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做哪些努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因此,可以说,社会公平正义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平”总是和“正义”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注重公平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但是,“公平”和“正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特征,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阶级或人群有不同的意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国家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实现最广泛的平等。其基本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在追求物质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同时,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国家和人民的全面发展,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进步,都寄托在教育上。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承担着教育公民、提高全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的基本使命,而且服务于现代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可以说,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教育水平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与个人的利益、发展和命运更加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体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受教育程度对个人就业和收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甚至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此,为了实现繁荣和社会和谐,我们必须不分财富和地区,给予每个人公平的教育,这意味着所有人在人生的起点上是平等的。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到未来经济收入的不平等,导致社会贫富分化,进而埋下城乡、地区甚至阶级矛盾的隐患,与社会和谐背道而驰。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改革,实现了教育的跨世纪发展。至此,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办学规模不断丰富和扩大。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教育公平是最受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大学招收的农村学生比例一直在下降,这足以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根据有关教育专家的分析和总结,我国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资不平衡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到本世纪末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到4%,但这一目标至今仍未实现。2003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受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调查了中国的教育状况,发现中国的教育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政府的教育预算仅占教育总支出的53%,其余47%由家长或其他来源填补。
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各个学校获得资金的多少实际上是由自筹资金的多少决定的。自筹资金多,政府拨款少,自筹资金少,政府拨款多,最终促使学校大显身手,筹集资金。于是,学校开始收取“赞助费”、“建校费”等各种费用。目前,除了高校收费高,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高收费、乱收费也相当普遍。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显示,在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排在第一位,排在养老和住房之前。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价格举报的六大热点中,教育乱收费高居榜首。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学杂费压力,不得不让孩子辍学,这也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也造成并加剧了目前的择校现象。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加大了父母的压力。为了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和专业,人们把目光放在了少数几所重点学校上,于是不惜付出高昂的择校费。经费的增加使得重点高中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收取更多的费用,形成一个无法控制的恶性循环。如此一来,不仅助长了学校乱收费,也使得其他非重点学校迫于压力开始大量投入,扩大规模,最终扰乱了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近年来,高昂的收费越来越厉害,大大超出了普通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承受能力。各种不合理收费给困难家庭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制约了全体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如前所述,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而这一点点投入又倾向于城市,使得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成为最显著的城乡差距之一。城市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基本由政府承担,学校由政府出资。教学设备早已现代化。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部分费用都是农民自己承担,大部分教学设施都是农民自己建的,经常看到危房。但目前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不富裕,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因学致贫的人很多,甚至有“投资教育如赌博”、“三强劳力养不起一个大学生”的说法。据悉,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有的地方6.67%,有的地方10%。因此可以说,日益沉重的教育支出不仅让很多农民喘不过气来,更严重的后果是农民看不到“脱贫奔小康”的希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显然,让农民看不到未来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
此外,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还体现在教师的待遇上。城市教师的工资由政府支付,而农村教师的待遇不仅普遍较低,打白条的现象也很普遍。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差异也是教师素质反差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优秀的人才总是流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农村教育环境的劣势使得优秀的教师逐渐流向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最终形成不可阻挡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循环不仅造就了更差的农村教育环境,也产生了更差的结果——更多的农村学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3.教育政策导向失衡。
除了上述原因,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也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如高考制度,我国高考录取标准也存在城乡差异,城市考生的录取分数线通常低于农村考生。据悉,北京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比其他地区低80-100分,所以城市考生,尤其是大城市或大学的考生比农村考生更容易进入高校。我国城乡教育环境和资源已经有很大差距,农村考生处于劣势。再加上录取分数线的差异,让他们更难进入高校深造。据调查,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拥有大量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城市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农村学生和弱势群体子女在逐渐减少。此外,我国高校对不同地区考生的录取率和专业也有不同的侧重。有的地区专业多、专业好、名额多,有的地区专业少、专业差或名额少,这也导致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目前高校扩招,有“专升本”、“专升本”等方式,也是以支付高额学费为代价,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很难赢得这样的机会。所以这些新的教育方式也是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第三,加大力度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证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规定的权利。
1.加大教育投入,缓解教育不公平。
为了消除教育不公平,政府实际上应该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和资源供给的均等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尽快实现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既定目标,为我国教育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从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两免一补”,即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贫困家庭学生书本费和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决定实际上预示着加大教育投入的开始。有专家认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巨大的经费缺口,很难“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的负担应该从县级统筹逐步转移到各省和中央。据测算,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教师工资需要446亿元,仅占2002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3%。因此,用中央财政来支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费用是完全可行的。
2.改革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虽然加大教育投入会让更多人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这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要适当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配置教育资源。可以优先考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或辍学者,在投资领域可以优先考虑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确保所有公民从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发展。相应的部门也要提高工作效率,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好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强监督和评估,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
国家还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控制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使收费标准公开、合理、透明,如“一费制”政策;还必须严厉制止由收费或招生引起的教育腐败,如最近推出的针对大学招生欺诈的“阳光工程”。
3.控制贫富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贫富差距得不到控制,过度发展,就会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对社会和谐造成灾难。因此,在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致力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控制乃至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注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努力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分配不公,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