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伍德中学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代表作《九章算术笔记》和《岛上算术》是中国最珍贵的数学遗产。

贾宪

我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贾西欧著有《黄帝算术精草九章》(九卷)和《算术古集》(两卷),两部著作均已失传。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仙三角”和乘除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的原理和程序与此类似,而乘与乘的方法比传统方法整齐、简单、更程序化,所以用它来开更高次幂时特别有优势。这个方法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提出700多年。

秦·

秦(约1202-1261),四川安岳人,曾在鄂、皖、苏、浙等地为官,约1261年前被流放到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后殉职。《舒舒九章》写于1247。全书共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总计求导”(一次同余组解)和“正负根提取”(高次方程数值

叶莉

叶莉(1192-1279),原名李治,晋代栾城人。他曾经是周俊(今河南蔚县)的总督。周俊于1232年被蒙古军攻破,隐居求学,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聘。其主要目的是解释用天体要素排列方程的方法。“天元”类似于近代代数中排列方程的方法,即“设天元为某”等价于“设X为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一种尝试。叶莉还有另一部数学著作《易古衍断》(1259),也解释了天象。

朱世杰

朱世杰(1300左右),本名韩庆,住燕山(今北京附近),“与著名数学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循门而聚士”(《莫若与祖异:思远遇见序》)。朱世杰的数学代表作有《算术的启蒙》(65438+)。它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数学发展。思源遇见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是“思源”(多元高次方程的列式和消元)、“叠加”(高阶等差数列求和)、“求异”(高阶插值)。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河北省涞源县人。他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而且熟悉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还是一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圆周率的计算,他的圆周率求根公式(3.14159260)是利用《日出注》中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证明的。(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度和距离的方法称为引力差技术)。

华·

华,中国现代数学家,江苏金坛人,02年6月19112出生。6月1985在东京去世。1924年6月初中毕业后,在1930发表了一篇《科学中代数方程组的解法》的文章,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他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成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去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1938年回国。他被聘为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1946被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邀请为研究员,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他是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1948。

1924毕业于金坛中学初中,1930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回国后成为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赴美,先后在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担任研究员。20世纪40年代,他从1950回国,解决了高斯完全三角和估计的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这一结果在数论中有广泛应用)。G.H .哈代和J.E .利特伍德关于韦林问题和e .赖特关于塔利问题的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好的记录。

在代数上,证明了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本文给出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证明了一个物体的正规子必包含在其中心,这就是所谓的卡地亚-布尔乔亚-华定理。其专著《论堆基的素数》系统地总结、发展和完善了哈代和利特伍德的圆法、维诺格拉多夫的三角和估计法和他自己的方法。其主要成果在出版40多年后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翻译成俄罗斯、匈牙利、日本和德国等国。它已成为20世纪数论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专著《复变函数几个典型域的调和分析》,以精确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理论,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和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对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它提倡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的发展。出版了《总体规划方法》、《最优性研究》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他与王元教授合作进行了现代数论方法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法”。他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专著、科普著作数十部。

陈景润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 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53毕业于厦门大学。

数学系。65438-0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华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数论。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的研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陈定理”,并被广泛引用。这项工作使他与王元教授、潘成东教授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78。后来对上述定理进行了改进,于1979年初完成了《等差数列中的最小素数》一文。将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至16,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一致好评。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前沿技术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也得到研究。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有《数学趣谈》、《组合数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