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恩平华侨的校长叫什么名字?
叶飞
2003年9月2日,一位98岁的中国妇女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留下了传奇的一生。
她人生中最传奇的时刻发生在1936的某一天,她误驾驶飞机撞进了美国空军基地。那一天,基地因为下雨停飞,没有任何飞机降落的通知。因此,当她的飞机降落时,一群全副武装的美军正在等着她。
令美军惊讶的是,走出飞机的飞行员竟然是一位身材娇小的东方女性,身高只有1.55米。她礼貌地说,她正在去参加一个飞行比赛的路上,但是因为燃料耗尽,她被迫着陆。美军对她的飞行执照惊叹不已,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国际飞行员执照,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颁发的最高规格执照。
她的名字叫张瑞芬。当时,她参加了露丝·查特顿飞行员杯比赛,比赛从克利夫兰到洛杉矶,横跨美国大陆。在7天的航程中,有30多名顶尖选手参加。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张瑞芬驾驶了一架华侨花2000美元在美国买的飞机。由于飞机没有无线电指挥系统,张瑞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绕山飞行。
据记载,1932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私人飞行员护照的张瑞芬,先后获得了商业飞行员执照和国际飞行员执照,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私人、商业和国际飞行员执照合二为一的中国人。她的事迹被载入历史专著《美国女性航空史》,她也是第一个登上美国邮政局纪念封面的美国人。1995年,为纪念美国女性获得选举权75周年,美国邮政局印制了纪念首日封,以她在1931拍摄的飞行照片为设计图案。
张瑞芬是广东江门恩平市塘军镇里塘乡大兴村(现里塘村)人。他的父亲张顺兵是一名美国商人。1904 12月12、张瑞芬出生在黎塘村,童年在家乡度过,后随母亲移居广州。
1921年,张瑞芬高中毕业后随母亲移居美国,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后以优异的成绩赴南加州大学深造。但她没有走音乐道路,而是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起初,张瑞芬想回国报读航校,但她的第一志愿广州航校拒绝接收女学生,这让她非常不满,写下了一首诗“不是没有优秀的女生,而是直飞外界”。1931年,她进入林肯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她是当时学校里唯一的女孩。值得一提的是,27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张瑞芬对飞行的痴迷始于汽车。当时她的父亲张顺兵作为美国商人,早已摒弃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希望女儿多一些眼界和技能。于是他亲自教她开车,地点选在洛杉矶机场,那里空无一人,人烟稀少。对于当时的中国女性来说,开车当然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但机场上空飞过的飞机让张瑞芬更加痴迷。如果你能学会开车,为什么你不能学会飞行?
张瑞芬对飞行的痴迷可能也与她的童年和家乡有关。她的家乡恩平是中国最著名的飞行之乡。
黎塘村广场:张瑞芬占据位置c
开车去里塘村,会经过恩平市区,丰乳广场是恩平最著名的地标。广场上矗立着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雕像。1907年在美国建立飞机工厂,1909年完成首次试飞。19112空难遇难的冯如是恩平牛江镇人。
黎塘村,本名黎塘,据说取名黎塘,是因为村前的水塘形似犁,与黎塘谐音。祖先张,河北人。为躲避战乱,他南下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转战开平沙岗。其中一人在明朝嘉靖年间定居陈彤。由旧村、大兴、达达等11个自然村组成。
一进里塘村,就看到一群瞭望塔。“群”这个词一点也不夸张。近年来,新建的黎塘碉楼文化广场上散落着十座城楼,这也是恩平最大的村级文化广场。
广场被树木和草地环绕,花岗岩地面上最显眼的是张瑞芬雕像。在雕像中,她穿着飞行服,手里拿着一架小飞机,回头看着村口,那是她离开家乡的路。广场旁边的文化长廊展示了李塘村的村史,还有一系列的村里名人,第一个自然是张瑞芬。
广场上的张瑞芬雕像。
广场上最显眼的瞭望塔被漆成亮黄色,外观也彻底翻新。乍一看,它像一座新建筑,有点失去了应有的味道。叫做“家谱楼”,建于1929。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普通塔楼的单体建筑模型,而是两层方形的附属建筑,整体看起来像火箭。
在恩平乃至广东,有辅助建筑的塔楼非常少见。这是因为瞭望塔的存在是为了防御。一旦强盗袭击,人们会避开了望塔。所以瞭望塔除了高度,还需要射击孔等设施。反而不需要关心居住功能。辅助建筑可以说是一种负担。“家谱楼”和辅助建筑提供住宿,所以它有更多的生活功能。在附属建筑的前面,铭牌上写着这里曾经是一家米店。
宗璞大厦
在广场上可以看到的许多其他塔今天仍然有人居住。有人新建了一个院门,密密麻麻的树木花草把院墙完全遮住了。瞭望塔矗立在庭院中,瞭望塔顶部很少展现任何中国元素,而是采用巴洛克风格。还有一座瞭望塔矗立在一座灰色瓦顶的建筑后面,顶柱廊上方是三角形的山墙。
黎塘村之所以有这么多精致的塔,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恩平最富裕的村子。
百年前的繁华池塘
江门(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是中国最大的侨乡,但四市的华侨人数也不一样。台山和开平最多,恩平最偏僻,华侨甚至碉楼和洋楼的数量明显少于前两者。
黎塘村是个例外。它位于恩平东部,靠近台山白沙镇和开平塘口。
镇都是“侨乡”,白沙镇是台山华侨建洋楼最多的镇,塘口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最重要的景点。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让里塘村人早早走出国门。因为村里华侨多,村民也比较富裕,所以经常被土匪袭击,所以村民都建了瞭望塔。
据说那时候只要土匪严重,村民晚上都会去瞭望塔睡觉。村民还成立了乡镇自卫队,配备枪械,每晚巡逻。
稻田和了望塔
黎塘村能成为恩平第一个通电话线的村,也和瞭望塔有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理塘下的自然村就在乡组和瞭望塔之间架设了电话线路进行防御。一旦遇到敌人,可以通过电话交换信息,及时提供支援。
也是在那个时期,里塘村迎来了跨越式发展。1924年村民集资成立黎塘客运公司,1925年集资修建黎塘公路,全长15公里。客运公司配有现代化车站,有两辆进口福特车,成了村民出行的大巴。
在这段发展时期,里塘村主要依靠侨资。这一时期,理塘人游历海内外,有的回国建设家乡,有的踏上留学新路,张瑞芬属于后者。
无论回国还是离开,都有很多人童心未泯。很多人质疑,家境优越、生活稳定的张瑞芬为什么要学习飞行。张瑞芬的回答是:“鉴于祖国多事之秋...航空救国是唯一的目标。将来我有机会回到祖国,为战场效力,以履行‘骑女救国’的责任。”
老洋楼和碉楼
1937“七七事变”爆发后,张瑞芬飞往美国各地讲学,宣传抗日救国。她还打算回国创办一所航空学校。许多海外华人支持她的想法并捐款。然而,张瑞芬购买的教学飞机被擅自取出,并因事故坠毁。
张瑞芬并没有因此动摇,而是回到中国,希望以飞行员的身份参加抗日战争。但就在这个时候,张瑞芬的弟弟去世了,他的父亲也病重。希望女儿为了照顾家人,能放弃危险的飞行。最终,张瑞芬告别了1942的飞行梦想,开了一家花店,从而结束了11的安全飞行3000小时的纪录。
在了望塔前打篮球的孩子们
1985年,年过八旬的张瑞芬回到家乡黎塘,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她看到了70年前离开时的李唐。今天的理塘,其实和当年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你不是在找区别,那么平方面积就是唯一的区别。
除了广场中心的张瑞芬雕像和新粉刷的“家谱楼”,还有一个与往日不同的荷花池。它靠近广场,蜿蜒的小桥覆盖着水池。
站在水池边,树矗立在眼前,塔矗立在远处。里塘村的瞭望塔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多中西合璧,只是建筑材料不同。有的用传统的青砖,有的用当地特有的方式粉刷墙壁。黄泥、河沙、石灰配黄糖、糯米,两者可兼得。当然更像四溢乃至珠三角的侨乡,是华侨专门进口的钢筋混凝土建成的。也有外国建筑承载了民居的功能,多为两层,有西式立面。
荷花池和家谱建筑
因为商业的发展,以前里塘村的瞭望塔大多都有商业功能。天喜大厦,建于1929,地下一层曾是杂货店,而锡盟大厦建于1928,曾是药店。当然也有例外。建于1928的王兵大楼的铭牌上写着老主人曾是一名军人。
村子周围还散落着几座瞭望塔,与广场周围的瞭望塔相比,显得落寞。茂密的树木环绕着它,大片绿色的稻田在瞭望塔下绵延。这种田园风光看起来也比较真实。
我最喜欢的瞭望塔是全村最丑的。简单的钢筋混凝土立面,顶部回廊也很简单。它正对着村里的篮球场。几个孩子光着脚在玩。天色已近黄昏,但他们无意回家。想必过不了多久,“XXX,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的声音就会在身边响起。
打篮球的孩子们
这场焰火正是张瑞芬乃至一代人所期待的。也正是出于这种期待,很多海外华人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了家乡。看着这些孩子,我突然想起了一件关于张瑞芬的趣闻:她早早地告别了飞行,直到晚年,她仍然时常梦见在天空中飞翔。91岁时,张瑞芬去机场看望他正在学习飞行的曾孙。他看到飞机就忍不住心痒痒,就跟着教练飞了半个小时。在那半个小时里,这个91岁的老人,在他面前一定像个孩子一样快乐。
校对: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