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基础知识(语法)
(1)名词
1.名词的意义和类型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地点和方位的词。有以下名词:
(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称为一般名词,细分如下:
A.人、电脑、笔、桌子和钢(常用名词)
B.鲁迅、黄山、雷锋、广东、欧洲(欧洲经济的同体)(专有名词)
C.学生、树、纸、青年、马(集体名词)
意志、道德、理想、政治、友谊和热情(抽象名词)
e水、土、金、气、雨、火(物质名词)
(2)时间:九月、夜晚、夏天、后年(时间名词)
(3)表示地点:肇庆、高峰、远方、美洲(地点名词)
(4)表示方位:上、下、东、西、左、内、东(方位词)
2.名词的语法特征
语法特征包括词的功能和形式,语法特征包括语法功能、形式和意义。
(1)常用作主语和宾语,如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大多可以做定语,带定语,比如,“(肇庆大学)校园很漂亮。”“(石)山”。一般来说,名词不能直接充当状语,但在表达方式、态度(电话联系、广播找人、科学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原因(友情)、比较(产量飙升)等方面可以直接充当状语。不能当补语。
(2)名词前一般可以加表示事物数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允许加副词。比如你可以说“十斤肉”“四吨钢”,但不能说“没有广东”“没有老师”。
个别名词主要由个别量词修饰。比如:一条鱼,一罐酒,一盘牛肉,一支笔,一盘茴香豆。除个别名词外,其他名词与量词的组合要加以限制:集合名词不受个别量词短语修饰,一般只能用“批”、“一些”、“点”等集合量词来表示不定数。比如“一批船”、“一些枪”、“一点纸”;抽象名词没有具体的形状,只能用表示类别的“一类”、“一类”来修饰。比如“一种情绪”、“一种看法”;专有名词表示独特的人或事物,一般不用量词短语修饰。但对于强调,如“中国有一个毛泽东”,比较,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较,如“一个李公朴倒了,千千一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了”,特殊情况,如“绝不允许两个中国”,“一京有十几个刘慧芳”,可以用个别量词修饰。
名词前可以加几个副词,但不能单独使用,如“路上的泥”、“衣服上的灰尘”。它们只能在句子中作谓语,是判断动词“是”的存在的省略形式,即“路上的泥”、“衣服上的灰尘”。在《王是小王》《已经很清楚了》《我都大姑娘了还疯了》。“我已经是少先队员了,还在哭。”“我都快老了,不想跳迪斯科了。”书中强调了这一点。“没人”“没鬼”“没山”不能单独说,只能在“没人没鬼”“没僧没道”“什么山不是山”“没人没鬼”等句子中成对使用或连用。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程度副词修饰书画名词的现象,如“很淑女”、“很绅士”、“太传统”、“很专业”、“很克林顿”、“金星”等。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这些名词的语义上,都包含一个描写性的语义特征。比如“非常绅士”中的“绅士”一词,就有“礼貌、优雅、尊重女性”等语义特征。“非常淑女”中的“淑女”具有“美丽、安静”等语义特征。所以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纸”一般是站不住脚的。个别抽象名词前面也可以加“不”,如“不道德”、“不满意”也是带有描述性语义特征的用法。
(3)名词不能用重叠来表达* * *的某种语法意义。亲属称谓和其他少数民族词语,如“爸爸、姐姐、哥哥、弟弟”、“星星、奶奶”等,是语素重叠,不是形态变化。有几个单音节名词略有例外:人、家、户,重叠起来表示“每”。“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家庭”的意思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家庭”。有些名词成对提及时可以重叠。两个单音节名词的重叠可以是同义的,也可以是准语义的。比如“山河”、“枝叶”、“瓶瓶罐罐”、“条条框框”、“坑坑洼洼”等等,名词重叠的意思是“全面复杂”少数重叠或重叠的名词已经定型为成语,比如:婆婆、风火,常用引申义和比喻义。
(4)我们可以在名词后加“男”来表示群体(详见助词“男”),如“同学、女生、先生、女士”。不带“人”的名词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比如:“向你的孩子问好!”“地里有农民”。
3.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时间名词比较特殊,除了可以做主语(早上做什么?这里是晚上。)和定语((下午)时间),常用作状语,表示某事发生的时间,如“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今天]”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属物。方位词有两种类型:单音节和双音节合成。单调是:上、下、前、后、东、南、西、北等等。由单音节词加上“指、意、边、面、头”等构成。,有:上、下、前、后、东、南、西、北、内、外、中、间、上、下、前、后、东、南、西、北、内。以下是方向词列表:P13。方位词具有附着性、定位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方位词主要是加在其他词上形成方位短语,表示地点或时间。比如“在房间里,上班前,会后,桌上,会前,出国后”。方位短语既可以表示空间关系,也可以表示时间关系,有的还可以表示数量界限,如:“一岁以上;七十以内;五万左右。”
方位词基本是附加的,但有时也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比如,方位词可以单用,表示方向或位置,如“向北走,过两个路口,再向东拐,就到了”,其中“北和东”表示方向;“前怕狼,后怕虎”中“前、后、上、下”的表位置和“上老下小”的位置词如“上、中、下”也有表示条件、范围等引申用法。详见“方位短语”和“虚词的应用”。
带方位词的名词构成方位短语,常作介词宾语构成带方位词的介词短语,例如在会议室、开会前。
(2)动词
1.动词的意义和类型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动词分类的一般方法是根据语义功能分类:
(1)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辩护、学习(动作动词)
(2)爱、恨、怕、想、喜欢、怕、想、感觉(心理动词)
(3)存在,存在,存在,存在,出现,失去,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4)是(判断动词)
(5) Can,Will,Will,Willing,Dare,Should,Want(意愿动词)
(6)上、下、进、出、回、过、上、开、来、上、下、进、出、回、过、上、走、上、下、进、出、回、过去、走(趋向动词,详见《趋向补语》)。
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可以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大多可以带宾语,如“他笑了”、“热爱祖国”、“复习功课”、“认识小猫”、“学会开车”、“看京剧”等。大多数动词也可以驱动数量补语。比如:看三遍,骂一遍,看一遍,跑一遍,去一遍,查一遍,见一面,
(2)动词前可以加副词“不”,大部分不能加程度副词。大部分动词可以加“不,不(是)”来否定,如“不要做,不喜欢,不要怕,不要走,不要坐,不要在,不应该,不要,不要进去,不要出去”;但不能说“很干,很走,很坐,很在场,很上进,很外向”。动词可以有“V不带V”或“V不带V”的形式。比如:“是,能,不能去,愿不愿意,知不知道,值不值得,死不死,有没有,行不行,成功不成功。”
大多数动词或动词短语都可以被副词修饰。比如:在过程中,在表演中,已经产生了,都是赞成的,大力提倡的,都是喜欢唱的。
只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愿意的动词才可以放在程度副词前面,比如可以说“我很喜欢,我很害怕,我挺担心,我有点怀念,我很讨厌”和“我很愿意,也应该”。有些带宾语的动词可以被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守纪律,挺有礼貌,很守时,很通情达理,比较恋家。
(3)大多数动词后面可以跟“着、了、过”来表示动态。大多数动词可以带时间助词“着”、“了”和“过”。比如维护,表扬,补充,整理,重复,负责,调查,分析,改革。少数动词后不加“着”、“了”、“过”,如:是、会、应、懒、愿、试、行。(见“动态助词”)
(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和轻微(动作的动量或时间很小),仅限于表示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节动词重叠是AA型,如“看、尝”,双音节动词重叠是ABAB型,如“锻炼、分析、鼓励”。有些动词有阿乐a和a-a的重叠形式,比如:“吹一吹,点一点”,这些重叠形式一般都有短期或试用的意思。
3.特殊动词
动词比较复杂,有些需要单独解释。
(1)判断动词“是”
一个典型的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此外,“for”、“即”、“tie”也可以表示判断。“是”有很多和一般动词相似的语法特征:可以被副词修饰,经常单独做谓语,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也有区别,比如不重叠(修辞除外),不加助词和表示时态的趋向动词。“是”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的用法很多,主要有五种:
(1)表示等于或属于什么。例如,杨沫是《青春之歌》的作者。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孙中山是我们的国父。鲸鱼是哺乳动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先驱。(物种关系)
②表示事物的存在。杯子里有茶。道路被泥水覆盖。脸上满是灰尘。在这种用法中,主语通常是方位词,所以,“是”除了表示判断外,还表示某物的存在。
(3)表示事物的特性、材料和条件。这个女孩很高。这套茶具是用唐三彩制作的。我刚刚听到这个消息。
(4)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火车早上5: 30从北京开出。一份盒饭二十五元。他仍然穿着农民的衣服。当时国民党用飞机增枪,我们用小米和步枪。
(5)比喻和比较。比如,困难是一个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人是铁,米是钢。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注意谓语动词和形容词前常用的副词“是”,如“他变心了”、“小白走了”、“今天很高兴”、“乡下人很老实”。这些“是”要重读,意思是“确实,确实”,不能省略。
当“是”不重读时,可以省略,只表示一般的肯定。这种“是”和句末的语气词“的”构成了“是”
(2)意愿动词
也叫助动词,“助动词”有助动词的意思。情态动词对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主要是评论。用作状语时,与副词有很大区别,多可构成“×××”和“不×不”,如“能”、“不能帮”。
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志。主要指三种意思:
桌子可能: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表必要性:想要,应该,应该,应该,应该,应该,得到(dai214)
表达意愿:要,愿,敢,愿,愿。
表格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表示有能力,另一种表示有可能。尝试比较:
我的腿伤得不重,我还能走路。满天都是星星,怎么会下雨呢?
它经常在句子中用作状语,如“今天不会下雪。”"我们能够实现四个现代化。"“你[不应该][应该]迟到。”“你能来吗?”“我要去上课了。”“每个人都应该帮助他。”
也可以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或定语,如“你愿意来吗?”“非常喜欢。”“我会的。”“这是(可能的)事情。
情态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瑶、惠英语中的瑶、惠为一般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着、过等助词。
意愿动词和一般动词的区别主要在于:
没有重叠,没有时态助词。大部分可以用“x不x”的格式(dai214除外)。意愿动词常构成正反并列联合短语(以正反重叠的形式提问)。比如他会来吗?我能拍张照吗?你应该这样做吗?如果句子中动词后面有其他主动词,动词可以作状语,没有其他主动词,动词可以作谓语。
有些情态动词的否定之否定不等于肯定,有些则等于肯定。例如:
我必须去=我必须去≠我可以去=我会去。
不敢去=不得不去≠不敢去=应该去。
拒绝不去=必须去≠愿意去=不应该去=应该去。
不得不去=你应该去≠你可以去,你不能去=你可以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否定的力度不同,也和每个词本身的意思有关。
(3)趋向动词
表示运动的趋势,有单音和双音。仅限于以下内容:
上,下,进,出,来回。
快,快,快,快,快,回来,快,快。
走上、走下、进去、出来、回来、经过/开走。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如“学生进去了,小猫没出来。”但是,它经常用在其他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趋势,作为趋势的补充,如:
“加油”“起来”“下去”高高兴兴的起来。
趋向动词作趋向补语时,位置可以灵活:“端一碗饭”、“端一碗饭”、“端一碗饭”。“带碗吃的来”
“来”、“去”侧重于说话人的位置,“上”、“下”、“进”、“出”、“回”、“过”、“起”侧重于对方或其他事物的位置。比如一个人在半山腰,山脚的人喊“快爬上来”,山上的人喊“快爬上来”。在这里,“上”是给攀登者的,“走”和“来”是由呼唤者的位置决定的。再比如一个人站在门口。外面的人说“快进来”,里面的人说“快进来”。
“向上”可以表示物体向上:举起一块石头,升起一面红旗。也可以指事物以行动出现:奏国歌,点篝火,听掌声。也可以指开始:一部《二十四史》从哪里开始,队伍就排到哪里。“三折向上”(开始,向上)。
“打开”可以表示人或物用动作分开:打开盒子,闭上眼睛。它也可以表示散开:挥动锤子,开始工作。向前迈出一大步。也能预示开始:消息在团部迅速传开;她一看到亲戚就哭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鼓了起来。
“起床”表示初始状态,如“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哭了”。“继续”表示持续状态,如“你继续”。“继续”和“说话”是不一样的。前者的意思是停顿后继续,后者的意思是继续说。“下去”和“起来”都可以说明情况开始发生,并逐渐加深。“下去”一般跟在否定意义的词后面,“起来”一般跟在肯定意义的词后面。比如敌人一天比一天烂,我们一天比一天好。积累的经验逐渐多了起来。粮食储备一天比一天少,但救援车还是不见踪影。“下去”和“起来”不能互换使用。“下去”和“下来”都可以表示不断发展的过程,“下来”着眼于现在,指过去到现在。“往下走”着眼于未来,意为现在对未来。比如:最后坚持下去,坚持下去。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必然会继续流传下去。
“上”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常表示结束。比如:关窗户,钉后门,戴手套,看上那个帅气的运动员。它也可以表示开始和继续。比如大家都劝你休息,为什么又看中了?这些家伙又来了。会议开始前,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下”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往往表示超脱。比如:脱零件,鞋子,月季花,做计划,打地基,留地址,写辉煌的诗篇,拍珍贵的照片。“下”用在“的”之后,也可以表示可能性,比如这个房子怎么住八个人?这间教室很大,可以再坐十个人。才20斤。这个口袋能装下它。
“来”和“去”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势。有两个位置:送十块钱——送十块钱。请一个人来-请一个人来。不同的是,前一种是陈述句,表示已经行动了,后一种是祈使句,表示还没有行动。所以自主动词都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不是自主动词。只能有前者,不能有后者。比如一只信天翁飞了进来,迎来了新的一年,听到了一阵脚步声,飘来了一股香味。
普通话中,“起”和“去”不能构成复合趋向动词“起”。“走开”不常用,只能跟动词“飘”、“走了”、“感动了”、“传播了”,比如思想飘走,消息传播开。
动词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分为名宾动词、述宾动词和名谓宾动词。说了不同类型的对象之后就很好理解了。这些动词放在“宾语”之后,然后举例说明。
(3)形容词
1.形容词的意义和类型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
(1)性质形容词:冷、热、硬、苦、好、坏、单纯、善良、优秀、天真、严厉、高尚、奇怪、自私、安静、急躁。
(2)状态形容词:大的、小的、方的、圆的、红的、黑的、漂亮的、尴尬的、模糊的、拂去的、灰色的、粗糙的、快乐的、轻松的。
(3)非数量形容词:多少、一点、一些、全部、全部(这部分有相同数量的词交叉。)
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而定性形容词作谓语,一般在程度副词前或程度补语后,大部分状态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谓语,也有部分状态形容词后面带“的”。例如:
她很美,井很深,孩子很调皮,空气挺清新,味道很棒。她很保守,很有活力,有很多想法,衣服,白路。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大部分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例如:
性质形容词作定语大致有两种情况:直接作定语和带“的”作定语。
直接:红太阳,白手帕,好孩子,美丽的母亲,伟大的祖国
优美的旋律,糟糕的设备,美丽的风景和苍翠的松柏
状态形容词充当定语还有两种情况,一般需要“的”。还有一些状态形容词可以直接做定语。例如:
笔直的路,白色的衬衫,笔挺的西装,可口的食物,大大咧咧的样子,白花花的银子,沉甸甸的稻穗,娇滴滴的声音,空荡荡的房间里慌张的表情
直接:雪滚滚,人流辉煌,战功辉煌,硝烟连绵,夜长,海潇潇,琐事灰暗,胡须瘦高。
还有少数性质形容词不能做定语,是表语形容词。例如:
广拓发呆了很久,感觉很兴奋。齐新上瘾,累赘
少数形容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充当状语。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单音节形容词一般做状语不带“的”,双音节形容词做状语,可以加也可以不加“的”。
无“地”:学起来很难,走得慢,但喊、看起来粗糙、活得长、小跑、跑得快,很容易正确把握和理解。
可加可不加“地”:耐心等待粗暴干预
状态形容词大多是带“地”的状语,少数可以直接作状语。例如:
我干巴巴地说,我退了出来,生气地问我在糊涂中犯了一个错误。我走过来害羞的说了几句,话里话外都是。
有些形容词还可以作补语,而定性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也可以在“的”后面作补语。例如:
看着吃着,伸伸懒腰,走远点,站稳点,听清楚点,解释清楚点,洗干净点,扎牢点,放整齐点,穿漂亮点,说话好听点,唱难听点,绿的可爱点。
状态形容词要用“的”来补充。例如:
画得笔直,擦得锃亮,炸得香喷喷,打扮得行云流水又变黑,黑眼睛睁得大大的,小手冷得铁青,气得直跳。
有些形容词可以在心理动词或感觉动词后作宾语。例如:
不喜欢脏,爱热闹,怕麻烦,贪图便宜,讨厌懦弱的追求幸福,喜欢安静,觉得好,看起来威风,觉得清冷
少数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它们的谓语通常是判断动词或命令动词。例如:
方便最重要,美貌不能当饭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当宾语和主语的作用有争议时,有的教材认为这是一个形容词,作为名词灵活使用。我们的教科书里没有提到它。
(2)大多数性质形容词都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如:“很大、很小、很美、很尴尬、很模糊、很开心、很轻松、很冷、很热、很辛苦、很善良、很优秀、很安静、太草率。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不能再被程度副词修饰,因为它们是表达性的或具有某种程度的意义。具有程度构词形式的形容词有以下特点:
(1)不能被程度副词修饰。例如:
很白-很白又太黑-太黑又有点红-有点红。
非常直-非常直
(2)不能用“不”来修饰。例如:
不安静-不安静也不困惑-不困惑。
(3)无补语。例如:
非常红-非常红,耀眼的白色-耀眼的白色
(4)不能进入“日益”格式。例如:
天越来越白,越来越黑,越来越黑。
(5)不能用于比较,不用于“比”字句。例如:
今天比昨天冷——今天比昨天冷。小李比小王胖——小李比小王胖。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有些双音节形容词也属于动词,用作动词时可以带宾语。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带宾语的形容词都是动词。这类词,前面带程度副词时,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你不能在宾语前加程度副词。这些词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动词性词语带宾语主要有六种情况:
(1)形式+使役宾语≈使役NA。例如:
繁荣的经济,端正的态度,稳定的人心,稳定的情绪,平整的地面。
(2)形式+动宾≈想NA。例如:
重男轻女,重量轻利,重义轻利,登泰山而小天下。
(3)形式+自动宾语句≈那了≈由“那了”的“n”移位形成“VN了”。例如:
又瞎又哑,嗓子好了,伤疤烂了,一筐桃子打碎了一大块玻璃。
(4)形式+对象≈对象≈ NA。例如:
宽厚的犯人淡泊名利,亲近小人淡泊,小张疏远小李,张三厚李四薄。
(5)形状+比较对象≈比率NA。例如:
比小马快两分钟。比他的头还贵两块钱。两个人丢了一本书。晚了半个小时。我两岁,比他矮。
(6)形式+存在宾语≈NA(某处)。例如:
家门口横着一条长凳子,一个小分队在山区活动。最近,街头流行花旗袍。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的用法与状态形容词相同。大多数自然形容词可以重叠。比如:
单音节词的重叠是AA式的:仔细、仔细、大大、轻轻、迅速、早、远、紧满。
两个音节的重叠就是AABB:干净快乐,诚实冷酷,鲁莽明朗,美丽大方,整洁一般
有些不能重叠的形容词表示不满意的特征,如“丑”、“笨”、“卑鄙”、“冷漠”。有的写的是“漂亮”“干净”“伟大”“勇敢”。
带有贬义性质的形容词,往往以“阿李AB”的形式重叠:古为古怪粗糙,混淆不清。
性质形容词重叠后,在功能用法上转向状态形容词。比如不能在前面加程度副词,不能用“不”来否定很短很轻的脚步声不打扫房间。
而且定语和补语都要加“的”:清空景挺立满。
随着这种重叠形式的频繁使用,这种构形的重叠也会转向构词的重叠。比如上面提到的A中的AB类状态形容词,大多是由性质形容词重叠定型而成。有些动态形容词可以以ABAB的形式重叠,表示某人有某种感受或经历。例如:
深情,深情,放松,清醒,清醒,活泼,安静,安静,温暖,温馨。
形容词ABAB重叠和动词ABAB重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能带宾语,重叠后带宾语的词都是动词形式的词,而且大多带有使役义(使役用法)。例如:
积极活跃的氛围,端正的态度,清晰的头脑,温暖的心灵,温暖的身体
AB类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也是ABAB形式,大多带有“的”。例如:
红,红,直,直,暗,白,白,绿,绿
(5)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伴有重叠词缀或其他词缀。此时的用法与状态形容词相同,如“白、水、黑、灰、古怪。”
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ABAB,比如“无忧无虑,无忧无虑,欢快,愉悦,平静,凉爽,凉爽”。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两个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在一起,如“高与低,大与小,红与绿,绿与绿”,这是句法结构上的固定格式(有些名词、动词、区分词都有这种格式,如“锅碗瓢盆、来来回回、抄写、打架、来来往往、男女有别”。两个单音词反义词或意思相近的AABB(联合重叠格式)表示多种意思)。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比较
动词和形容词具有相似的语法特征,可以统称为谓语(谓语也包括代词,而不是动词和形容词)。谓语和名词的语法特征相反。试试下面的“名词和谓语对照表”:
区分词类
主要语法特征名词谓语(动词、形容词)
可以经常做主语和宾语吗?
经常可以做谓语吗?
是否可以用“不”来修饰?
可以正反并列提问吗(v不是v)?大部分都可以。
能不能重叠?
人或事物的行为或特征。
内容太多了,随便找本汉语语法书就能解决。如果你是一名中学生,你可以看看《中学语法教学体系总结》。如果你是成年人或者大学生,建议你选择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