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审美?
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审美心态、审美角度、审美标准、审美想象和深刻的审美理解。初中生审美心理结构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的复杂化,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趋于成熟。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内容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正确的审美观。
美的直观表现首先是色彩和形式。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可以揭示色彩美和形式美的本质,丰富美的内涵。在生物课上讲解颜色、毛色、肤色、色素种类、色素比例、颜色成因,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色美的来源。五颜六色的颜色让我们赏心悦目,但它们在动物和植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花可以用它们来吸引昆虫;昆虫可以用它来逃避敌人的伤害;绿色植物对光合作用有颜色交互作用;这种野兽斑驳的皮毛有助于它隐藏猎物;皮肤中的黑色素可以阻挡紫外线等...这些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色彩美的真正内涵。生物有各种形态。学生可以欣赏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优雅的天鹅,威武的狮子,奔腾的骏马,却不愿意接受黑乌鸦,赤裸的蟾蜍。其实这个审美角度更广泛,老师可以根据生物的形态生理学原理和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给学生解释:生物的形态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一切生物都能体现行为美、整体美、协调美、适应美,这些都是自然美,进而使生物界出现多样美、相互依存的生物生生不息、世代交替的现象,使世界显示出生命的活力。这种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审美心态。他们在欣赏生物美丽的色彩和形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色彩美和形式美更深层次的自然美。比如发育较早的学生,一开始不愿意接受逐渐明显的第二性征和脸上的痘痘。接受青春期教育后,不再感到尴尬,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珍惜这种与生俱来的青春之美;乌鸦黑色的羽毛并不美丽,但它有对鸟儿孝顺的行为美;一片看似普通的绿地或森林,其实是一个有序的生态系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与人(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无机环境之间维持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平衡,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有了这种审美心态,学生的审美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发现美、欣赏美的视野被拓宽,能够从各个层面观察事物,从而客观地区分美导,即以全面的审美视角和科学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对美的感知不仅是瞬间的,更是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形成良好审美心理结构的关键。比如松树特化的针叶和发达的根系,使它耐旱耐寒,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也能顽强地自下而上。教师讲解完这个知识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松树苍劲有力的形态美和适应性美展开审美想象和联想,了解和感受松树的整体性和自强不息的品质。生物中有很多这样的知识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审美因素,精心设置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扩大联想的步骤,就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而有益的美感。
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内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保持客观的审美心态,从多层次、多方面感知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世界,建立科学的审美标准,调动生物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深刻理解美丽意象的含义,体会美的真谛,最终结合成自然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美化心灵。
生物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丰富的美育机会。老师应该找谁来精心设计和开导,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1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有庄重优美的形象,科学准确的语言,严谨合理的板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学媒体的选择要兼顾科学性和审美性,合理展示和运用精美直观的教具和挂图、生动形象的模型和标本、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优美的氛围中激发充分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精神美和外在美的初步统一。
2.2弘扬崇高美德
在生物课上,有很多关于生物学家追求真理、顽强拼搏、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感人故事。比如华佗不愿意做官,却愿意在民间行医;李时珍27年来逐日采集药材,直至《本草纲目》出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水稻,从此解决了中国654.38+0.2亿人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变成了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性”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为科学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说明,科学家“互不尊重,只受德行不尊重之苦;“不以伴侣为耻,以智慧为耻”的高尚美德也揭示了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才能成功,而心灵美对每个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3丰富的美感
生物教学的过程就是传递美的过程,它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之美与大自然的多彩之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美,更加珍惜生命。通过讲述地下茎和根的营养繁殖原理,老师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了白居易的诗“山火不灭,春风吹又高”。学生学到了打叶芽发育的知识,能更好地想象春天“不知是谁种下的薄叶,二月的春风如剪刀”的美景;如果学生验证了秋叶中红色花青素的形成,也会学习杜牧的“停车坐枫林晚”,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只有学习科学的“真”,才能丰富自然的“美”,才能拥有美好的情感、美好的境界和美好的心灵。
3.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经验,表现美,创造美。
生物学仍然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发挥生物教学的实践优势,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1)野外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尽可能到野外采集标本,或观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或做生态调查,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充分领略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启发他们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创造美的灵感,创造作家美、绘画美、艺术美。2)标本制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留美”。学生制作颜色各异、造型奇特的蝴蝶标本,运用分类学知识,将其装箱陈列,既丰富了学生的昆虫学知识,又能使学生进行美的再创造;3)补充性课外实验:利用生物兴趣小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补充性实验。比如高中生物讲营养繁殖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红玫瑰上进行嫁接实验,让红玫瑰上长出白色、黄色或粉红色的嫩芽,让学生既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又能获得创造美、收获美的快乐。涉及到生态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美化环境、植树、修剪树木、管理苗圃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创作热情;4)设计制作简单的工艺品:指导学生对叶脉清晰的桂花绿叶进行加工、处理、染色,然后做成各种叶脉书签或剪贴成装饰画;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种子粘贴在纸板上,用种子“画”出美丽的图案。学生可以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生物美与艺术相结合,充分展示出来。
作为生物教师,还应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生物美,探索精神美,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