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月考质量分析报告,范文加50。
一、期末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
1.考试命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参考华师大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教材和教师用书。
2.命题是针对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理念:
——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注重考查学生探究学科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学科思维方法的能力;试题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性、教育性和人文性。
4.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全面提高高一数学教学质量,体现素质教育。
二、试题的基本特征
1.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导向;
2.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评价价值;
3.关注学生发展,重视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5.设计某些结合真实情况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6.突出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有效区分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试卷结构和题型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初一)数学期末试卷分为卷面部分(20分)和封闭部分(80分),其中开放部分分为独立部分(12分)和合作部分(8分),在期末统考前一周完成;闭卷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填空题20分(1~10),选择题20分(11~20),解答题40分(21~25)。
四、试题难度分布
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略难题和相对难题。试卷难度分布为易题占60%左右,略难题占30%左右,相对难题占10%左右。试题总难度系数控制在0.70以上。
五、封闭部分双向细目表
第六,试卷定量分析
注:(1)各分数段的下限分数:
(2)动力系数α的计算公式为:
α = [A等份数× 6+B等份数× 4+C等份数× 2+D等份数× 1+E等份数× (-1)]>总数。
七、试卷抽样分析
全县参加这次考试的考生有8935人。在阅卷中,随机抽取实验初中100份试卷、虹桥逸夫中学100份试卷、后洋中学100份试卷进行统计。全县难度值为0.763,各题分值如下表所示:
八、试卷定性分析(学生答案的主要错误及原因)
(1)填空(1-10)
第6、8、9题全部缺失,错误最多的是第4、6题。
出现错误的原因是:(1)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出现错误的学生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3)少数学生根本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4)学生对问题含义的理解有偏差。
(2)选择题(11-20题)
错误最多的是五道小题15,16,17,18,20。
15项错误的原因是:(1)学生对最高项的理解是错误的;(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误读了问题的含义。
16项错误原因如下:(1)平时可能对这类问题训练较多,学生对“数的表示”理解不够;(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颠倒左右顺序。
17项错误的原因是:(1)由于试卷上没有把物体图和三视图分开,学生只注意三视图,不知道看哪个物体。(2)学生通常只注意垂直圆柱体,而对水平圆柱体不熟悉。有些同学根据以往的经验解题,根本不理解问题的含义。
18项错误的原因是:(1)学生不理解“利息税”;②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
第20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整体替换法,尤其是中、初级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困难。
每道选择题中错误选项的统计如下:
(3)解题(21-25题)
第23、24、25(2)子题错误较多。
21项错误的原因是符号的错误是计算的关键点。
第23题错误的原因是,法律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法律的适用有些生疏。
第24题错误的原因是第(3)题中的一个条件很难把握,关键是学生混淆了平行线的识别与平行线的性质,再加上与条件的混淆,导致加条件的错误更多。
第25题错的原因是(2)题第二部分找规律。虽然在学法指导中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但是中低年级学生还是画不出有效的规律。
九、试卷的评价
本文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很好地体现了编写实验教材的意图。除了试题难度和广度极其合理之外,还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追加开卷部分。
传统的数学试卷往往只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技能的模仿,不可能开卷。本文设计了开卷部分,完全符合数学教学目标的变化,从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能力。开卷部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部分可以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合作交流和获取信息能力的提高。
2.接触现实生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本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包括经济问题(18题)、调查与统计(22题)、学习活动(3题)和祖国科技发展(3题),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试卷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3.增加了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
本卷部分题型仅给出问题情境,答案不唯一,使学生答题更具自主性和挑战性,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方法,大大增加了此类题型的比重,这是以往数学试卷所不具备的。比如试卷第9题和10题,第22题第(4)项,第24题第(3)项,第25题第(1)项和整个开卷部分。
4.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感体验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本卷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问题10:请用一句话说出你这学期学习数学的感受。此外,论文结尾句和开头句的设计也充分发挥了论文的教育功能。
5.建议:
(1)能否在试题中放一些结合现代科技的题目?
(2)为了体现不同学生的发展,试题分布是否可以增加选择题和智能题。
X.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1,学习新课标,推广新理念。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新理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让全体学生学习有价值、有挑战性的数学,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应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创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在进一步改进课堂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要学会从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数学知识,将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将生活与知识联系起来”。
(2)为了体现“每个人都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相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引导他们,特别是对一些程度差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障碍”,使他们能及时跟上所有学生的发展,不至于更加两极分化。
(3)以“双基”为主线,适当增加一些课内和课后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改变评价方式,把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把教材和教法融合起来,让老师、同学、家长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2、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主线,尊重教材,不迷信教材。教材不是教学的蓝图,而是我们教学的素材和线索。在教学中,我们只使用教材进行教学,不教教材。
(2)正确把握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情境。课本不能成为教案。在备课中,我们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用好教材,但不必过于信任。
(3)正确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的关系。
教学要求要服从课程目标,但不能等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最终目标。在教学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不要把知识目标一步到位,也不要停留在目前的水平。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逐步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
(4)正确把握接受教学与探究教学的关系。
在高一新课程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探究式教学法一般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每节课都要用。有些不需要探索的学生,可以直接教的可以接受。关键是如何在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可接受的教学,让这两种教学方式相辅相成。
3.需要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教材和作业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内容。要适当补充一些旧教材中的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注意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但也不能以旧教材中的知识为标准,过分强调知识的严谨性。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学习数学的方法,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方式。学生不要用太多的补充教材,学生可以统一一种,让学生同步学习。
(2)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少数学生,要关注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全体学生。
(3)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合理。
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问题或答案进行适当的评估。没有必要每次都说“是”,鼓励中有些鼓励,否定中有些鼓励,来问学生问题。
(4)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统一发展。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确立主体意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数学的教学过程落实为思维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5)全面要求,严格训练,有机思想教育。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解题过程和表达格式要严格按照规范。
数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教师要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有机地教育学生,这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数学知识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数学内容是有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要结合相关内容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通过实际教学问题了解我国国情和建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