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的学生时代。

吕,男,1916,2006年7月2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读书人家庭。他从小受到重视传统道德教育的家风影响。九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相继去世,我去了北平的舅舅家,跟导师学习古文和诗词。此后不久,他随叔叔一家搬到上海,开始在当地小学读书。当时上海小学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他之前没有英语和算术基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很快赶上了,只上了一个学期就升入了初中。刚读完初二,他就通过了考试,升入了学校一年级。一年后,他以高二分班生的身份考上了在上海颇有名气的上海中学。1935年,他只用了五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12年的中小学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上海市中学的高中毕业证书。当时他报考了清华、交大、浙大三所大学。为了解决上大学所需的资金来源,我还申请了民族资本家吴先生创办的济贫教育基金。这些学院和大学已经接受了他。他决定去清华大学。到校后,他被江苏省通知,因在江苏省中学毕业生考试中名列前茅,被授予江苏省奖学金。在清华读完第一学期,他觉得自己更喜欢基础科学,但在被告知如果想转到物理系必须重读一年级的课程后,他决定转到电气工程系。

1937暑假期间,北平各大学大二学生参加南京国民政府将军西苑军营军训。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侵华战争。军训一结束,他就坐火车回上海看望叔叔。不久,他从报纸上得知清华、北大、南开正在长沙筹建长沙临时大学,抗日战争日益扩大,于是到长沙向湖南大学借款。不到一年,随学校搬到昆明,继续在新更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1939毕业。

大学毕业后在昆明清华大学广播学院做了一年助教,期间通过了第五届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1940年调到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管辖的昆明无线电厂工作。1941年,他去了香港,准备和其他获得第五次庚子赔款公费赴美留学的同学一起出国。没想到,他去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办理签证时,以为自己得了沙眼,告诉他需要在香港治好才能签发。没想到比赛拖到太平洋战争,香港被侵华日军占领,也阻碍了他在美国的学习。当时,吕以惠阳人回乡的名义,设法从九龙走到惠阳,再经韶关回到昆明,仍在昆明无线电厂工作。

1943夏天,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通知他出国。这次赴美签证顺利。因为战争,他经过印度、南非、南美、巴拿马运河到了美国纽约,最后到了波士顿。那年秋天,我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电气工程系,学习了当时发展很快的微波技术、雷达、通信与自动控制、电磁场理论和数学物理方法。1944年6月,以《LFM信号频率监测器研究论文》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当选为西马溪委员。同年进入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研究生院深造。在此期间,他搭建了一套通过回波幅度比较测量电离层吸收的装置,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了一个季度的观测数据,得到了与Charpmam理论一致的结果。1947年2月,基于该研究成果的研究论文《电离层电波吸收的日变化》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的仪器研究电离层吸收的重要成果。随后他加入了哈佛大学Cruft实验室,研究电离层物理和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传播。在此期间,他独立设计并安装了接收外国无线电信号并测量其到达角的仪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成功地研究了无线电波到达角的测量。

在美国留学期间,吕深刻体会到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发展阶段的差异,促使他思考社会和哲学问题。自约1948,美国新闻媒体;他被国内解放战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消息所鼓舞。他渴望了解中国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于是他去一家中国人开的书店买了一些关于中国革命的小册子和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细读后认为,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将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获得彻底解放,必须在革命胜利后建设新的国家;建设新中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然需要各种人才。为此,1949年夏天,他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当时,从美国到远东没有定期的海运交通,只有一艘从旧金山到远东的货船偶尔可用。他去旧金山临时等船,直到1949的秋天才上了一艘货船。船上没有乘客的铺位,我们只能呆在甲板下面的船舱里,历尽艰辛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到广州没有正常的交通,只能坐一般的小货船去塘沽。他来北京,恰好是“十一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