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的家乡捷胜镇
东邻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实验区,北接汕尾市东涌镇,南接南海。总面积44.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公里。共有34个自然村,总人口4.6万人。
原址为汕尾市古战场界浪铺。明朝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数千官民奋勇作战。
捷胜镇景区-德道安
击而克敌,故改名捷胜。明清时期作为官方机构设置,如办公室、镇府署、官署等。在军事上,它属于汕尾马世伟。
捷胜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平均年降水量为65438±0929.6毫米..全镇背山面海,中部略高。耕地多为沙土,也有少量淤泥质土,适宜耕种。
捷胜镇景区-龟龄岛
该镇海岸线长,包括沙角尾等5个沿海村庄,现有渔船204艘,吨位分别为1,31.4吨。这里一直盛产海胆、鲍鱼、石斑鱼、虾等名贵海鲜。在沿海滩涂地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鲍鱼养殖基地,拥有鲍鱼养殖场11个,总面积37万平方米,年产量135吨,产值4000万元。
外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21家,主要生产服装、塑料、鞋类等产品和加工材料。
捷胜镇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镇。它有许多风景优美、具有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的景点,其中龟龄岛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也是市场旅游景点之一。
捷胜镇钟石、沙角尾等5个沿海村庄共有渔船204艘,吨位分别为1、31.4,历来盛产海胆、鲍鱼、石斑鱼、虾等名贵海产品。在沿海滩涂地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鲍鱼养殖基地,拥有11鲍鱼养殖场,总面积37万平方米,年产量135吨,产值4000万元。但沙角尾村没有鲍鱼养殖场,渔民以捕鱼为生。
在农业方面,这里种植的作物有水稻和各种蔬菜,如菠菜、洋葱、苦瓜、黄瓜、南瓜、红薯、花生等。此外,一些农民还养牛和猪。
全镇耕地面积约11700亩,其中水田约4210亩,旱地约696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8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红薯,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花生和豆类。2006年农作物总产量14842吨,其中粮食作物年产量达到6992吨,蔬菜产量达到7660吨,产值800多万元。大埔农业生态基地投资10万元,面积1000亩,效益发挥。
沙角尾、石岗、石头、爆肚、碉堡、东坑等6个沿海村,共有渔船420艘,吨位1314。2006年,水产品产量达到
捷胜镇
高达近9000吨,其中鲍鱼产量256吨。65,438+0996年建成国内最大的工厂化鲍鱼养殖基地。当时鲍鱼养殖场11个,总面积37万平方米,年产量196吨,产值约2700万元。2006年,总投资10万元、占地30000平方米的健泰鲍鱼养殖场建成并部分投产。
积极实施外向拉动战略,走“工业兴镇”之路,引进外来物资进镇,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和促进工业。
捷胜镇
企业生产发展。2006年有16家外资企业和“三补”企业,主要生产服装、塑料和鞋类。全镇有嘉伦毛纺厂、增茂毛纺厂、宏泰毛纺厂、塑料工艺厂四家企业,产值超过500万元。镇上有很多贝雕、木雕、“五金”等手工艺品。
该镇设立了下仔岭工业园、鸡啼岭工业园、国防公路两侧土地规划开发,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扩大工业面积。投资6543.8+0.3亿元、长32公里的捷胜至凤飞山国防公路全面建成。洁盛自来水净化设施项目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已完成,项目已向省申报;捷胜道安旅游区配套建设项目、龟龄岛旅游区度假项目已完成规划及相关项目申报手续;捷胜渔港建设项目已通过论证,完成规划、设计并组织相关材料向上级部门申报立项,已列入我市海洋与渔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行政自然村公路水泥路面投资654.38+0.75万元,水泥路面道路长5公里;农村饮水工程投资654.38+0.87万元,改造接通自来水管道7400米。
全镇共有8座水库,包括西坑、前进、东坑下水库、东坑上水库、沙坑、军博、沙角尾、九伯岭。2003年以来,投入377万元搞好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了防汛抗旱防灾能力,为农业增收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生诗社、灯谜社、诗画社健康发展,定期出版期刊,弘扬了结生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和弘扬了结生人文精神。捷胜诗书画展在汕尾成功举办,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使捷胜文化遗产得到更大的发展。
捷胜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城。捷胜旅游资源丰富,有道安庙、龟龄岛、黎明洞、白石庙等。这里的海岸线长达12km,曾被称为金沙滩、金沙滩,是真正的旅游胜地。
注重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文化建设。以小镇的“白石寺”、“妈祖庙”、“云山观”为基础,以“德道寺”为重点,将其打造成为捷胜镇的宗教旅游文化,并对外推广。做好由“黄金沙滩”和海水养殖观赏园等八大景区组成的自然风光资源整合,规划发展方向,突出特色,把握阳光、沙滩、空气、绿色等几个基本要素,在神、海、沙、石结合、人文内涵丰富的基础上,实施旅游小镇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海鲜特色的良好饮食文化。黄鱼、海胆、龙虾、膏蟹、石斑鱼、角螺、鸡爪螺、紫菜、鲍鱼等。捷胜一带都是这里的海洋特产,尤其是鲜活矫健的大网鱼,让很多人赞不绝口。当地有句谚语“喝大网鱼汤,不如挂‘氨基酸’”来形容大网鱼的营养价值。
扩建的旅游景点有:德道安祖庙,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投资500万元;海水养殖观赏园附近度假村开工建设,规划总面积65438+80万平方米,总投资65438+50万元;白石寺正在进行全面改造,原有狭窄不平的路面被拓宽修建。
捷胜镇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城之一,文物古迹众多。这里不仅有大石古古村遗址,还有猫扑圩镇、黄庙戏台、捷胜办事处等。,还包括距今6000年和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沙坑南、东坑南、沙角尾遗址。此外,城隍爷、观音寺、七老庙、长春洞寺、白石寺、德道寺、海云寺、黎明洞、龟龄岛、石沟湖等古建筑和自然风光也具有地方特色。它们构成了捷胜镇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旅游景观。
沙坑北遗址
沙坑北遗址位于捷胜城西南四公里处。沙坑村位于遗址东南约一公里处,往南约两公里处为龟龄海。蜿蜒的丘陵和山脉成为遗址北面的天然屏障,东面有一个淡水坑,从龟龄海流出,流向南面。由于多年来的植树造林和乱砍滥伐,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出土文物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和带砂的粗陶片。
石器,只有双面凸起的磨光石斧,没有发现石饰品和其他器具。
陶器,多为带砂的粗陶,有填砂陶罐、水壶残片等。该器官的形状是开放的,倾斜的肩膀和隆起的肚子。该器表面饰有浅棕色陶衣、绳纹、刻痕纹、篦纹等。烧制温度低。
还有制作精良的泥质软陶,如圆足盘、开罐等。,并出现着色的圆脚板。开放式水箱的颈部有精细的刻痕线或装饰性网格点。
此类遗址还包括捷胜东坑遗址。
沙坑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沙角尾遗址
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有捷胜沙角尾、塔纳玛奇、石鼓和东周坑沙坝仔,其中沙角尾遗址更具代表性。
沙角尾遗址位于捷胜城东南三公里靠海的山坡上,西北距沙角尾村约一公里,东临群山,西南临海。场地位于靠海的山坡上,有红粘土,无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三角尾村原名“沙角尾”,粤东考古发现一书写成“三角尾”。
沙角尾遗址的文化特征;
石器,主要是各类打磨过的长身石斧、石本,以及少量带肩石本。还有打磨过的树叶形状的石箭头。
陶器,主要是一种低圈足陶罐,饰有之字形花纹,腹部饰有附加堆纹。一些罐头沿着传送带流动。该装置的表面装饰有绳状图案、斜方格图案、脉状图案和锯齿形图案。
沙角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沙坑南遗址
沙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称SOS)位于沙坑北遗址南部,东北一公里处有沙坑村,南面约一公里处有桂岭海,东面有淡水山坑向南入海。出土文物的特点:
石制工具:石制本的横截面为梯形,有一个弧形凹刮刀。还有石制工具,如石剑、石矛、匕首、石鸽等。,这是特别良好的地面,大量和各种类型的工具。这是一个重要的石箭制作车间。
陶器:主要是一种粗沙填充陶器,饰有绳纹。还有一种用方格图案装饰的陶罐。嘴巴是轮子做的,腹部是手工做的,身体相当单薄。这种花纹陶器与乱仔尾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泥质陶陶相似。
沙坑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贝壳中碳14测定年龄为公元前1050年(相差100年)。
东坑南遗址
东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称TAS)位于捷胜东坑村以南,东坑湖以东,东坑盐镇以西两公里,坑海以南一公里,东坑村以北两公里,东北有一淡水坑,有山塘和沟渠,流经遗址东部,出海口。该场地占地约50亩。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
石器:主要是一种数量较多、呈凹形的刮刀。有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石本。还有石箭、和石哥。
陶器:含砂陶器有黑陶和红陶两种,陶器的主要类型是开罐。还有一种低箍陶碗,里面盛有沙子,表面装饰有绳纹。
泥质陶有浅红色和灰色两种,主要是流柄壶、直壶和烧成温度较高的陶本。陶器表面装饰有方格或双线方格图案。一些方格纹陶器被烧制成接近瓷器的硬陶,制陶技术水平很高。
在文物普查中,我们还在东坑南遗址发现了深棕色厚釉的泥陶片,说明釉的时代可以推回到新石器时代。
上述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表明,东坑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该遗址木炭样本的碳14测试日期为公元前1175年(相差400年)。
该镇有一所完全中学(文昌)、一所初级中学(钟洁)、12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私立)。高中生920人,初中生2800人,小学生5331人,幼儿园儿童165438人,教职工393人,其中中学教职工163人,小学教职工230人。全镇中小学有3个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近年来,小学入学率达到99.8%;中小学教学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文昌中学高三连续高考成绩喜人。今年有43名学生进入高考三年以上(其中本科六名,第一批二本,2A12学生,2B12学生)。文昌中学创办了艺术特色学校,继承和发扬了介生的传统书画艺术,受到上级表扬。2005年,文昌、钟洁被评为市区一流学校;2003年以来,该镇先后投入5125000元进行“改薄”,包括:在沙角尾、前进新建两所小学,改造牛渡、沙坑、石岗三所“薄弱”学校,配置东坑学校围墙;扩建文昌中学教师宿舍;2006年,捷胜中学投资200万元,新建近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宿舍,优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