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路经验简介
(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又名、。现代小说家和翻译家。
颜路出生在一个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没毕业就去上海洋行当学徒。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加入李大钊、蔡元培创办的勤工俭学互助组,从上海到北京大学任旁听。1923年夏,先后任教于长沙平民大学、周楠女子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同年,她在L65438十月号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秋夜》。此后出版了许多小说,早期的代表是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柚子》。65438年至0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春期间,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担任世界语翻译。65438-0930在福建厦门任闽中日报副刊编辑。此后,他一直在福建、上海和陕西的中学任教。1927七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了他的小说《金》。小说《野火》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发表于抗日战争前夕。作为一个重要的本土现实主义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他从事抗日救国工作。65438年至0938年任文联桂林分会主席,主编大型刊物《文学杂志》。有短篇小说集《战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长篇小说《春草》在《广西日报》副刊连载。1941年参加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杂志》。1944因病致贫在桂林去世。
颜路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葡萄柚》(1926)、《黄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和《屋檐下》。《残疾人旅馆》(1938)、《我们的号角》(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说《乡村》(1936)和长篇小说《野火》(1934,又名《愤怒的乡村》),散文集有《驴与骡子》(1934)、《婴儿日记》(1935)、《旅行者的心》(1937)和
颜路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创作以中国半殖民地的江南小镇为背景,描写了浙东农村的人情、风俗、习惯,呈现出一种朴素细致的现实主义时尚。
有人指出,王鲁彦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受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残酷的人类习俗压迫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在灰褐色土地上同沉重的生活负荷作斗争的生物”,尤其是对农村小资产阶级的描写。代表作《金》标志着颜路乡土现实主义小说的成熟。陈四桥的史茹叔叔原本家境殷实,生活稳定,受人尊敬。就因为儿子年底不汇款,被邻居偷,被怀疑,被鄙视,被戏弄,让人心寒。“金”的影响导致世态炎凉。小说揭示了受金钱驱使的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正如茅盾在《论王鲁彦》中所认为的,这部作品成功地展示了“农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农村的原始冷酷”此外,《徐氏不巴》通过描写当地富人对自己财产的忧虑,分析了自私自利的阴暗心理。《桥上的易信叔叔》是一个经营小生意的商人,但在外国机器和大企业的竞争和挤压下,他走上了赔钱破产的命运。同时,颜路的小说也表达了他对底层人民的关怀,比如从老实的农妇变成狡猾的上海大妈的马丽(马丽饰),因为经济上的担忧而与儿媳产生激烈矛盾的本德的婆婆(屋檐下),受黑恶势力(国家)压迫的青年工人陈老奶奶(陈老奶奶)。
无尽的乡愁、乡愁、乡愁和童年故乡生活的记忆,在颜路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自制的胡琴体现了与青梅竹马的深厚情谊(童年的悲哀);钓鱼的那一天,我享受着乡村的野性,享受着童年的快乐(“钓鱼”);酸甜的杨梅让读者垂涎三尺(“杨梅”);过年(“开门红”)燃放烟花的紧张和乐趣,清明(“清明”)扫墓和乘船旅游的急切和畅快更是历历在目。颜路的作品因其对家乡生活和乡土风光的真实反映而具有感人的魅力。“这种在心灵中蛊惑的乡愁,往往是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中用深情书写的,最能充分让人感受到美好和快乐的部分。”
对浙东沿海水乡人们行为习惯和信仰的描写,使颜路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菊英的婚姻反映了浙东农村的“鬼婚”习俗,《三岔路口》讲述了两个村子载着关皇帝巡逻驱赶瘟疫而引发的争斗,《小心脏》记录了拐卖儿童但世人已习以为常的野蛮村俗,《鼠牙》描写了以“娶女”的方式驱赶老鼠到邻居家的纠纷,这样的风俗画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精致、质朴、自然的创作风格是颜路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茅盾认为:“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质朴是作者的突出特点。”颜路总是用精湛的文笔来描写生活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主题在简单的故事叙述中自然流淌,语言清新质朴,如文字般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