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地震历程

“最大的功劳在于副校长和四位值班老师。”校长布·周才仁说,李岩·多德事后回忆说:当时一种不祥的感觉让他“感到有点不舒服”。

随后,副校长和4名值班老师跑到学生宿舍,把学生一个个叫起来。生活老师多吉才仁不放心,第二次检查,确保连最困的孩子都起床了。今天上午,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的课表提前动了,所有的寄宿生早早起床,打水洗脸,吃早饭。老师们还告诉学生不要在教学楼学习,要在操场学习。

几个小时后,地动山摇,和这所学校一样古老的男生宿舍被夷为平地。建于80年代的女生宿舍和教工宿舍倒塌严重,老师们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快速移动。

九年级语文老师多杰卓玛地震后和丈夫以及七个月大的孩子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最终被及时救出。“学生之所以能在灾后第五天走进教室,离不开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多杰卓玛说,学生们迟早会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在背诵完“我爱这片土地”后,不到半小时,学生索娜姆·毛文写了一首题为“我爱我的祖国”的诗。

玉树孤儿学校后,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在帐篷里复课。汉语老师多杰卓玛也选择了艾青的作品教学生朗读。她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她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觉,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亲身经历,进一步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力量。

强震过后,玉树灾区满目疮痍,人们普遍处于震惊之中。但有几所学校能够在困难的条件下率先复课,体现了灾区人民自救的强烈信心。在这次地震中,玉树孤儿学校和第一民族中学都是幸运的。由于校舍坚固,教师疏散及时,两所学校无学生伤亡。地震发生后,在中国青基会的援助下,在志愿者、教师、学生和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玉树孤儿学校仅用5个小时就用轻型防震防火材料建成了5间抗震教室,灾区第一所抗震希望学校落成。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和玉树第三小学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开始了震后的第一堂课。虽然教室还比较简陋,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但复课的学校已经成为孩子们走出地震阴影的天堂。

正如多杰卓玛所说,来自祖国的支持和鼓励是地震灾区学校迅速复课的根本力量。在黑板上,我写下了简单而坚定的话语:“将会有一个新的校园!新家,会有的!”总书记的题词被孩子们抄在笔记本上,来自祖国的坚强信念也滋润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震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学校尽快复课的重要保障。许多孩子在废墟中寻找他们的书包和课本。孩子们要么互相依靠看书取暖,要么在水泥板上写作业。虽然面临暂时的生活困难,但当地人更愿意让孩子回到学校,在有组织的环境中继续学业,因为他们对前景感到踏实和放心。孩子们在简陋的环境中重新获得了心爱的课本,勾勒出了一幅不会被灾难打败的激动人心的场景。这一幕与震区的救灾重建交织在一起,成为一曲激动人心的玉树颂歌。

同样的颂歌曾回荡在四川汶川上空。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在震区救援工作还在紧锣密鼓进行,灾后重建还没有提上日程的时候,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松林村的帐篷希望小学开始上课了。开幕式在大家的泪水中完成。全校师生多次起立鞠躬感谢帮助修建的消防官兵。灾区复课不仅成为孩子们的福音,也是灾后重建开始的重要信号。帐篷里传来的读书声,给了灾区人民极大的精神鼓舞,让他们尽快走出地震的阴影,重新享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新生活的光明。

灾区重建可谓复杂,但孩子的事比什么都重要,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让震区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新校园,在曾经遭受过苦难的土地上放一张安静的课桌,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不仅需要新建校舍,震后学生急需科学的心理干预,学校也需要补充教师资源。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当孩子们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大声朗读时,地震给他们留下的伤痕也会逐渐平复,他们的活力和信心也会在玉树的土地上延续下去。灾难总会过去,但灾难中经历的大爱是无边无际的,但会驻扎在当地人民的心中。书声中不仅有温暖,更有迎接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