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
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和西双版纳。但也有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道,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就提到了野生茶树的存在和尔雅的“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战国,完成于西汉。这本书以传说的形式,收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二毒,却解于茶中。”据考证,这里的茶指的是古代的茶,大意是远在远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为了寻找对人类生存有益的植物,亲自尝遍了百草,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是他被茶救了。虽然这是一个明显夸张的传说,但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对茶的使用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调查,“茶”字最早出现在《百音宗师碑》和《怀惠碑》中,时间约在唐代中期,公元806年至820年。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词“茶”来表达的。
“茶”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苦药草”。在古代,人们对茶还缺乏了解。仅根据它的味道将其归类为苦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意识到它与一般苦草的区别及其特殊作用时,就产生了单独代表它的新词。
茶叶和粮食同等重要。但是,“由于气候等原因,茶叶不是本地生产的。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政府对茶叶的供应采取有限的直接分配方式,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同时,政府不仅控制了茶叶的供应,还用少量的茶叶换取大部分战马,给兄弟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代开始流传到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症,三日无茶则症”。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中国在茶产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和利用这种植物,并发展成为中国、东方乃至全世界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国史书记载,在饮茶之前,“古人夏天喝水,冬天喝汤”,他们总是用温汤解渴。喝茶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坏习惯,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被视为“无疑是东方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如果没有茶和咖啡在欧洲的传入,喝酒会更加奢侈”,“茶对人类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星之一”,“一种莫大的安慰”等等。除朝鲜、日本、中亚和西亚以外,世界各地的饮茶和茶叶生产与贸易,都是在唐朝前后从中国传入的。其他的大部分是在公元16世纪之后,尤其是在最近的200年里引进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有上千年的历史,名品众多。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强身健体、治病的疗效,又充满欣赏趣味,可以陶冶情操。品茶和招待客人是中国高雅的个人娱乐和社交活动,而坐在茶馆和茶会则是中国人的社交团体茶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唐代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用开水冲洗,自然,淡雅,有味道,寻求茶叶固有的味道,重在意境。这是中国品茶的特色。同样品质的茶,比如不同的水,不同的茶具,或者不同的冲泡工艺,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做好茶,就要了解各种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这样才能把茶的内在品质充分展示出来。
中国人喝茶讲究“质”字。“品茶”不仅是鉴别茶的优劣,更是遐想和欣赏茶的味道。在百忙之中泡一壶浓茶,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喝一口,可以消除疲劳,解闷,提神,慢慢啜饮,享受美好,将精神世界升华到一种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园林、陈设、茶具等因素构成。喝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的园林世界闻名,风景更是数不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川设置茶室,使人得以休息,兴致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礼仪。客人来了,泡茶敬茶的礼仪必不可少。客人来访,你可以据理力争,选择最适合客人口味的最佳茶具。向客人敬茶时,适当地混合茶水也是必要的。与客人喝茶时,主人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叶残留量。一般来说,茶是用茶杯泡的。如果已经喝了一半,就要加开水,让茶的浓度基本一致,水温适宜。喝茶时,也可适当配以茶水、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零食的效果。
/view/3217.htm
2.《茶经》与陆羽
茶经
中国悠久的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有专门论述茶的书籍,在史书、茶史、笔记、杂考、古籍中也有大量关于茶、茶史、制茶方法、制茶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种归纳,对今后茶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茶经全书共分3册,10节。第一册第三节:“一源”论述了茶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了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了土壤、茶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还提到了在湖北巴东和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两个工具”说说采茶的工具。详细介绍了19种制作饼茶工具的名称、规格及用法。“三创”讲的是茶叶的种类和采集加工的方法。指出了采茶的重要性和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理论。描述了制作饼茶的六道工序:蒸、捣碎、成型、烘焙、串制、包装,并根据外观和色泽的均匀性将饼茶分为8个等级。中卷第1节:“四器”描述煮饭饮茶的器具。详细描述了28种茶炊饮器具的名称、形状、材质、规格、制作方法和用途,并讨论了器具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也讨论了各地茶具的质量和使用规则。下册第六节:“五煮”记述了各地烹茶的方法和水质的优劣,记述了饼茶和茶汤的配制,重点讲述了焙茶的方法,焙茶和烹茶的燃料,泡茶的水和热,煮沸的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泽和风味的影响。指出茶汤的白色浓沫是其精华。“六杯”
“谈谈饮茶的习俗,描述饮茶的起源、流传和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和方法。”《七事》讲述了古今茶叶的故事、起源和功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史料、传说、轶事、诗词、杂文、药方等。“评论不同地方生产的茶叶质量。描述唐代茶叶的起源和品质,将唐代茶叶产区划分为八个茶区,每个茶区所产茶叶按品质分为四级。”《九纲》讲的是茶具中哪些茶具可以省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工序,煮茶、饮茶的工具或器具。
比如在深山茶场采摘制作茶叶,可以简化七种工具。《十图》提出茶经的内容要写在素绢上,挂在桌旁,使茶经的内容一目了然。《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前后茶事的综合性茶经,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作者详细收集了历代茶叶的史料,记载了个人的考察和实践经验,阐述了唐代前后茶叶的历史、起源、功效、栽培、采集、熬制、饮用的知识和技术。它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茶书,为茶叶生产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view/69079.htm
2.俞露
陆羽(733-804),荆岭子、桑竹翁、东岗子、荆岭(今湖北天门)人,因其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为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很擅长写诗,但他的诗目前存世不多。
鲁豫原本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她被当地西湖岸边的竟陵龙盖寺住持智吉禅师收留。姬宫以《易经》为孩子取名,取的是“渐”的占卜。卜筮说:“鸿渐生于地,其羽可为器”。所以按卦算,他的名字叫陆、俞、鸿渐。鲁豫学会了读汉文、念佛经,还学会了黄卷和编钟泡茶。虽然生活在佛教的净土,天天听到梵文,但鲁豫不愿意皈依佛门,剪发出家。
九岁时,有一次智吉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鲁豫却问:“师弟子生而无兄,死而无嗣。”儒家说不孝有三种,没有皇后。和尚能叫孝顺吗?并堂而皇之地说:“禹会给孔圣之文。”。」方丈听了很生气,就用沉重的「贱作」惩罚他,逼他悔改回头。鲁豫被派去“扫庙,建僧厕,筑泥墙,盖瓦房,放牛一百二十蹄”。鲁豫没有气馁和屈服,反而求知欲更加强烈。他学汉字没纸,用竹子画牛背当书。偶尔,他赢得了张衡的杜南赋。虽然他不知道它的单词,但他坐在危险中大声朗读。济公得知后,怕他受外国经典影响,失去教育。还把他关在庙里,勒令剪花,派老人去管。
转眼三年,鲁豫12岁,感觉庙里日月难跨。他出其不意地逃出了龙盖寺,在戏班里学了表演,成了一名演员。虽然他很丑,而且口吃,但他幽默风趣,把小丑演得很成功。后来,他写了三卷笑话书。
俗话说,仁济有他自己的天性,鲁豫也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里奇在一次国事聚会上看到鲁豫的出色表现,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他一本诗集,并推荐他到隐居在霍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大夫崔被贬为竟陵司马。那一年,鲁豫告别了邹师傅。崔与俞相识,两人经常结伴而行,品茶喝水,谈诗谈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前往巴山峡、四川考察茶事。出发前,崔赠送了一头白毛驴、一头黑牛和一封温怀来的信。一路上,他在每一座山上都去马那里采茶,遇到泉下马鞍里的水晶水,忙着看,忙着访,忙着记笔,笔尖满满。唐肃宗甘源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嵊州(今江苏南京),住在栖霞寺,研究茶事。第二年,我住在丹阳。唐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深山,撰写了{茶经}。这期间,我常常一个人走在野外,深入农家,采茶,寻泉,评茶水,或者吟诵经文诗词,用棍子打树,用手流水,彷徨彷徨。每次天黑的时候我都哭,人们称之为“楚狂遇玉”。
曾拜于为太子文学,并任太常寺大福,但两人均未上任。
陆羽一生鄙视权贵,无视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有一首鲁豫的歌,反映了他的品质:
不要羡慕黄金基地,
不要羡慕白玉杯,
不要羡慕入省,
不要羡慕黄昏的舞台;
羡慕西河吧,
我曾经到过竟陵城。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前后关于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身体力行,锲而不舍,获取茶叶生产制作第一手资料,广泛收集书籍和茶叶收藏者经验的结晶。{茶经}一出,就受到历代的珍爱和喜爱,盛赞他为茶业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除了全面描述茶叶的分布,评价茶叶的品质,很多名茶都是陆羽首先发现的。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古竹紫笋茶,被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宜兴县(江苏宜兴)的阳羡茶是陆羽直接推荐的。(重建宜兴县茶馆)载:“古士李希为州,山海关有献美茶之人。游人尝之,野人鲁豫以为香,甘,居他处之首,可向世人推荐。从中,云起开始进入一万两,也是起源。”
许多古籍还记载了鲁玉景品茶水的神奇传说。张汤·心有在《煎茶水记》中这样描述鲁豫:
宗朝一代的李继清刺湖洲到了未央(今江苏扬州),遇到了处士鸿渐。苏俪对地名很熟悉,也很了解,于是他赶到县城,把车停在了扬子岗。会吃,李说:鲁君好茶,天下皆知。这种情况在南方很独特。今天是两个美好的事情,千年一遇,何乐而不为!“传令军士相信,持瓶操舟,深入南方。利器开始落地。水位低的时候,土地会把水舀起来;河是河,不在零度以南者,如岸上之水。使臣曰:“让船深入槽中,见之者必累,敢枉。”。陆也没说什么,把锅都倒掉了。走到一半,鲁被叫住了,他说:“从此,南归零!”“大使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他说,‘一艘船正从南方驶向岸边,船上一半是恐惧。如果海岸裸露,水位会上升,处士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怎么敢藏起来,”李和斌被几十个人吓了一跳。问起鲁智深,如此说来,水落石出之后,利弊可以判断了。鲁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低。李因,听写第二遍。”(《新唐书·列传》)(陆羽传),也记得这件事,但说到李继清召见陆羽,“羽衣野衣,全副武装,不客气,羽衣惭愧,更有{毁茶论}”。
陆羽去世,后人尊他为“茶神”,始于晚唐。唐代崖州刺史赵霖与陆羽关系密切。他在书中说,陆羽喜茶,开创了炒茶的方法。时至今日,它是露水茶的故乡。陶如之,置于壶间,沏茶足矣。唐李昭写的(国史补)也说陆羽,尤其是茶艺师,是珙县的一个瓷偶,名叫陆鸿渐,买了几十个茶具,得了一个鸿渐。城里人卖茶不好,要倒茶。"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的《茶经》是划时代的标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学被视为学者的正道。茶学、茶艺之类的知识,只是被认为难以入正统的“杂学”。鲁豫和其他学者一样,对中国传统儒学非常熟悉,并加以认真研究。但与一般文人不同的是,他不拘泥于儒家思想,而是能够置身其中,超越于此,将深邃的学术原理溶于茶的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view/29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