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马迹塘九岗山

酒岗山是桃江县马迹塘镇当地的名山。九峰由南向北直指苍穹,主峰海拔571米。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蛇有妖,危害当地百姓,大到劫掠牲畜,小到伤人性命。一天,九个仙女从天而降,来到紫江边玩水。他们看到一个恶魔就把它赶走了,但是没多久恶魔又出来伤人了。为了保证一方平安,九仙女化作九座高山,妖被永久压制在山脚下。从此就有了九岗山。

从九岗山主峰白云峰往下约200米处,有一座青云寺。该寺建于宋代,原为毛安,人迹罕至。明末清初,当地一位名人王琪琪,雇请工匠在茅庵遗址上新建了一座瓦房,取名“青云家塾”,是他自学藏经、帮助子孙谋求功名的重要场所。王琪琪的子孙在青云家塾刻苦读书,长大后人人成名,有时有“太公五子十一孙,我们之间没有丁白”的美誉。晚年,王琪琪将庆云家塾改名为“庆云寺”,以供僧人念佛。青云寺最早的住持是清初宁乡巍山的青云和尚,是青云寺的创始人。庆云庵的一个有名的和尚是光绪年间的张龙长老。这位长老有许多弟子,分成三个房间:徐志、赵志和习之。他的弟子曾在益阳白鹿寺、桃江丘福寺和安化妙珠寺担任住持。老青云寺最后一任住持是民国时期沅江的观云和尚。青云和尚刚来的时候,施主曾公开约定,把青云寺周围的一些山捐给和尚,作为干粮和蔬菜存放,作为柴火。青云庵后来翻修扩建成前后两间房子,庵里看起来雄伟,和尚也多了,很难在庵里吃饭。乾隆年间(1762),王的曾孙王亲自从袁家坪的良田中捐赠了一块石头,送给尼姑们常年耕种以供食用。乾隆癸卯年(1783)的一天晚上,青云寺方丈梦见南岳盛迪的巨体广金万道从天而降,来到寺内参观。他说,梦想中的恩人请求动员当地姓氏筹集资金,在原来的两栋房子前建造一座“南越宫”,并雕刻一座南越王盛迪的金像。这个项目持续了一年多。此后,青云寺香火历代兴盛,周边各县香客四时来此登山朝拜者络绎不绝。因此,九岗山被人们称为“小南岳”。道光仁辰年(1832),青云殿第二次扩建,在东西两厢,塑造了两位皇帝,圣女。光绪仁辰(1892)第三次扩建,尼姑庵规模比以前更加宏伟。民国时期,青云寺有数千尊神佛。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南岳圣帝生日,青云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设坛为圣帝菩萨祝寿,祈福长寿平安,确保一方平安。这一天,四面八方的男男女女戴着红领巾,唱着甜蜜的歌,像一条小溪一样,涌向九岗山的青云寺烧香拜佛。漫山遍野硝烟弥漫,龙虎舞,枪炮鼓点齐,洪钟铿锵。如果他们的声音充满春雷,那场面是壮丽的。

九岗山的青云寺,也留下了民国政治人物仇敖的足迹。周恩来原名炳生,是辛亥革命的先驱。曾任中国宪政促进会理事长、船山社董事会总理、民国考试院文官部第二主任、抗战救济委员会主任、湘鄂赣三省巡视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三朝元老。1944年秋,仇鳌作为抗战救济委员会主任视察由南靖迁至田湾的吴倩中学。农历八月初一,青云寺为南越圣帝祝寿,仇傲在当地政要陪同下登高观胜,写下登九岗寺诗二首:

(1)

九峰不能从天而降,一日千里。灌木在深绿的树边转圈,山与河重叠。

门前青柏挺立,庙里黄杨木对着太阳光彩夺目。听说六安寺的人都走了之后,百年遗风总是多事之秋。

(2)

今天庙门开了,敲锣打鼓等客。伏地魔红领巾齐帕寿,田健丹封灰。

傻子是牟尼吗?恐怖还是传给老子的。别等诗成云,千山好* * *鸟飞回来。

上世纪50年代,九岗山青云寺作为四旧建筑被毁,只剩下一些残迹。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宗教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当地政府部门批准,九岗山被辟为旅游景点,青云寺得到重建。

(舒宅仙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