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改,你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的事实和理论,而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试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向“乐学”转变。接受性学习不再是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相呼应、相得益彰,奏响了美妙的和声。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示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形成了一套以知识迁移为核心的显性或隐性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而不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主动地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敢于提问,有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创新精神。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师生角色,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维努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观》一书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受到重视,师生之间的强制性和任意性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基于学生的被动和无知,而是基于教师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育学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正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我通过多年的探索发现,探究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经常在课堂上说:“人有两个宝贝,手和脑”。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探究式教学,让我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手、嘴、眼、脑都动起来,“活”起来,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双边交流。这样,学生从听我的课,到喜欢生物,到享受学习,热爱学习,懂得学习,知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物课“活”起来呢?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让积极健康的情绪进入课堂。在我的生物课上,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了“平等的首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随时提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中学习。健康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发展和促进起积极作用,消极不健康的情绪阻碍和抑制认知活动的启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温馨和谐中思考,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情绪高涨时,效果倍增;抑郁的话,影响不大。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机,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积极营造健康的情感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让学生的手充分“动”起来。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的双手充分感知和探索是我们生物老师的责任。各种生物的手绘图片;用手呼吸时感受胸骨和肋骨的运动;感知小腿前伸时大腿相应肌肉的收缩;只要条件允许,我会带领学生探索发现各种探究实验;课堂上的探究实验与之前的实验班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实验班的实验设备已经由实验人员准备好,各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基本相同。实验过程中问题较少,实验结论大致相同。课堂纪律掌握得很好,学生很安静。而探究性实验相对开放,实验设备只是推荐设备,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创造性应用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边实验边学习,会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座位和学习小组,会因为问题的不一致而不时脸红。这样的班级看似有点“乱”,实则“活”。当然,这时候老师要起到引领和调节的作用。1,把握大方向——教学目标。这是这节课的主题、目标和总体方向。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有些同学为了玩可能会离开讨论范围,老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回来加入小组。同时,不允许学生做任何与课堂讨论无关的事情。2.规范学生探究实验的习惯。比如爱护实验设备,注意实验卫生,尊重他人实验方法的创造和想象,注意说话的声音,照顾他人的学习环境。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规律。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一种和谐的氛围。3.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实验结果和其他组不一致是正常的。你要学会在沟通中找出原因,不要随便改变认识。这样,在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就会减少或消除因实验器材破损、实验材料乱放、发言无序、实验结果惊喜等原因造成的“混乱”,这是一种和谐的探究性实验氛围,是一种和谐的学生间探究、讨论、交流的氛围。教室虽然不安静,但那是一种“活”而不是“乱”。第三,提问激发兴趣,激发潜能,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有意识地去了解某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潘蔚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精致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振作起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从学习兴趣转移过来的。当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知识感兴趣时,就会长时间地学习,积极、主动、快乐,而不会感到枯燥的负担。因此,兴趣是影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对学生的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好奇心是引起兴趣的原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图片、课件等。,辅以巧妙的语言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疑惑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免疫”的教学中,问题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能接触到细菌和病毒。为什么有的人不生病有的人生病?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以后就不再患天花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直观教学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俗话说,“眼见不如眼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生动地说明了直观教学的价值。生物是一门很直观的学科,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视觉手段包括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愉快的学习情绪中,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智力潜能提供最佳的情感背景。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直观教具是挂图。插图直观、生动,学生兴趣浓厚。它们能突出重点,代文传达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验证和探索生活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思维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讲插图,更谈不上深入挖掘插图的潜力和综合利用,从而失去了插图的教学功能,其深层内涵无法表达。DNA分子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插图教学,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索能力有良好的影响。对每年生物高考试题的分析表明,图表分析和绘图是最难的,失败率很高。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回忆和绘图能力是不够的。我最常用的直观手段是多媒体,它可以优化生物课。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进化的学科。生物教学的内容往往体现“动”和“动”的过程。这样,无论是利用挂图、模型、投影还是实验,都存在一个以上述手段为载体,形成表象,进而借助再造图像来把握生命活动过程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写教案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表、教学过程,甚至要考虑自己的语言、表情、板书,提前做好教具、实物、模型、实验等准备工作。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并接受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一切变得更容易实现。将现代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是规范教学的有效手段。实验表明,单纯听觉可以获得60%的知识,单纯视觉可以获得10%的知识,视听结合可以达到86.3%以上;就三天左右的记忆率而言,单纯听觉为15%,单纯视觉为40%,视听兼视觉为75%。因此,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虚拟变为真实,由抽象变为直观,从而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要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使用,而不是机械地、机械地使用。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选择多媒体教学是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所有行动都必须遵循目标的指导原则。教学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益。因此,媒体的应用一定不能是任意的,媒体所展示的知识内容一定要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初中生物的“血液循环”一课,就是生物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们选择的逻辑思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