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中学的新生
据北江区专员办(1950)4月份的工作报告,“有少师、智睿、南雄、连州中学四所省级中学。解放后,智睿中学与少师合并为北江临时联合中学(含曲江中学);南雄省立中学、南雄县中学合并为南雄临时联合中学;省连州中学、县公司师和民办颜夕中学合并为连州临时联合中学,所以现在有三所省属学校,44个教学班,113教职工,29名职工,1340学生。”据此,南雄中学是建国后的省立中学。
根据1954《粤北各县年报》,“学校全称广东南雄中学。主办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50年代初,雄中教师短缺,需要在广州聘请教师。北江特委文教处和省教育厅也举办了短期师资培训班,毕业后分配到雄中任教。当时中学数学、科学、化学的教材采用苏联教材的汉译本,教学则侧重学习凯洛夫的教学方法,提倡写教案,利用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从1953到1958,频繁出现“思想改造”、“整风”、“反右”等运动。南雄中学部分教师被无端批判,7人被错划为右派。
65438年至0959年,学校迁至南雄县东五里山。
65438-0960为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当时学校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教研组组长王朝安出席省文教聚会。
1962,南雄师范学院并入学校。那一年,由于地质问题,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墙壁不断爆裂,由于停水停电,不得不搬回原址。但原来的高中楼已经被用作县招待所,只好搬回中学。最后不得不在中学植物园建了一些教室和宿舍,把县城的后街堵了一段,扩大了校园面积。
1964南雄师范学校最后一个学生就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
从65438年到0966年,“文革”运动席卷全国,南雄中学也未能幸免。下半年,学校开始停课,与所谓的“走资派”、“鬼魅”作斗争,部分师生外出串门,在学校“斗派系”。
1969年,南雄县工宣队入校,开展“清理班级队伍”“三反”运动,与一批教师斗争,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学校一分为三,分别迁至主场、蠡口、楠木。雄中搬迁后,原校址被工厂、机关等7个单位占用。
1974年9月,南雄县委决定将城关镇第一中学从机场(位于全安)迁至原雄中校址,重建南雄中学。当时有8个班,18个老师,400个学生。
从次年6月11开始,在“向屯昌学习,办大农场”的口号下,学校师生停课办农场,大部分时间花在“学工”“学农”上,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结果1977恢复高考时,学校只录取了一名应届毕业生和一名往届毕业生。
文革结束后,1977年秋,南雄县委、县政府将此校定为重点中学,抽调县教育局局长李到此校担任校长,调整领导班子,抽调一批优秀教师组成教学骨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购置了大量图书、仪器设备,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978高考,本校43名学生被高校录取,因此首次被评为韶关地区高考工作先进单位。此后,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到高考1982,考上大学和中专的人数达到141,为韶关各县之最。学校被1982评为广东省通识教育系统优秀集体,李校长代表学校出席了广东省通识教育系统第一次代表大会。
1980后,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学校新建了两栋教学楼,新建了三栋教师宿舍楼,拥有五个室外篮球场(其中两个是水泥场),一条100米跑道,两个室内篮球场。有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500多平方米,图书馆和阅览室200多平方米,藏书2万多册。校园总面积23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丰富,其中电脑25台,教学示范率100%,分组率80%。根据省政府文教办1981号文,学校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