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的主要经历
林出生于福建福州。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青年报社。2008年天涯社区最受欢迎记者,作品《回家》获2008年南方周末特稿奖。
中文名: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福州
职业: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
代表作品:幸福的明黄色,这组照片与新闻无关。
摘要
林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记者。最近辞职走了!
代表作品
幸福的亮黄色
文章选读:
司机张连明今年57岁,即将退休。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这辈子开的最后一辆车是“特权车”。
收费站从来不收他的“过路费”。当亮黄色的小巴远离时,工作人员会自动升起护栏;很少有车会挡他的路,大多数会选择减速避让;有时候,眼尖的老张会看到,迎面驶来的车里,陌生的司机正在抬手招呼。
然而,张连明并不是唯一“享受”这一“特权”的人。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有12辆一模一样的中巴车。一周七天,他们不停地走在远离城镇的山路上。车上的乘客是散落在这茫茫大山中的4000多农民的孩子。
从2008年9月5日开始,这支特殊的车队已经上路整整一年了。虽然这12辆校车在这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度里还显得有些落寞,但现在它们不仅承载着这些幸运的孩子,也开始承载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期待和梦想。
这组照片与新闻无关
文章选读:
在淘宝上数不清的网上服装店中,刘仁彦的店毫不起眼。从今年5月12开业至今,这家名为“北川羌族小姑娘”的服装店,至今只成交了98笔,平均一天不到一笔。很多时候,甚至两三天都没有客户上门。
但是很多来过的人都会被店里那些真模特的照片吸引。这是一组特殊的照片,拍摄地点是一个简单的屋顶。阴云密布的天空下,店主刘仁彦站在一张鲜红的凳子上,摆出各种不专业的姿势,炫耀自己的衣服出售。
回家
点评:“回家”的故事是林在512地震采访中遇到的。这部作品被腾讯提名。并被作为《南方周末》的年度特稿。《南方周末》在致敬理由中写道:八万多人的生死劫难中,有一部讲述普通人故事的《回家》,是幸运的;但只有这样一篇文章,却令人遗憾。《回家》的独特之处只是提醒一个常识,普通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最容易打动普通人。
朱启钤:“被抹去的创始人”
文章选读: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牌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这座位于北京老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正在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
从正阳门箭楼向北望去,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南北长街、南北池街、
共同构成了北京老城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
我问同事的一个记者:“你知道谁是第一个把北京老城改造成现代城市雏形的人吗?”“梁思成?”她回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并不奇怪。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师被大众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从1915开始,北京就开始有计划的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大街、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政部长朱启钤的主持下重建开放的。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1925年,25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从父亲梁启超手中收到了一本北宋工匠李成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从此走上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道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建筑学会,撰写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大师。朱启钤是《营造法式风格》一书的发现者,中国建筑学会的创始人。
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没有他,20世纪30年代就不可能出现梁思成这样的建筑领军人物。我们读中国的建筑史,不知道要耽误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曾这样评价。但“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抹去了。"
朱启钤在1930创建了中国建筑学会,这充分发挥了他的计划和组织能力。他为社会邀请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和赵昚、历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记。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人脉,动员了很多金融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会,直接从资金上支持建设学会的研究工作。一位建筑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统筹人事各方面需要非凡的才能。朱启钤做了今天全所行政部门需要做的事情。”
据统计,到1937年底,建筑学会实地调查了206组重要古建筑,从而探索出一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书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坚实的科学体系。
如果没有对朱启钤和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会是什么样子?时至今日,斯里兰卡人民已经去世,建筑学会已经关闭了60年。
13年6月的大雨,冲刷着故宫外的朝西房间。游人如织,房屋依旧寂寥,这里是建筑学会的旧址。朱启钤故居,位于市区赵堂子胡同3号,住着几十户人家,一片狼藉,依稀能分辨出当年的气息。
作品荣誉
朱启钤:《被抹去的创始人》入选福建2011高考阅读。
采访林:我不知道这个命题。
2011 6月10日,《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林发微博称,其文章《:被抹去的创始人》在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汉语阅读中被采用。林做完题,对比答案后发现只能拿一半分,于是在微博调侃此事:“出题的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打败了作者本人。幸运的是,那一年我落入了你的手中。“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如何看待高考题难倒原作者,引发网友热议。
6月11日下午1,林做客新浪微访谈: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以下是微访谈记录。
颗粒状毛衣99:应试教育的一大败笔,强加的标准答案会腐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林老师同意吗?
林:嗯,就像硫酸,然后大家都很丑,但是心照不宣的看着对方。
贤者君:有时候我真怀疑,我们参加的文本作者,大部分都已经死了几千年了。这篇文字的编辑是怎么知道每一个死去的人的思想的?
林:也许那些老先生晚上去找他们聊天了?
青木林岫:你好!在高考中,一直存在一些专家习惯于制造的题型跑题、怪题、难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鼓励专家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具体方法是让高中生写问题,让专家解答,作为选择专家的方法和程序之一。请问:1。你认为这种方法有效吗?2.专家回答高中生的问题会纠结吗?
林:醒醒吧,你在中国。
完美_林小欢:你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哪些弊端?
林:缺点是它垄断了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当然,我说的不只是教育,你懂的。
Kore-再也见不到高中:你好,我想问一下,你对那些话题有什么看法?
林:我的意见是没有法律。
Zs:这件事让你“红”了。你有什么感觉?
林:我等着过去。我喜欢她。她不喜欢我高中女生的电话号码。你认为它能等吗?
0nce_:你好!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关注原作者的想法,况且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如果答案仅仅由提问者的主观意愿决定,那岂不是千千的答案?考生不容易。
林:多样性是幸福的源泉,我对此深信不疑。
本-尼·郑滨斌:你会努力创建一个新的人才选拔系统并废除高考制度吗?
林:我会努力创造条件让我的后代离开这个系统。
IamQin:你的文章成了高考题。你认为他们应该给你稿费吗?
林:对,这是今天最好的问题。我也在想。有专业人士解答吗?
画中时光:我是今年的高考生。平时做题的时候也觉得有些阅读答案真的很暧昧。在你看来,高考阅读题如果要改革,怎么做才算圆满?你对应试教育有什么期待?
林:1。取消阅读题。2.愿上帝保佑你。
鲨鱼瘦了:考试要自由发挥,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要固定。我觉得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回答都是对的吧?
林:我想是的。不用写字也可以画画。有用吗?
姑苏人:你抗议提问者的误解吗?
林:我不在乎你是否误解我。只是不要误解考生。努力学习十几年不容易。
玫瑰第7页:我是今年福建的考生。尤其是选了你文章的同学,得知原作者只能拿一半分,对我们特别不公平。我就想听听你答完之后对高考提问的人有什么看法?连你都只能拿一半的分数,那我们还指望谁能拿满分呢?
林:我有个朋友高二的时候考了13的成绩。他打电话来说,宝宝正高兴地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喊着林的傻瓜。你可以在他嗨的时候和他说话。
Egglizhen:林老师,你怎么看那些擅长猜题,每节课都填高考题的老师?
林:我总是尊重有特殊能力的人。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那是你上辈子学的福分。
爱上曹雪芹:我高考过了,感觉高中三年读过的书很少。其实高中每年都有一本读本,很厚,和高中的语文书大致相当。选的文章都很经典。但因为不是考试大纲的内容,大部分同学不会看;手头所有的书都是这样,更别说让高中生自己去读名著了。对于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吗?
林:我觉得考试和读书其实是两回事。高中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在看小说,不妨碍我每次都能考前三。
林老师,知道雨的真实答案我真的笑不出来了。况且作为考生,我高中三年一直被逼着写议论文,加了无数华丽的词藻,从小学就开始呻吟。这是高分捷径。如何才能在以后改掉这些年积累的通病?请指教,谢谢!
林: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给你一个洗脑的机会。别浪费了。
木子·益田:我很高兴你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教育部的领导知道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希望教育改革好一点,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如果提问者连作者的意见都不尊重,怎么谈教育?你认为呢?
林:他们认识很多年了吧?
蓝是免费的:我想问:我高中天天练字,结果高考语文不及格。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
林:我每天都工作,但我没有成为一个有钱人。方法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Lauretta云南西藏:教育部门没说什么吗?我是来自河南的考生。
林:据我一个福建媒体的朋友说,我采访了两个相关部门,说对方在管这个事情。
L_Jackson:这次你的文章变成了高考题,引起了这么多讨论。提问者会不会引以为戒,以后只发表关于死者的文章,从而减少争论?
林:我觉得很有可能。当然也不排除老先生们晚上被气醒了会去看他们的可能。
青雨:您好,林老师,您认为论文作者在撰写阅读题时,是否有义务提前询问原作者是否愿意作为考题?以及对改编的要求,对答案的想法等。
林:这属于保密法的范畴吗?抱歉,我没研究过。
我是韩小帅:你觉得这种应试教育和我们历史课上的八股科举有什么区别吗,只不过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而已?
林:你回答了所有的问题,还问了我。
ColorfulDays:我觉得应该有语文考试,取消语文课。我高中上语文课只是为了好玩,不妨碍我考语文第一。你怎么想呢?
林:你应该派专家去研究你的大脑结构,找出弱点,一个一个地攻破,看能不能再赢。
曾猩猩:我的作文是我的软肋。每次写作文,都是口水直流。怎样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林:哦,那太恶心了。请准备更多的纸巾。如果我改了你的卷子,我会扣你的分数。
年鉴中国:如何学习中文?
林:五岁的时候,除了《红楼梦》,我把三部名著都看完了。你还来得及吗?
FKnupt:我是大一新生。昨天微博无意看了你的评论。我真的觉得很苦恼。现在的高考制度真的是作弊!那你怎么看待那些把你的文章和标准答案对比就能得差不多满分的考生呢?
林:那就是我。
艾德·袁:接受美学有句话,作品一出来,作者就死了。贴近创作者的想法是一回事,但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审美和延伸又是另一回事。设置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多元化解读,确实很可怕,但答案的生成也是另一种不同于作者的解读,有价值,你不觉得吗?
林:我同意这个观点。合理的话就要给分。
你的梦想很遥远:有个老人曾经说过,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脑残。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还有对即将迈入高中大门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林:我不同意。中国人脑子没坏,太好了。建议是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多少的含义,主题,中心思想等。那个老师在所有中学语文课上说的话,真的是原作者的意思吗?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琢磨怎么从字面上看隐含的意思,结果很多后人难免会形成旁会,真的是想多了。田弘兄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都没回答我。
林:你自己回答的。简单三个字,想多了。
佐伊·玉子:你认为这种考试能充分发掘作品的价值吗?还是只是形式主义?
林:省事。
Camille-Cancer:语文考试应该有标准答案吗?
林:你不应该。
负离子DJ:我们年龄差不多。直到上了大学,我才喜欢上文字。从你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中学语文应该教给学生哪些技能或理念?
林:母语的美,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
王洁柔:我大二,马上就要去“前线”了。但是,我的写作能力很一般。老师让我多背诗词,多背经典段落,我也背了不少,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很难用到。我也知道我的写作水平不是一天两天能提高的。在这里我想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可以帮助我写一篇作文?
林:背诵范文。
朱莉娅想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与你的中文相比,你的数学怎么样?
林:如果你语文能考120,那两科大概能考150。
滨海100-罕见:现在孩子偏科怎么会严重影响成绩?
林:我一路偏科,过得很好。
JroNg_py:林老师,如果以后高考的提问者找的文章都是因为你而死的文人的文章,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林:贴门神,焚香。我仍然相信灵魂这种东西。
碗男孩:根据高考答案,你拿不了满分。这似乎不能说明什么吗?你写文章的时候,可能没有这样的观点和想法,但是提问者根据文章的脉络来设置题目,有大多数人都能认可的答案。这不是也有可能吗?如你所说,中文应该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连你的文章也不能不允许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吧?
林:你是不是搞错了?我允许,也允许,但是老师不允许。
缘分已尽:你好,我是一名高三学生,老师经常强调不要写政治话题,负面极端,社会。但是我觉得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都很做作,无非就是堆砌文字,用一些诗词。而那些说实话的作文都是0分。今年,我说了实话。平时我的语言在125左右。但是,我真的很担心这个结果会不会有问题!
林:你上了大学以后为什么不骂?傻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