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边中学
1大楼
二战期间,日本的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遍布两国首都的宫殿、城墙和寺庙也毫发无损。这个困扰日本人的谜题,直到罗1986年访日才解开。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建筑师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1972)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当然,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身份——晚清改革家、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1901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童年是和因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的父亲一起在日本度过的。在日本期间,梁家的生活相当不稳定,先后移居东京、横滨、神户,靠梁启超赞助的《新民丛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有时几乎很难揭开锅盖,所以他们不得不用咸萝卜或清水煮卷心菜来吃米饭。
虽然生活艰辛,但童年留给梁思成更多的是欢笑、感动和怀念,其中最幸福的是在神户郊区度过的四年。那时候,梁思成每天和哥哥一起沿着田间小路走到车站,然后坐火车去神户读书。每次他们赶公交车迟到,乘务员都为他们推掉开车时间,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早起,一定要守时。火车不能等人。”当然,远不止如此。晚年的梁思成回忆说:“五十多年来...童年的美好回忆一直萦绕着我。我爱美丽的日本,爱童年记忆中可亲善良的日本人民。有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过我的老师,有在沙莫海边教我游泳的渔夫,有每天在我坐火车上学时照顾我的售票员...还有很多当年一起玩的日本小孩。”
下载(30.06 KB)
2007-5-12 19:15
梁思成与古都奈良的关系也是由来已久。小时候父亲梁启超带他去奈良参观法隆寺,买了一只乌龟让他放生。当时正殿重修时,父亲花了一元钱在正殿的一面瓷砖上刻了梁思成的名字,以求佛的保佑。没想到30多年后,这座古庙因为名字刻在瓦片上而免于灭绝。
战时的梁思成: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
1912、梁思成随父母回到闹鬼的故土,定居天津。然而,侵华日军的残暴让梁思成对日本的热爱降到了冰点。他在《追忆日本》一文中回忆当时的情形:“天津有个日本租界,租界里有混蛋一样的警察...除了警察,还有军队,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正因为如此,我一看到日本警察和军队的影子,就躲得远远的,对日本的爱也渐渐变成了恨。”
梁思成成了古都的恩人。
1937爆发“七七事变”。在山西学考古的梁思成、林得知北平沦陷,连夜返回北平。作为建筑师,最残忍的莫过于眼睁睁看着宛平古城、团河宫等历史名城名园毁于炮火。面对日本人的宴会邀请,梁思成愤然拒绝,带着两三个行李箱离开。在逃亡的过程中,梁思成一家差点死于长沙敌人的一次空袭。在十九路军担任炮兵军官的弟弟梁思忠,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随后在1940,梁思成的妹夫、飞行员林恒在保卫成都的空战中英勇牺牲。
后来,梁思成几次来到重庆的首府重庆,但都是在日军狂轰滥炸的时候。面对敌机轰炸下滴下的鲜血和无力的哀号,梁思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出于对日本根深蒂固的仇恨,梁思成进入中国建筑学会后,拒绝与任何日本人交往。
从65438年到0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地毯式轰炸专家”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进行大规模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编制占领区文物名录,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其位置。对于一个建筑专家来说,恐怕没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工作了。他和他的学生罗日夜不停地绘制地图。梁思成标注的地图中,有一张特殊的地图,上面有两个圆圈,分别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
举报| 2010-09-10 17:17回复
吉卜林党的中世纪隐士
二楼
当梁思成将这张地图呈递给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非常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人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如果从个人感情出发,我愿意击沉日本。但建筑绝不是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和奈良的唐昭提寺一样,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了,就无法挽回了。”
下载(35.31 KB)
2007-5-12 19:15
以德报怨拯救日本古建筑
1944年夏天,一排竹筏把梁思成从李庄送到重庆朝天门码头。这一次,他没有躲,更没有逃,而是受到了盟军司令部的邀请。当时,盟军正准备轰炸敌占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期间应该保护哪些古建筑。梁思成立即向总部上交了一个标有明显保护标志的红圈。
随后,梁思成补充道,还有另外两个城市我也希望保护,但不在中国。美国人当时很惊讶,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盟军司令部没有立即回应梁思成的建议。
1945年夏,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了两百万兵力。对日本的持续强力轰炸。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没有被炸,但保留了日本最重要的两座拥有众多古建筑的古城。日本人对此事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
梁从杰曾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提出这个建议很不容易。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了抗战前线。”台下的日本观众听了梁从杰的陈述,鸦雀无声。
梁思成成了古都的恩人。
“山川异域,月与天同”,这是鉴真大师颇为欣赏的一句话。1200多年后,梁思成的义举无疑是对这句谚语最好的诠释,尤其是在全民族群情激愤的氛围下,保持一个读书人的冷静和理性是不容易的。梁思成的建议最终被采纳,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遍布两国首都的宫殿、城墙和寺庙都毫发无损。这个困扰日本人的谜题,直到罗1986年访日才解开。
《朝日新闻》为此发表题为《古都恩人是中国学者》的文章,盛赞梁思成的义举;日本古建筑权威闽南福山也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正是他在二战期间向美国提出保护奈良和京都,使我们的古都免遭狂轰滥炸。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和实践,甚至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还要早近30年。更重要的是,这种选择是建立在超越民族仇和家族仇恨的基础上的。正如他的儿子梁从杰所说:“父亲能提出这个建议,实属不易。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战争前线。”
1946期间,梁思成出差路过日本。目睹美军士兵的欺凌后,他对日本的仇恨变成了同情。他逐渐认识到“他爱的是日本人民和日本美丽的自然,以及它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他应该痛恨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
晚年的梁思成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日本感情的演变:“从懂事到1949,50年来的日本始终夹杂着善恶美丑爱恨交织的矛盾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我对日本的仇恨和厌恶占了上风,对日本的热爱以‘七七事变’为界彻底降温。然而,现在我又一次点燃了对日本的无限热爱。”从童年的爱到战时的恨,再到战后的怀旧,梁思成在情感和时间的二维空间里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封存在其中的爱恨情仇,随着时空的变迁而起伏,但不变的是超越个人恩怨和民族恩怨的情感,是日本古都和古建筑的瑰宝,是人类同样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