会儿,不知疲倦的青蛙在湖边的芦苇丛中呱呱叫;不甘寂寞的蟋蟀也在路边的草丛里鸣叫。这些啁啾声通常听起来像战歌一样激烈,但那天听起来像绝望的呼救声。回首路上,小荧光像猫头鹰的浅绿色眼睛在漆黑的夜晚闪闪发光。不远处的一个村子也听到了野狗的叫声。妻子说:“我好害怕!””我振作起来说,“有什么好怕的?来的时候注意安全。"

我们弯下腰,用带子把裤子系好,然后把外套的袖口扣好,以防水里的水蛭、牛支架、蛇等害虫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一起下水。刚开始水不深,只有膝盖高,但是岸上的芦苇叶都被别人打光了,只剩下小叶子,我们只好往深处前进。茂密的芦苇挡住了去路,我们小心翼翼地用手推着前面的芦苇,从缝隙中慢慢走过。脚下是泥,水越来越深,很难前进。水没到我的大腿,但还是没看到大芦苇叶。我们不得不继续走,水没到我的腰。我们继续往前走,终于看到了那片叶子很宽的芦苇,我们正要伸手去打它。突然,一个又长又细又圆的东西快速向我们游来。“啊!蛇!”我妻子惊叫着向我跑来。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浑身颤抖。我安慰她说:“不会的,不会的,深水里没有毒蛇。都是水蛇。水蛇没有毒,不咬人。况且我们穿的是秋裤,它又咬不到我们。”当她的情绪渐渐平复后,她开始打树叶,每次打完都是手掌撑不住,放在篮子里。我们边玩边走,换了一会儿位置。天渐渐黑了,我们两个看不到对方,只能听到拍打芦苇叶的声音。大约一个小时左右,两个篮子都装满了,我们紧紧跟随,慢慢向岸边走去。

好不容易爬上岸,这才松了一口气,两人浑身湿漉漉的,比落汤鸡还要惨。这时天更黑了,天空像一个铁锅倒扣在地球上。一片漆黑,不透明,根本分不清天与地。田里的小路也变得异常模糊,路边的稻田也变成了黑色。走第二步之前每一步都要走稳,否则会掉进稻田里。我和老婆跌跌撞撞回家,放下篮子马上换衣服,然后去烧水。芦苇叶必须煮熟才能做粽子。如果没有煮熟,它们很容易碎。

煮了一大锅开水,把芦苇叶煮了几遍。还没完呢。我们必须每五片把它们都绑起来,整齐地放在篮子里,直到天亮才能出售。一切顺利后,公鸡叫了三声,天亮了。“休息一下。”我对妻子说。“我不能休息。我要上街。早点卖了我还得上班。”老婆带着满满一篮子粽子叶走了。我太困了,在竹床上睡着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把我从甜蜜的睡眠中惊醒,然后有人大喊:“抓贼!抓贼!帮我拦住他们!”我一从竹床上起来,就往外面走。此时,天已经亮了。只见十几个男男女女光着脚从我家门口跑出来,后面跟着几个穿着皮鞋的工作人员。跑在前面的两个人我都认识,一个是公社委员贾大丰,一个是公社食堂的大厨胡大大。这两个人平时残忍暴虐,老百姓恨之入骨。人们称他们和公社副主任袁大成为公社“三大骷髅头”,意思是这三个人脑袋都不好使。只见贾大头挥了挥手,继续喊:“拦住他们!他们是小偷!”许多旁观者从街上走出来,没有人阻止他们。人亮如镜,都知道抓的是“资本家”的人。他们故意召来小偷,鼓励人们帮他们抓人。这一招已经玩了无数次了。那些赤脚神仙也跑得飞快,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贾大头为首的一群人,平时运动量少,油水足,要命。追了一会儿后,他们被打败了,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我担心我妻子的安全,急忙赶到街上的市场。在那个年代,这种“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动作经常发生。半个月前,老婆带了七八个鸡蛋去市场卖。突然,切尾者来了。老婆眼尖,跑得早,攒了几个鸡蛋。卖家大多只跑了,没来得及带走。都留在了菜市场,被“三大骷髅头”当战利品带走了。

我匆匆赶到菜市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我看到地上一片狼藉。碎鸡蛋、紫汗菜、白花花的莲藕扔了一地,大部分是粽子叶,散落在屋檐上、大街上。“三大骷髅头”来的时候,卖东西的人就像逃兵一样,只关心其他的东西。这时,公社副主任袁大头正在指挥几个人得意洋洋地扫战场。

我没看到我妻子。我认为她没有上次那么幸运。回到家,她回来哭着对我说:“那个剪尾巴的干部来的太突然了,我只好匆匆忙忙躲在别人家,树叶全丢在街上,连篮子都没拿走!”我安慰她说:“破财免灾,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妻子还是很遗憾地说:“我们忙了一晚上,要卖十几块钱,一下子全没了。”我说:“只要人在,一切都会在。如果因为办学习班被抓,那就更惨了!”

那年端午节,我们家没吃粽子。只有那年端午节,我们家没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