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霁镇经济建设

1986以来,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民家庭养殖逐渐兴起。家家户户都养牛、猪、羊、鸡,养殖户大户多,畜禽市场红火。2003年,全乡建成了4个波尔山羊养殖交易基地、5个良种猪场、7个肉牛改良站和8个养鱼户。年末全乡共有牛17350头,其中奶牛25头,山羊42357头,其中波尔山羊36000头,杂交猪14539头,水产养殖。当时养殖业在阜阳市很有名气。为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该县于2003年3月6日至4日在赵霁乡东城村组织了一次牲畜交流会。许多来自县内外的商人以及省外的商人参加了这次交易。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的养殖业逐渐消退,规模化养殖兴起。1995以来,养鸡场、养猪场相继建成,2010年全乡规模养殖户25户,其中外来投资1户,年饲养生猪2.2万头,年饲养家禽30万只。

渔业生产,2009年全乡旱地、沟塘、网箱养鱼总面积1100亩。曹北村有110亩黑鱼养殖,沟塘网箱养鱼130亩,东城村池塘养殖120亩。2009年,曹北村、东城村被阜阳市农委评为全市50强渔村。2010年,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发展成员317个,其中农业种植合作社9个,养殖合作社2个。组织科普讲座12次,送科技下乡6次,邀请县农技人员4次,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下乡1次,与学校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教育自1986以来,全乡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教育全面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2005年以前,没有幼儿园,每个小学都开学前班。学龄前儿童参加学前班,这基本上是小学教育。2005年,乡中心幼儿园开办,命名为“赵霁幼儿园”。配备5名教师,均为公办教师,招收67名幼儿。2010年,园内共有幼儿248人,教师65438人,教室360平方米。

小学教育1992有24所小学,5286名学生;教师187人,均为公办教师;教师学历合格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98.3%。2004年学校布局调整,全乡保留了7所小学和1个教学点,分别是赵霁小学(乡中心小学)、曹寺小学、齐老营小学、马营小学、阳海小学、界牌小学、双庙铺小学、王油坊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2656人,教师24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教室面积3200平方米,操场10000平方米。2010年在校生268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中等教育1988,有四所初中:赵霁初级中学、向阳初级中学、曹寺初级中学、界牌初级中学。其中界牌初中最小,三个班不到100人,1988结束。1992有3所初中。在校生2241人,教师8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83%。乡镇中学教学楼2960万平方米,学习生活用房6667平方米。2005年,太和县赵霁乡中心学校成立。2008年,向阳初级中学并入赵霁中心学校。初中2所,学生978人,教师7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0%。乡镇中学教学楼3600平方米,学生公寓1.080平方米,学习生活用房4000平方米。2010在校生940人。

全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个,门诊部(所)18个。床位45张,每万人床位9.6张;固定资产总值459万元。卫生专业人员106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5人。2000年,赵霁乡镇卫生院门诊楼竣工,2006年,住院楼投入使用。2010年4月,赵霁乡镇卫生院与解放军105医院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成为军民共建医院。2008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2008年,参加人数为36,633人,参与率为84.42%。2009年参加人数为37631人,参与率为86.72%。2010,38858人参与,参与率90%。2010城市低保家庭37户49人;医疗救助53人次。2007年农村低保540人,金额654.38+0.4万元,2065.438+0765.438+0.9农村低保,支出865.438+0.3万元,月均40元。国家向65,438+045名有权享受特殊照顾的人提供养老金和补贴。

赵霁镇有三个市场,分别是赵霁、曹寺和界牌。

赵霁

因为这里的居民大多姓赵,他们曾经是一个集合,所以被命名为,俗称硬撑集合。

位于太和县城东南6.5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2010居民638人。是赵霁乡政府和赵霁村委会所在地,是赵霁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内有中心学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有供电所、粮食购销公司、派出所、信用社、电信分局、计划生育服务站、文化站、移动、联通营业厅。市场内有一条主街,长1 km。街道两边的店铺大多是两层小楼,都是2005年以后建的。赵霁步行街和赵霁北街正在开发中。个体工商户121户,其中百货、家电、餐饮63户,五金、屠宰、修理、粮食收购58户。农历天天见面,每集近千人,日交易额65438+万元,年交易额4000万元。每年小满都会遇到古代社会。

曹四吉

据说早些年,此地是一片草湖,荒无人烟,人称“黄草湖”。元朝时,山东居民来此开垦土地,后建寺庙,名为曹庙。至明代,始兴收藏,曹明寺收藏。

位于赵霁东南3.5公里,面积0.7平方公里,2065,438+00居民65,438+0466人,是曹寺村委会所在地。当地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个卫生所,鸡西西边的曹寺有一座烈士墓。市场内有一条主街,长1 km。街道两边的商铺大多是两层小楼,2005年以后才开始建,曹寺南街正在开发。个体工商户289户,其中百货、家电、餐饮216余户,五金、屠宰、修理公司73户。农历每两天,每集有4000人上市,日成交额20多万,年成交额5000万。古代有两个会,一个是四月初八,一个是四月十八。

界牌套装

在与富阳县(今富阳市)交界处曾有一块石碑,后被命名为界牌集。

位于赵霁以南5公里处,占地1100亩,2010人口2238人。这个地区有一所小学。市场内有一条主街,长1 km。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是瓦房,建于1990左右。个体工商户167户,其中杂货店112户,家电、餐饮、五金、屠宰、修理55户。农历天天见面,每集近千人,日交易额超过65438+万元,年交易额约2000万元。界牌集是历史悠久的古老集,有舞狮、梆子戏等传统民间技艺。界牌舞狮队多次代表县乡参加市县演出。古代有两个会议,一个在四月的第三天,另一个在六月的第一天。张庄是一座古城,东汉时被传为罗昌古城遗址。张的祖籍叫张庄古城。文革期间,改名为武星张庄。1981被称为张庄,1994因同名被更名为古城张庄。

老陈寨原是陈姓地主庄园,村周围有土村墙,名陈寨。清末陈后裔分家,一部分人西迁至1 km处,建新陈寨(今城关镇),原村改称老陈寨。

解放前,村里种了两棵青皮杨树。这种树很罕见,所以这个村庄因树而出名,因此得名山杨。

陶静雅之所以叫陶静雅,是因为全村人都姓陶,早年村里有一口小井,就在母猪沟的北缘。

张泽庄的居民都姓张。相传,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叫张小色(世称张老色)的人。这个人名声很高,村子就以张瑟的名字命名。

杂树线居民姓刘,姓王。因为害怕“流放”,他们在村里多种了些杂树,取名杂树行。

从前,有一对王兴兄弟,他们都在北京做官,两兄弟回家乡建了一个村子。弟弟建村为明王营,哥哥建村为王营。王者阵营前后是有区别的。此村住后,以王营命名。

高碑楼原名高庄。清光绪年间,一高姓在村西北建碑楼,村改名为高贝楼。

据说草寺早年是一片草湖,荒无人烟,故称“黄草湖”。元朝时,山东居民来此开垦土地,后建寺庙,名为曹庙。明代始兴集,又称曹寺集。

从前,有一对王兴兄弟,他们都在北京做官,两兄弟回家乡建了一个村子。哥哥把村子建成了国王营地,弟弟把村子建成了阿明国王营地。

寻找王赢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将军战败后登上王位。京都派人去找他的时候,将军不肯回去,让当地人说那个人已经死了。后来,简村说他在找王赢。

在过去,据说王兴兄弟都是北京的官员,两兄弟回家乡建了一个村庄。弟弟为明王营建寨,哥哥为王营建寨。国王阵营有前后之分。此寨在前,故名前王营。

界牌与富阳县(今富阳市)交界处曾有一块石碑,村名界牌。后来的吉星,又称界牌记。

王戈村的王兴居民原来是龙口王兴的一个分支。从前有几个兄弟从龙口搬到这里,兄弟都喜欢鸽子。他们养了许多鸽子,并在院子里建了许多小阁楼供鸽子居住。阁楼成了村子的一大特色,因此被命名为王戈。

双庙铺清朝,他和赵都在北京做官,两家有世仇。他建了一座火神庙来制服赵,赵也在火神庙附近建了一座玉皇庙来压倒任何一家。从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双庙”。当时双庙在太和到颍州(阜阳)的官道上。政府为了方便使者,沿路四里设“墩”,八里铺设“铺”,恰好是从太和来的“铺”,所以叫双庙铺。

清中叶,王绵之和王绪的二哥迁居此地。哥哥住在东部,弟弟住在西部。哥哥发迹后,村子取名为王冕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