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镇的洪水历史

沿大运河在苏北宝应县往南约20公里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泛水镇。泛水镇起源于汉末,始建于唐代,明初重建。明清时期,运河繁忙的水运都要经过洪水。其交通十分便利,商贾云集,经济发达,集镇规模日益增大。深厚的历史背景留下了丰富的文物。

盘光湖历史文献整理(王会峰)

洪泛区湖泊及其周围的湖泊、海滩和农田是一个行政区域。清朝属于潘熙庄。民国时期属第三城,后属第七区。1949后属于河漫滩(公社)。泛光湖公社成立于1961。1983改公社为乡。2000年撤乡并镇,泛光湖乡成为泛水镇的一片。解放前,这个地区连年水灾,大多数人以砍柴打鱼为生。解放后,生产迅速发展。1969年期间,由于大山大堤的建成,柴滩变成了粮田,带来了农副业生产的变化,产量逐年增加。1989年粮食总产量10641.5吨,油脂137.2吨。多种经营以编织和水产养殖为主,柴草、席子、鱼虾蟹远销大江南北。1989多种经营产值773万元。工业包括饮料、毛毡、服装和其他工厂。1989年村及以上工业产值381万元,其中村办工业产值1.68万元。乡人民政府驻牌楼。这里有1个贞节广场,因此得名。东北的瓦店,有1原湖庙。乾隆三十年(1765),南巡在此避难,建此寺,民国二十八年(1939)毁。花家滩、五里铺等自然村居民较为集中。南云溪水闸和大山子大堤退水闸均建在境内南端。到1989,全乡有医院、影剧院、文化馆1个。中小学14所,学生1737人。

泛光湖的由来

在宝应从古泻湖逐渐演变为浅洼地和平原后,一些小湖泊和沼泽仍然存在。在和广宗时,修建了曹堤,古河的水越积越多,于是就有了泛光湖。后来淮河入海,黄沙淤泥泛滥,泄流不畅,上游的水超过了洪泽湖大堤和运河大堤的极限,宝应的湖面大大增高。到明代隆庆时,境内有三荡九湖,泛光灯湖就是其中之一。至清末,境内有八个湖泊,泛光湖(即宝应湖)为一。后来以六堡为界,因北靠宝应城,南临泛光湖而得名宝应湖。它南北宽10里,东西长30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