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礼仪、礼仪、礼节?ppt
礼义廉耻,国家的四个维度;四维不开,则国亡。这是古代圣人管仲说的,意思是礼义廉耻是治国的四大基本原则;四项原则不确立,国家就要灭亡。管仲的话很好。礼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法,耻是人的根本节操。他把礼义廉耻放在建国保国的高度,可见礼义廉耻的重要性。
“礼义廉耻”是中国几千年传统道德规范的基本框架和核心,也是传统道德的精髓。有礼貌,人不会超越应该遵守的规范;如果你是正义的,你就不会自私自利;有诚信,就不会贪得无厌;有羞耻心就不会屈服于坏人。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贪婪正逐渐蒙蔽我们的双眼。正是因为越来越扭曲的是非观,才没有人关心车辙下年轻的小月,也没有人敢去扶跌倒的老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羞耻”,所以会在无知中在网上炫富。因为不懂“义”的慷慨与博爱,所以会把人的生命看得如粪土,为了个人利益而生产地沟油。多少官员丑陋的腐败形象在公众面前崩塌。多少亲人为了利益反目成仇,悲剧触目惊心。我们不能只有光鲜亮丽的外表,而要让贫瘠的内心永远空虚。北宋欧阳修说,礼仪、治民之法、廉耻是立人之大节。我觉得这句话在当前非常必要和迫切。
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一旦掌握了政权,面临着治国安民的重任,首先想到的就是治国安民的倡议:“礼义廉耻。”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似乎都摆脱不了这样的魔咒。虽然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同,但都逃脱不了兴衰周期律的循环:从王朝前期到中期,反腐制度逐渐放松,形同虚设,然后到了王朝后期,腐败盛行,导致王朝灭亡,然后新的王朝从头开始新的循环。可见,无论从历史教训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我们似乎都迫切需要一套好的道德标准来指引我们内心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把“礼义廉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行为本能,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节中践行。
对人民,要讲礼貌,讲诚信,常怀感恩之心。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要讲“诚”,就要有责任感。爱护公物,不浪费国家的一点一滴资源,树立主人翁意识。对朋友要“义”,不戴有色眼镜交朋友,不区别对待贫富,有难时伸出援手。只有给予及时的帮助,才能做到“义”。对陌生人说“礼貌”,一定要有礼貌,切不可以貌取人。你对衣着光鲜的人是一种态度,对衣衫褴褛的人是一种态度。要惭愧就要一直惭愧,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都说不要脸的人最可怕。其实无耻之徒也是最无知的。没有羞耻心,就没有野心。从小处看,自身不可能进步,从大处看,整个民族也难以发展。
做官要讲礼貌,讲诚信,讲廉耻,时刻自律,时刻想着贪欲的危害,时刻克制妄念。做官,要讲“礼”,就要抛弃“官威”,善待群众。因为本质上只是人民的公仆,绝不能自以为是,对群众盛气凌人,对下属颐指气使。应该淡化官方心态,放下架子,保持平民心态。做官,要想“正”,就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这样说话才有底气,做事才有魄力,从而增加个人魅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做官,要想清正廉洁,就要秉公用权,不谋私利。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利,官员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官,讲“耻”,就是明辨是非,反省自尊。羞耻是一种自知和自尊的美德。孟子曰:“耻无恶,不人道也。”清代龚自珍也说:“凡士皆知有耻,则国绝不耻;不要脸是国家的奇耻大辱。"
礼义廉耻是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古人眼里,它们比法律更重要。其实,在今天看来,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法律的目的是打击犯罪,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矫正措施。然而,攻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对“礼义廉耻”这样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普遍认同。我们需要这样一套价值观来教育和塑造人的内在秩序。当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梳理,他们的外在行为就会得到有效的规范,社会治理的任务才能从根本上完成。但是,法律主要规范的是人的外在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需要一套普遍普及的道德标准来辅助它完成治理社会的任务。所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这样一套内心认可的道德标准。