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的仲恺农工学校与抗日战争

致余德福:

何香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怪的女孩。她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革命委员会的主要创始人,民国老兵,“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支军队,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她不仅是一位诗画享誉岭南的艺术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她亲自创办了仲恺农工学校,并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坚持办学。她曾带领学校师生到粤北乐昌,延续教育火种,直至抗战胜利。

1925年8月20日廖逝世后,在中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7次会议上,经何香凝等八人提议,成立了学校。1927开学后,何香凝被选为仲恺A&M学校校长,直至1942。

何香凝

1931“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听海一角警,万里归家”,* * *走向国难。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何香凝和仲恺A&M学校的师生满怀爱国之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不平凡的剧目...

在何香凝的鼓励下,抗日战争时期,仲恺A&M学校的200多名校友和教师先后走上抗日前线和敌后抗日救亡工作。其中,卓秋华、丁农、刘国林等9人穿越重重封锁线,前往延安抗日根据地。胡彦基(?-1941)和邓如苗(1912-1942)分别任台山县台城区委书记和* * *清苑县委书记,不幸去世。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8 10 10月21,广州沦陷。距离广州30多公里的西樵山告急。在那里办学一年多的仲恺农工学校不得不停止办学,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回家。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直在沪港两地从事抗战工作的何香凝校长密切关注着仲恺A&M学派的动向。她责成学校负责人创造条件重开,并在香港学生杂志2月号1938上发表文章《从战斗中学习》,旗帜鲜明地呼吁“爱国青年必须献身抗战事业”,“从战斗中学习”。鼓舞了全国的青年,也鼓舞了仲恺A&M学校的师生。8月,1939在代理校长金增成和专任教师唐希年、陈松硕的策划下,在钟山县南屏乡重新开学。借用一座祠堂,几间民居,用竹子和藤条叶作为教室、办公室、宿舍等的工棚。,关闭一年时,有学生走上抗日前线或组织群众到敌后支援,所以聚集的学生不到100人。

1940年春,侵华日军再次入侵广东。中山爆发抗日烽火,学校不得不于当年2月临时迁往澳门,在教会开办的一所“教中”教室安排晚自习。

1940年7月,根据何香凝校长的指示,仲恺A&M学校毅然搬迁到粤北乐昌县西乡桂花村。近200名旅居澳门的师生和新招收的香港、韶关、南雄、始兴、英德、清远、广州、开平、台山等地的农工子弟,坚持在山区办学3年零9个月,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粤北乐昌县西乡桂花村连绵不断的群山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掩护。

桂花村距离县城六七公里,四面环山,北临乌江。虽然很美,但是贫穷落后。在当地村民的支持下,师生们开始一起砍杉、竹、藤、草、板,沿着山坡建起了十多栋校舍,分别作为教务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开设高级养蚕学和农学,三个年级分六个班。

榕树旁边是学校办公室的旧址。

乐昌实际负责人陈松硕,以及陈鲁彬、黄作明、苏泽民、陈,早年均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或早稻田大学。他们认识和尊重何香凝,全面贯彻何香凝“从战斗中学习”、“重视实验”、“帮助农工”的办学思想,一边上课一边宣传抗战和劳动,还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多收粮食,支援抗日。

何香凝对师生的教学和生活极为关心。1942年春天,她长途跋涉来到广西桂林。途经曲江、韶关时,与当时的校长、广东教育厅厅长陈松硕会面,辞去校长职务。陈松硕被任命为校长,并指示教育部门的负责人支持仲恺A&M学校。据当年学生吴巨培回忆,“* * *每月免费补贴学生所需口粮,含砂粒的陈米每月15斤。学生自己去县城收。即便如此,也能解决这些流亡学生的最低生活困难。”

1943 65438+10月,学校被当时的省令更名为“广东省仲恺高等农业职业学校”。同年秋,又增加了一个农村合作学部,学生增加到200多人。1944年夏,日军攻占长沙、衡阳,粤北局势十分紧张。学校被省里勒令迁到粤西新兴县。当师生长途跋涉来到郁南县时,新兴县已经沦陷。广西云浮县、和县宁波乡西中学师生分离。同年5438年6月+10月,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仲恺学校师生集中到罗定县松浪乡,借了河边的一座黄公庙复学。

著名抗日人士蔡廷锴的故乡罗定,抗日气氛浓厚。仲恺学校的师生在那里坚持办学一年多,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师生们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在附近的村庄宣传抗日,普及先进的农艺技术,使当地的水稻、瓜类、蔬菜、木薯等农作物产量大增。这位农民称赞道:“仲恺的学生多赚了我们半年的粮食!”

仲恺私立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志愿推广冬季耕作名录

1945八月15,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消息传到罗定松浪乡,仲恺学校的师生们高兴得热泪盈眶。在一片烽火中坚持办学有多难!经过八年抗战和五次搬迁,在战时环境中培养了276名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265,438+00多名校友经过一至三年的求学投身抗战。在参加中国* * *的同学中,有10多名陈其中,两名为抗日战争牺牲的校友,1名为国捐躯的老师。以何香凝为校长的仲恺学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46 65438+10月,生活在罗定松浪乡的100多名师生终于回到广州,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开办了仲恺高等农业职业学校。

仲恺农业和工业学校的现状

(注:以上图片由南岳古驿道网补充。)

(本文节选自余德福撰写的《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一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南岳古驿道网。)

学校(3) A&M (1)师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